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双方现状与变化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双方现状与变化
收藏 0 0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大多都知道中国挨打了,而且被打得很惨,丢了香港不说,还得赔款。但是,挨打的原因仅仅是因为鸦片吗?鸦片自然是要因之一,但不是全部。

我们想要透彻地了解一个事件,得先看看事件爆发以前,双方到底发生了些什么,发生了哪些交集,各自又有了哪些变化,毕竟有来龙才有去脉,有前因才有后果呢,对吧。

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双方现状与变化

咱们先说英国。早在1764年,这一年是大清朝乾隆二十九年,那个发现了水烧开时的水蒸气能把水壶盖顶开的瓦特,开始考虑改良蒸汽机。

1767年,一个叫哈格里夫斯的纺织工人,发明珍妮纺纱机,这台机器称得上是真正的机器。1768年,曾做过理发师的阿克莱特创设了纺纱公司。

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双方现状与变化

到了1815年,这一年是嘉庆二十年,蒸汽机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进,开始广泛应用于造船、火车、机器生产,随即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联系,以机器生产代替了传统的手工业,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这次历史上的巨大变革,统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

而自古以来就自视甚高,优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华夏民族中国大地上,还是千年不变的在磕头,在读四书五经,在手工纺织,在下地干活,在自给自足,在各家自扫门前雪,在夜郎自大,还有的,在抽大烟。

而且绝大多数人地理知识很有限,都认为天下就是中国,中国就是天下,千百年来一直以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英国在完成工业革命后,生产效率大大的提高,国内的物产需求很快就满足了,且生产能力大于消费能力,于是需要另找市场消化产能。当他们发现了中国这个有四亿多人口的庞然大物以后,他们除了吃惊以外,更多的应该是兴奋,因为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商品消化市场,

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双方现状与变化

他们觉得,这四亿多人口都成为大英帝国消费者的话,那英国的工厂昼夜不停的运营个几百年不成问题。于是便瞎猫撞死耗子般的把英国的各类商品运往中国,有吃西餐的刀叉,还有钢琴,纺织品。

直到今天,在中国最主要的餐具还是筷子,更何况那时候。没有数据表明,清朝时我们中国有多少人会弹钢琴,但那时我们中国人绝大多数还不识字呢,哪有心思学什么乐谱?宁弹棉花,不弹钢琴。

纺织品倒是需要的,谁能不穿衣服呢,但是大多数妇女都会织布,古时的“孟母断机杼”“男耕女织”,穿衣服这个问题早就能够自我解决了。

英国佬铆足了劲,想把他们通过机器生产的大量商品卖到中国来。可这时的中国,是什么状况?对于英人的商品贸易是如何反应?


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双方现状与变化

纵观清朝一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他们统治的时期合起来长达一百三十余年,在这期间的综合国力和社会发展,比此前历朝历代任何盛世相比,毫不逊色,俗称“康乾盛世”。

统治者英明,社会安稳,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人口因此就急剧增长。早在康熙年间,入关不久,又经历了明末农民起义人口骤减,所以这个时候,全国人口不过数千万人。

可到了乾隆、嘉庆年间,人口激增至近四亿人口,将近建国初期的二十倍。可我们国内的耕地的增长是很有限的,不过七八亿亩,耕地数量变化不大,需要养活的人口数量已是不可同日而语。

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双方现状与变化

人均土地越来越少,与其并行的,人均口粮也越来越少,渐渐地,就会有人饿肚子。为了填饱肚子不得不 “贫而后卖”,可是卖掉以后,就再也“无力复买”。

就这样,土地兼并问题日趋严重,到鸦片战争前期时期,全国超过60%的老百姓没有土地,都成了租地种、苟活的佃户。

先说乾隆爷的私田,包括内务府、宗人府,直接或者间接掌控在皇帝手里的土地,从乾隆皇帝初期4300万亩,到嘉庆年间8300万亩,几十年间翻了一倍,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0%!

再说官僚,大名鼎鼎的贪官和珅,被抄家时的土地有将近80万亩,还有鸦片战争期间的直隶总督琦善,个人拥有的耕地竟然达到了竟然的256万亩!还有民间的地主,他们拥有的土地从几万亩,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亩的,不乏其人。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自从管仲把国人的职业分为士、农、工、商以后,商人的地位,几千年来一直是低得可怜。明有沈万三,清有胡雪岩,虽然都曾家累巨万,但是下场都不太好。

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双方现状与变化

根植于我们中国人心底根深蒂固的一个情结,就是一定要科考、做官、走仕途,今天是不是也这样?

所以几千年来,做官的都是高人一等,商人再有钱,也不被人所瞧得起。比如“无商不奸”“商人重利轻离别”。不过今天,商人的地位大大提高了。

所以那时的商业税我们历来都不怎么瞧得上眼,对于中国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农税了。而且,千百年来,我们一直讲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己解决吃穿问题,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如果有物质需求了,也是首先考虑以物易物。

我们中华大地的劳苦百姓历来讲求自给自足,对于英国人带来的各种洋玩意,应该是挺好奇,但是花钱购买的欲望不大。关于英国大机器生产的纺织品,我们根本用不上,自己完全能解决,用不着花钱买。

政府同样也不怎么当回事,所以,对贸易税也没瞧得上眼,税额也没有明确。洋人每每带着货物来到中国的时候,都要跟中国的官员谈论税的问题,就跟市场买菜一样,还要讨价还价。

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双方现状与变化

因为没有明确税额,所以给海关人员留了很大空间,洋船的到来对他们来说都是发财的好机会,可以趁机捞一笔,大胆索贿。

今天的贸易税额,已经是非常清楚明确了,贸易税额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中美贸易战。进口税额也是对国家经济的保护,比如,汽车税。

全中国,能够开放与洋人做生意的通商口岸仅限广州,与洋人做生意的中国人和团体,也是清廷特别批准的,俗称公行。洋人的货物进入中国,以及中国的货物出口到海外,必须经过公行。除此以外,任何人、机构不得直接跟洋人打交道。

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双方现状与变化

清廷政府官员关于觉得,与这些卷毛蓝眼怪物的打交道,有失体面。所以洋人与清廷政府官员的往来文书,也必须通过公行转交,不得自行直陈。而且,必须要用下级向上级汇报的格式,清廷政府官员回复,则采用上级对下级命令的格式。

洋人想来到中国,家属不能同行,必须先在澳门待命,得先把此行的目的、身居何职位、国书递交北京,待北京批准以后,方可进入。即使批准,也仅限于公务,公务完成以后不得在广州居住,只能住在澳门。

英人对上述的贸易条款,恨之入骨。所以英国非常希望通过某些途径,来改善经商关系和营商环境、扩大经商范围。

上一篇

姜子牙封神时多出的六个神是谁?

下一篇

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何只灭佛而不灭道?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