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晚清曾有大批前瞻人士主张吞并朝鲜打压日本,为什么没能成功?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晚清曾有大批前瞻人士主张吞并朝鲜打压日本,为什么没能成功?
收藏 0 0

李鸿章(1823~1901),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一个晚清历史绝对绕不开的人。

在晚清,李鸿章“入朝为宰相,在军为元帅,临民为总督,交邻为通商大臣”,有“东方俾斯麦”之称。不可否认的是他出色的战略眼光,在甲午之前以李鸿章为首的一大批出色人物都看出了日本的威胁,但是为什么满清却没有对此作出应对措施呢?

晚清曾有大批前瞻人士主张吞并朝鲜打压日本,为什么没能成功?

李鸿章

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时间回到同治十一年,中日两国刚刚订立“修好条规”,这是近代中日关系的开端。在此之前李鸿章就已经开始注意日本。

同治二年(1863),李鸿章致信乃师曾国藩有谓:“俄罗斯、日本从前不知炮法,国日以弱。自其国之君臣卑礼下人,求得英、法秘巧,枪炮轮船渐能制用,遂与英、法相为雄长。中土若于此加意,百年之后,长可自立,仍祈师门一倡率之。”

他一再举例说明,日本以一区区小国,能够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故能与英、法等列强相抗衡。日本以海外区区小国,尚能及时改辙,知所取法,然则我中国深维穷极而通之故,夫亦可以皇然变计矣。

当然尽管这个时候李鸿章还没有看出日本可能威胁中国,但是至少他看见了日本的变化,甚至想以日本为例来劝说中国改变。

晚清曾有大批前瞻人士主张吞并朝鲜打压日本,为什么没能成功?

同治十三年(1874)是一个转折点。

中日《修好条规》换约不到一年,日本便借口琉球漂流民在台被杀事件,悍然出兵进攻台湾。在此前后,日本已着手吞并琉球,先改琉球为藩,再强行阻止琉球向中国朝贡,最后于光绪五年(1879)“废藩置县”,改琉球王国为冲绳县,完全把琉球划归日本版图。

台、琉事件充分反映了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

但是李鸿章仍存“天朝上国”的心态,认为日本只是区区小国,即便与中国开战亦并不可怕。他说:“即使兴兵,又何畏此小国。日本在唐宋以前贡献不绝,至元世祖往征大败后,乃夜郎自大,今彼虽与西洋合好,尚无如朝鲜何,岂遽能强压我国耶。”

在确信日本出兵台湾后,李鸿章对于日本背信弃义的行径非常愤恨。当时侵台日军因遭到高山族人顽强抵抗及热带病的侵袭,而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日本政府也想尽快从台湾脱身,同治十三年(1874)九月,中日签订《北京专条》,中国如数付银,日本从台湾退兵。

台湾事件给清政府以巨大冲击,引起一场关于海防问题的大讨论。李鸿章从东南海疆危机中深感中国遭遇到“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与“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必须变法自强。

晚清曾有大批前瞻人士主张吞并朝鲜打压日本,为什么没能成功?

马关条约签订

同时也是从此以后李鸿章开始讲日本作为大敌。

李鸿章认为日本通过改旧制效西法而自强以后,“其势日张,其志不小,故敢称雄东土,藐视中国,有窥犯台湾之举。泰西虽强,尚在七万里以外,日本则近在户闼,伺我虚实,诚为中国永远大患。“日本国小民贫,虚骄喜事。长崎距中国口岸不过三四日程,揆诸远交近攻之义,日本狡焉思逞,更甚于西洋诸国。今之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

朝鲜事件

光绪二年(1876)初,日本迫使朝鲜签订《修好条规》,即《江华条约》。这是日本效法西方列强对外殖民扩张过程中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闭关自守多年的朝鲜被迫开港。

朝鲜被迫向日本开放,对中国是一个不祥的信号。光绪五年(1879),日本悍然吞没琉球。前福建巡抚丁日昌预感到中国海疆将面临着更加严重的危机。他认为:日本“即使目前能受羁縻,而二三年内,不南犯台湾,必将北图高丽。我若不急谋自强,将一波未平而一波又起,殊属应接不暇。”

晚清曾有大批前瞻人士主张吞并朝鲜打压日本,为什么没能成功?

