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为何天不与寿?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为何天不与寿?
收藏 0 0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号称人臣之典范、万世之楷模。司马徽对其评价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杜甫也曾有诗云“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一生之中毕恭毕敬、勤勤恳恳匡扶蜀汉,如此一位令人仰慕近乎神人的历史人物,却天不与寿,最终病逝五丈原,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悲悯。依然身为丞相的诸葛亮本应该有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为何却早早的逝去呢。下面,笔者就简而言之地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和诸葛孔明之死给人们带来哪些启示。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为何天不与寿?

人身肉长重任难负

诸葛亮是有智慧且责任感极强的人,白帝城托孤之后,蜀汉折损过重,诸葛亮只能依靠一己之力扛起蜀汉江山,活活累死只是时间的问题。细心的观众朋友可以看到,央视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出场的时候,都是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乘坐四轮车。实际上,这是作者的一大伏笔,暗示着诸葛亮早逝的结局。

26岁出山,随同刘关张乘马入荆州,夺西川,一路走到蜀汉丞相的位置,伴随战争的频繁不断,众多早年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们都逐渐逝去,遇到事情即不能与人问计商议,有没有朋友倾诉心事,造成诸葛亮身心俱疲。特别是晚年,即使北伐的过程中依靠乘坐四轮车,也难以承受颠沛流离的生活。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为何天不与寿?

事必躬亲又无巨细

与司马懿对峙祁山的时候,司马懿假装问使者,丞相身体是否安康。使者说,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九升。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早起晚睡,事必躬亲。

睡眠对人的重要性妇孺皆知。常言道,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如果不遵循天地自然,万物轮回的道理,必定贻害无穷。诸葛亮睡眠不足,造成神智的敏感。《出师表》中,诸葛亮亲口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可见他将家国之重系于一身,如履薄冰,不容得自己犯半点错误。

另外,一个丞相处理国中内政已经是十分劳累,如果连小到士卒的事情都要过问,那岂不是耗费心力。诸葛亮恨不得不睡觉,将自己的身体挥洒在事业上,诚如他说:“尽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为何天不与寿?

生活环境过分恶劣

诸葛亮主张伐魏,前前后后经历6次北伐,战争本身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情,所到之处环境恶劣,那些战争要塞,兵家必争之地也大都是荒凉险要的地方,人长期生活在这种恶劣的气候和环境下,身体迟早会被拖垮。常年征战,又使得精神一直处于过度劳累紧张的状态,无暇顾及身体上的锻炼,长此以往对身体的危害不言而喻。《黄帝内经》中提到“久卧成病,气滞血瘀”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仰慕黄老辟谷之道

如果有以上三点原因,已经造成身体过度劳累,如果诸葛亮能够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及时修养身体,或许不至于身体如此不堪。此时他又犯下另一个大忌,信奉儒道修炼养生之法。人的精神动力源自于平时所食的五谷,人是铁、饭是钢,长期依靠儒道修炼,违背常人饮食,最后身体就会被掏空的剩下一副皮囊。相反,司马懿每次都能酒饱饭足,以时间换取空间,曹魏三代都没有熬过他,最终高平陵兵变,除掉曹爽夺取兵权。果然如司马懿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为何天不与寿?

最终诸葛亮暴毙五丈原,为后世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沉重遗憾。通过诸葛亮的早逝,后人要从中领悟到有节律的生活、合理膳食、充足休息是多么重要。所以,我们要学习诸葛亮这种敬业的精神,但适当时候要学会善待自己,和自己和解。

下一篇

此人是钱学森岳父:未上战场却获赠上将,矢志抗日却娶了日本妻子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