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兵仙”韩信经典战例——背水一战之井陉之战。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兵仙”韩信经典战例——背水一战之井陉之战。
收藏 0 0

《孙子兵法·九地篇》中说道:“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这里的“亡地”与“死地”是一种“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的境地,因此,“投之亡地”与“陷之死地”实乃大患。历代兵家正是利用“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的特点,将军士“投之亡地”、“陷之死地”,从而激起将士同仇敌忾、奋力死战的斗志,达到转死为生、转患为利、转败为胜的目的。能否实现这个目的,关键在于军士所置之地、所处之势,能否激发万众一心、决一死战的气概。而韩信则充分利用了“死地”激发了将士拼死一搏的斗志,达到了转死为生的目的。井陉之战中汉军统帅韩信表现出了“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卓越智谋和用兵韬略,其战绩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观,井陉之战则是他经典战例中的代表作。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一精彩战例。

公元前205年,项羽在彭城以少胜多击败了刘邦,本来看汉军形势大好而投靠刘邦的各路人马,看到刘邦被打败后又纷纷脱离刘邦,这使得许多诸侯纷纷选择中立,严重威胁汉军侧翼,为了摆脱这一不利局面,刘邦采纳了张良等人的建议,制定了正面坚守对持、侧翼发展、敌后袭扰破敌的战略。

韩信针对各路诸侯只图据地自保、互不救援的特点,便向刘邦提出进一步开辟北方战场,逐次消灭代、赵、燕,东击田齐,南绝楚军粮道,对楚军实施侧翼迂回,最后同刘邦会师荥阳的战略规划。并得到了刘邦的称赞并同意此计划。

战争起因

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亲自统率大军,越过太行山,开始东征,率先对赵国发起攻击。赵王歇、赵军主帅陈余闻讯后集结大军于井陉口防守,等待汉军到来后决战。

井陉口是太行山有名的八大隘口之一,就是现在河北获鹿西10里的土木关。在它以西,有一条长约几十公里的狭窄驿道,易守难攻,不利于大部队的行动。当时赵军先期扼守住井陉口,居高临下,以逸待劳,赵国上下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当时赵军主帅陈余手下的广武君李左车,是一位有战略眼光的谋士。他对陈余仔细的分析了汉军形势和地形,说道:韩信越过黄河后,实施外线作战,前段时间俘虏了魏王豹、夏说,并乘胜进攻赵国,士气正旺,“其锋不可挡”,所以赵军必须暂时避开汉军的锋芒,不要急于与汉军决战,等待有利时机再进行决战。李左车也分析了汉军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弱点。汉军的军粮必须从千里以外运送,补给困难。井陉口道路狭窄,车马不能并行,因此汉军粮秣输送一定滞后不济。鉴于这种情况,李左车向陈余建议:由他带领奇兵3万人马从小道出击,去夺取汉军的辎重,切断韩信的粮道;而由陈余本人统率赵军主力深沟高垒,坚壁不战,与韩信军周旋相持。李左车认为只要运用这一战法,就能使得韩信求战不得,后退无路,不出10天,汉军粮草不济,肯定会失败。

然而,刚愎自用且又愚蠢迂腐的陈余却拘泥于“义兵不用诈谋奇计”的教条,且认为韩信兵少而且劳师远征将士疲惫,不应避而不击,应该趁着汉军疲惫之时速战速决。拒绝采纳李左车的建议。韩信探知李左车的计策没有被采纳,赵军主帅陈余轻敌情绪和希望速战速决的情况后,非常高兴,当即制定了出奇制胜、一举破赵的良策。他指挥部队开进到距井陉口30里的地方扎下营寨。到了半夜时分,迅速实施作战部署:一面挑选2000名轻骑,让他们每人手持一面汉军的红色战旗,由偏僻小路迂回到赵军大营侧翼的抱犊寨潜伏下来,准备乘隙袭占赵军大营,断敌归路;一面又派出1万人为前锋,乘着夜深人静、赵军未察之际,越过井陉口,到绵蔓水(今河北井陉县境内)东岸背靠河水布列阵势,以迷惑赵军,增长其轻敌情绪。刚刚部署完毕,天就要亮了,一场大决战也要开始了。

陈余对汉军的部署毫不知情,望见汉军背水列阵,一旦被打败就无路可逃,将会全军覆没,忍不住笑出了声,认为韩信置兵于“死地”,根本不懂得用兵的常识,因而对汉军更加轻视。赵军的看法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兵法上说,布阵要“右倍山陵,前左水泽”,韩信反其道而用之,岂不是不懂兵法?可是他们哪里知道“兵仙”的战术啊?等一会儿他们连哭都找不着北了。

天亮之后,韩信亲自率领正面部队,高举着大将军的旗帜,携带大将军的仪仗,浩浩荡荡向井陉口东边的赵军杀将过来。陈余见状,果然踌躇满志,立即迎战。两军刀枪并举大打出手,厮杀了一阵子后,韩信就佯装战败,让部下胡乱扔掉旗鼓仪仗,向绵蔓水方向逃跑,与事先在那里背水列阵的部队迅速会合,赵王歇和陈余误以为汉军真的打了败仗,岂肯轻易放过机会,于是就挥军追杀过来,全力猛攻背水的汉军,企图一举全歼汉军。

汉军士兵看到前有敌人,后有水阻,无路可退,所以人人拚命死战,赵军的凶猛攻势就这样被抑制住了。而在此时,埋伏在赵军营垒翼侧的汉军二千轻骑,按照计划乘着赵军大营空虚无备,突然出击,占领了赵营。他们迅速拔下赵军旗帜,插上汉军战旗,一时间红旗林立,迎风招展,好像满世界都是汉军的样子。

赵军久攻背水的汉军不能取得胜利,陈余只好下令收兵。而此时赵军却突然发现自己大营上插满了汉军红色战旗,大营丢了。这样一来,赵军上下顿时惊慌失措,纷纷四散奔逃。汉军轻骑见赵军做鸟兽散,当即乘机出击,从侧后切断了赵军的归路;而韩信则指挥汉军主力全线发起反击。赵军仓皇向泜水方向败退,被汉军追上,结果全部被歼,主帅陈余被杀,赵王歇和李左车束手就擒。汉军取得全面胜利。

在井陉之战中,韩信能一战而胜,关键在于他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有计划地制造和引导赵军的错误思维,巧妙地掌握士卒“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这一心理状态,奇正并用,背水列阵,置之死地而后生,速战速决,从而一举歼灭赵军,杀死赵军主帅,俘虏赵王,达到了战争目的。

井陉之战对楚汉战争的整个进程具有重大的意义。汉军的胜利,使得其在战略全局上逐步获得优势,消灭了北方战场上最强劲的对手,为下一步“不战而屈人之兵”、顺手拿下燕国创造了条件和声望,并为东进击齐铺平了道路,从而形成了孤立项羽的有利态势。这虽然是一次局部战争,但对全局却有着战略意义。

背水一战是千古绝唱,具有不可复制性,后人模仿韩信的背水一战无不失利。例如马谡失街亭。背水一战成功的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兵法的运用,贵在灵活创新,切忌死板教条。而且要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这正如宋代岳飞所说的那样:“先阵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这方面,知己知彼的韩信可谓是做到了极致,所以“兵仙”达到了“战必胜,攻必克”的无敌境界,一生无一败绩!

上一篇

徐庶进曹营真的一计不献?不仅献计了,还是一条毒计

下一篇

毛主席题写的“北京站”站名,周总理指示放置车站正面中央正上方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