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东汉军制浅论(十三):东汉末年的州郡领兵制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东汉军制浅论(十三):东汉末年的州郡领兵制
收藏 0 0

在光武帝稳固东汉政权之后、东汉末年之前,将军、校尉之类只有战时才会领兵,平时也就一挂名的闲职,也就是后世所谓的武散官。当然,要除掉某几个有特定职权的将军、校尉(度辽将军、使匈奴中郎将、护羌校尉之类)。

东汉末年时,由于战乱连连,各地军阀各自割据一方,所以产生了以将军、中郎将、校尉的身份领州牧、刺史、太守,或以州牧、刺史、太守的身份领将军、中郎将、校尉的特殊制度,这种制度被称为“州郡领兵制”,其在除王莽新朝外的整个汉朝都从未有过。关于将军、中郎将、校尉等,会在下文军队的组织结构部分加以介绍。

汉朝的历代统治者大概是为了防止地方军阀的形成,规定地方官和军职不得兼领。按《后汉书卷二十二·马成传》:“〔马成〕在事五六年,〔光武〕帝以成勤劳,征还京师。边人多上书求请者,复遣成还屯。及南单于保塞,北方无事,拜为中山太守,上将军印绶,领屯兵如故。〔建武〕二十四年,南击武溪蛮贼,无功,上太守印绶。”从上面的引文可以得知,马成被任命为中山郡太守之时,必须上还其先前所拥有的“扬武将军”印绶。同时,虽然没有了军职,但马成仍率领其原来的部属,这点证明了上文所说的内地郡国由太守统领其境内的军队。又《后汉书·董卓传》:“及灵帝寝疾,玺书拜卓为并州牧,令以兵属皇甫嵩。卓复上书言曰:‘臣既无老谋,又无壮事,天恩误加,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弥久,恋臣畜养之恩,为臣奋一旦之命。乞将之北州,效力边垂。’于是驻兵河东,以观时变。”董卓时为前将军。从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出,即便在刘焉提议复设州牧之后,州牧名义上也是没有兵权的,至少是没有统率一军之权。州牧只是加强了节制郡守的权力。直到此时,地方官和军职还是不能兼领。

按《三国志·魏书十五》:“〔司马朗〕迁元城令,入为丞相主簿。〔司马〕朗以为天下土崩之势,由秦灭五等之制,而郡国无搜狩习战之备故也。今虽五等未可复行,可令州郡并置兵,外备四夷,内威不轨,于策为长。……议虽未施行,然州郡领兵,朗本意也。”司马朗担任丞相主簿是在建安十三年(208)六月初九。上文中说州郡领兵制是出于司马朗的本意,其实并不准确。地方官加军职大概可以追溯到初平元年(190)的讨董联盟,袁绍自称车骑将军,而后领冀州牧。随后又有曹操行奋武将军,领兖州牧等。虽然这些官职都不是皇帝亲封,但各个军阀头上的职衔却大多名副其实。

州郡领兵制形成的原因,其实并非是司马朗的提议,而是东汉朝廷在末年失去了对地方政权的掌控力。东汉朝廷之所以失去了对地方政权的掌控力,具体原因当然可以说上一大通,比如黄巾军起义,比如十常侍之乱,比如袁绍、何苗等人闯禁宫诛宦官,比如何进、袁绍等人征召各方军阀进京,董卓乘机夺取政权,等等。但究其根本,是制度的腐朽和僵化。外戚和宦官争权夺利,皇帝公然卖官鬻爵,增重赋敛,刻剥百姓,民不聊生。为了平民变,致使地方军阀坐大,使董卓之类狼子野心之人有可乘之机。因为官吏贪腐,外戚和宦官争权,致使中央政权不稳,皇帝为躲避兵燹被迫离宫。这些祸源都是出自人对权力的无止境的贪欲和利用。

上一篇

从家谱中看清朝初年湖广填四川

下一篇

一出生因相貌丑陋被母亲嫌弃,后寄予尼姑处长大,却成就一代帝王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