历史故事

从走私到躲避战乱,再到贸易往来,这是一场绵延数千年的移民活动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从走私到躲避战乱,再到贸易往来,这是一场绵延数千年的移民活动
收藏 0 0

一提到下南洋,很多人就想到去南洋做生意的人,其实在中国人的字典里,“下南洋”曾经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词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下南洋与“闯关东”、“走西口”一样,带着深深的无奈,也充满了血泪辛酸。中国人乡土情重,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背井离乡去闯荡的。正是中国人有着无比的忍耐与坚强,才能让华人在各个地方站住脚,稳定下来并且发展起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下南洋”的故事。

从走私到躲避战乱,再到贸易往来,这是一场绵延数千年的移民活动

一、悠久历史

中国与东南亚的交往,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班固在《汉书·地理志》记载了汉代商人进行的海上贸易曾经遍布南海诸国与整个印度洋。早在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时候,中国与缅甸、越南等国就已出现贸易往来,在西汉末年,因为王莽篡汉,一些学者,官员等数千人逃亡越南。西汉时期中国与东南亚的交集算的上最早的有记载的历史了。

在南北朝时期,五胡祸乱中原地区,更多中原人士纷纷移居东南亚地区。唐朝后期,又因黄巢起兵袭击广州地区,广州地区战火纷起,广州人争相逃亡东南亚。宋末,蒙古铁骑南下征伐,灭掉南宋之后,宋朝一大批遗臣遗民也落难此地。

在明朝初期,即十四世纪伊始,曾进行过长达上百年的“海禁政策”,这一政策原本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日本军阀余党组织的武装走私,以及自元朝时兴起的海盗抢掠,但与之相关的海洋贸易也被禁止。

从走私到躲避战乱,再到贸易往来,这是一场绵延数千年的移民活动

二、走私活动

直到郑和下西洋时贸易相通才有所缓和,但也只是“朝贡贸易”,即外国使节携带名贵商物,乘船来到大明,所载货物将由大明朝廷全部收购,这种贸易行为具备“进贡”的性质,反之明朝作为礼仪之邦,更作为宗主国,要回以“赏赐”,同样派遣使节,乘船载货到东南亚等国,向当地国王或皇室传达谢意。

这种贸易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属于政治外交行为,更体现出国与国之间的强弱关系,可被称作是王朝政府经营的“政治贸易”,而我们所熟知的民间与私人贸易,仍不被允许开展。因此,便催生出巨大的走私市场。

由于郑和下西洋,使明朝沿海百姓对于东南亚等国有了更为深入清晰的了解,所以东南亚盛产的珍珠等珠宝,就成了珠宝市场的稀有物。于是闽粤两地具备生意头脑的商人,便冒着极大的风险,来到东南亚等国,向当地土人收购上等珍珠,再走私到明朝,以高价售卖。

而由于走私活动的日益频繁,一些原本并不对民开放的通商要道,也被不断往来的走私者们所熟悉,并建立起较为安全隐蔽的海上走私路线。因此随着明末时的社会动荡,经济衰退,闽粤等地谋求新生计的人们,便跟随这些走私者创建的水路,抵达南洋诸国,开创新的人生。

从走私到躲避战乱,再到贸易往来,这是一场绵延数千年的移民活动

三、躲避战乱

这一时期,有大量华人伴随商业发展,选择在南洋定居,最终形成一定规模的华人聚集地。在中华历史的零星片段中,我们与东南亚地区的关系早已经纷繁往复。而中国开启大规模“下南洋”的时间是在明清至民国。

历史上首次”大规模下南洋人口迁徙活动”,还要自“明末”时期说起。由于明末清初时期社会动荡,随着清军入关,南方大量人口迫于战乱和生计,不得已举家南迁,试图漂洋过海,到南洋之地逃避战乱,谋求生存,其中“闽、粤”两地人民占绝大多数。

所以到了明末清初战火不断的时期,南方沿海诸省的人民百姓,为了躲避战火与局势混乱,便将“前往南洋”当成了首要选择,继而通过自古以来的传统海洋贸易路线,前往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陌生的南洋地区,或投靠亲属,成为当地华工,或开辟新居,自力更生。

20世纪前半叶,中国国内兵连祸结,战火不断,而东南亚则得到殖民宗主国的扶持。除了传统的种植园、采矿经济外,铁路、航运、金融、制造等新产业也获得空前发展,对于熟练劳工的需求进一步加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0年间,中国向东南亚移民达到顶峰,仅1922年至1939年间,从厦门等港口出洋的移民就超过500万。

从走私到躲避战乱,再到贸易往来,这是一场绵延数千年的移民活动

四、南洋劳工

到清朝末年与民国初期,又发生了第二次大规模的“下南洋”移民迁徙活动。鸦片战争之前,下南洋的华人以经商谋生者居多,当时东南亚华人已有150万之多。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接受纷至沓来的不平等条约,允许西方国家在东南沿海招募华工,因为应募者要订立契约,时人称为“契约华工”,又叫“卖猪仔”“当苦力”。由此,下南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由于深受“猪仔馆”和船主的非人待遇,契约华工不断反抗,各界舆论也纷纷质疑、抨击。迫于内外压力,各殖民国家相继出台改善华工状况的条例。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禁止贩运“猪仔”与保护华侨的法令,宣告苦力贸易的终结。这一时期也有部分华人以自由劳工的身份前往东南亚从事商业、手工业与农业活动。

从走私到躲避战乱,再到贸易往来,这是一场绵延数千年的移民活动

​日军侵入东南亚后,打压华人社会,大量华人回迁国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迁往东南亚的华人大幅减少。随着共和国的建立,持续数百年的“下南洋”移民潮基本停止。大量华人移居东南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中国国内的人口压力,也极大地推动了东南亚社会和经济的开发与发展。

许多华人在东南亚进行商业贸易,利用中国人民最为聪敏的头脑,把当地的原生产品销售到中国,从中国带去最精美的物品销售到东南亚地区,因为华侨商人的从商活动,东南亚与中国的贸易网络从古至今一直繁盛。华人作为东南亚各国本地族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得到当地政府的认可。

关于下南洋的话题今天就分享到这里,感谢阅读。

我是实体经济守望者,欢迎关注,一起讨论更多相关话题。

上一篇

1206年,改变亚洲乃至世界历史的铁木真,在草原上成为霸主

下一篇

看懂中国历史-第五章 西汉东汉(汉文帝:刑政改革与治平之世)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