随后李鸿章积极推动朝鲜与美国立约通商,乃至向西方列强开放,以实现其以西制日防俄的外交策略,希望借助美国以及西方列强抵制日本、俄国对朝鲜的侵略,其根本目的还是维护中国的国防安全。

在这一时期满清政府不少人都提出来了以更加激进强硬的措施对待朝鲜。

一、光绪六年(1880),中国驻日公使何如璋主张采取更加积极强硬的措施。他提出上、下两策:上策是仿蒙古、西藏之例,在朝鲜设立驻扎办事大臣,下策是与其让俄国独占,不如让朝鲜与美、德、英、法各国立约通商。可惜总理衙门与李鸿章均不以为然。

二、光绪八年(1882),朝鲜发生“壬午兵变”,中国出兵朝鲜,企图阻止日本对朝鲜的侵略,强化对朝鲜的宗主权,以巩固东北屏藩。邓承修、张佩纶等人,主张对朝鲜采取更强有力的政策。清廷密谕李鸿章、张树声议奏。李、张奏称:“欲图自强之实事,当以添备战舰为要,不以移驻烟台为亟。中国战舰足用,统驭得人,则日本自服。”

晚清曾有大批前瞻人士主张吞并朝鲜打压日本,为什么没能成功?

张佩纶

三、翰林院侍读张佩纶甚至奏请清廷密谋东征日本之策,令南北洋大臣简练水师,广造战船,于台湾、山东两处治兵蓄舰,与沿海各督抚迅练水陆各军,“以备进规日本。”

四、清军驻朝统帅吴长庆幕僚的张謇甚至主张采取废朝鲜为郡县的更极端的举措。但是吴长庆言于北洋,“北洋则悍然斥之。”张謇直接上书李鸿章,李“嗤为多事,搁置不议。”张謇又展转上达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咨询军机处,军机处又请教李鸿章,李鸿章“亦斥之”,终于不了了之。

晚清曾有大批前瞻人士主张吞并朝鲜打压日本,为什么没能成功?

张骞

五、光绪十年(1884),朝鲜“甲申兵变”后,袁世凯向李鸿章建议,中国应乘势在朝鲜设立监国,代理其内政外交。可惜当时中法战事方酣,李鸿章不愿与日本失和,另起兵端,故并未采纳袁世凯的建议。

六、光绪十二年(1886),中国驻英俄公使刘瑞芬甚至建议把朝鲜改为中国的行省。他致信李鸿章称:“中国能收其全国,改为行省,最为上策;其次则邀同英美俄诸国共相保护,不准他人侵占寸土,则朝鲜已可幸存。不然,恐衅生仓猝,为他人所攘夺,后患更不可言。”李鸿章反对改朝鲜为中国行省的上策,而赞成联络英、俄共同保护朝鲜。他将此意向总理衙门请示,总理衙门还是予以否决。

晚清曾有大批前瞻人士主张吞并朝鲜打压日本,为什么没能成功?

袁世凯

我们不难看出在晚晴确实有一大批优秀的中国人已经开眼看世界,他们以前瞻的眼光看见了日本的威胁,更看见了朝鲜半岛对中国的重要之处,甚至为此提出了不少建议和解决方案。大家都明白东亚太小,小到容不下两个强国。

但是同样也是以李鸿章为首的一大批保守官僚却仍然对日本抱有幻想,或者说他们不相信日本敢对中国发动战争,抱着传统朝贡体制不放。最终导致了打也没打,放也没放,朝鲜也没开放。直到甲午战争到来,中国一败涂地!

并且从此彻底沦入到半殖民地的深渊,甚至直到此后数十年,日本都成为了中国的噩梦!

上一篇

蒙古帝国西征,为何没有攻打君士坦丁堡?

下一篇

19世纪日本如何避免成为殖民地的命运?因为太穷,列强看不上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