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不切实际的幻想,一战后英国推动国联裁军的努力与失败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不切实际的幻想,一战后英国推动国联裁军的努力与失败
收藏 0 0

20世纪20年代,英国的军事战略与对欧政策之间一直存在着相互作用与影响的纽带,即裁军运动。裁军运动不仅体现了英国军事战略的收缩性,也是英国谋求欧洲安全与均势的重要措施,在整个20年代以及30年代初,英国积极引导与参与国联体系下的裁军活动,并成为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战后国联裁军的缘起及英国的态度

一次大战结束后,根据威尔逊的“十四点”建议,“必须根据旨在保证不论大小国家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特殊盟约,组织一个普遍的国家联合体”。 1919年1月25日,出席和会的32个国家和英自治领的全体会议通过了劳合·乔治根据塞西尔建议而草拟的关于国际联盟的提案,1920年1月10日,国际联盟正式宣布诞生。

不切实际的幻想,一战后英国推动国联裁军的努力与失败

国际联盟标志

对于经历一次大战的人民来说,“国联是人们为组织一个世界性的政治和社会秩序而采取的第一个有效步骤”。建立国联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有效地防止战争的再次发生,对于“从事战争者……应即视为对于所有联盟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应“立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或财政上之关系,禁止其人民与破坏盟约国人民之各种来往,并阻止其他任何一国,不论其为联盟会员国或非联盟会员国之人民与该国之人民财政上、商业上或个人之往来”。

裁军作为战后各国的普遍共识,被认为是防止战争的有效手段,成为国联的主要工作之一。国际联盟盟约第8条则规定:“国联会员国承允为维持和平起见,必须缩减各本国军备至适足保卫国家安全及共同履行国际义务的最少限度”。国联盟约关于裁减军备的规定成为战后国际裁军的法律依据,在1922年到1933年的十二年中,裁军问题一直是国联的目的和活动中最重要的问题,历届大会和行政院的许多次会议都会讨论和辩论裁军问题。

不切实际的幻想,一战后英国推动国联裁军的努力与失败

国际联盟会议

对于英国而言,在国联盟约中加入裁军的规定是其战后世界和平规划的一部分,也是其军事收缩战略与对欧政策的体现。战后英国的舆论也希望欧洲能够有效地裁减武装部队,人们普遍认为:裁减武装部队是恢复商业繁荣重建信心以及促成政治和解的基本条件。”通过国联裁军,英国一方面可以在自身实行军事收缩战略的同时保障其他强国的军事力量不至于过分膨胀,出现差距过大的后果,另一方面通过裁军,可以保障欧洲大陆军事力量的均衡,欧洲均势政策与欧洲的安全得以实现,战时敌对国家尤其是法德之间实现和解。通过前文可知,事实上20年代英国执行的是“单方面裁军”活动。英国希望通过自己的裁军活动带动欧洲的裁军,以此来达成欧洲大陆军备力量的平衡与均势。因此,在整个战后国联裁军活动中,英国一直是发起者,并至始至终扮演了最积极者的角色。

二、早期国联裁军活动中的英法分歧

为了便于裁军活动的开展,1920年12月,国联大会为国际裁军设立了一个临时混合委员会,委员们以非官方身份参加工作,提出计划和建议。1921年7月,该委员会提出第一个报告,主要阐述了裁军的技术困难与政治困难。不久,华盛顿裁军会议取得成功,让委员会对未来的裁军活动提供了信心。出席委员会的英国委员埃雪勋爵建议应遵循华盛顿会议上关于海军比例的先例,按比例限制各国部队。各国部队以3万人为一个单位,法国将保留6个单位,意大利和波兰为4个单位,其他国家(也包括英国)则为3单位或者更少。

埃雪计划代表了战后初期英国对于战争的看法,即军备是战争的一个原因,裁军本身就可以促进安全。大多数国家都宣布并通常认为,维持多于保证国内秩序所需的任何部队完全是为了防备外来的袭击。从表面上来看,每一个国家的武装力量的多寡主要是取决于它的邻国和其他可能的敌人。由此推论,如果某一个重要军事强国宣布愿意裁减军备,那么它的邻国也可以立即作相应的裁减。如果将这个办法推广到全欧洲,那么各国军备就可以依次按同样比例进行裁减,与此同时,各国的安全仍然和以前一样不受影响。

然而法比等国对此看法却完全不同,由于它们本身很容易遭受到德国的直接攻击。它们还认为军备是不安全和恐惧所引起的结果而非原因,因此任何关于裁军的协议都不能改变德国的巨大工业资源和人力优势所造成的不平衡状态。因此,裁军的前提是欧洲的和平得到保证,让人们确信以武力改变凡尔赛体系现状的任何企图都将会遭受压倒力量的反击,这样各国就会裁军军备。英美在和会上给予法国的安全保证由于美国的原因并非产生作用,因此在法国看来,取得安全感方法有两种,要么把军备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要么获得一个新的更加可靠的安全保证,同时这些保证必须要包括对波兰、小协约国以及整个东欧,因为东欧发生战争必须会牵涉到西欧。

不切实际的幻想,一战后英国推动国联裁军的努力与失败

一战后欧洲大陆形势

安全感增加后自然就会实行裁军的说法,无论从逻辑或政治上来说都是无可争辩的。因此尽管埃雪勋爵的建议只是裁军问题的初步建议,但很明显不符合法比等国对于裁军与安全之间逻辑关系的看法,因此引起了它们的强烈发对,埃雪随即建议无限期推迟对他建议的讨论。

随后不久,在英国代表塞西尔的积极筹划下,委员会又通过了一个新的报告,报告承认某些国家认为它们在没有得到更多的安全保证前不能承担任何裁军义务的事实(如法国)。报告建议缔结一项新的互相保证条约,保证签字国一旦按协议计划裁减了军备,在遭受攻击使就会得到其他签字国的帮助。因此,裁军有赖于各国提供帮助的保证,而保证又取决于裁军。

随后这个新计划以及各种建议被提交第三届国联大会,大会接受了临时混合委员会达成的总原则,并声明:“第一,只有普遍的裁军计划才能获得成功;第二,只有各该国安全得到保证,许多国家政府才能认真削减现有的军备;第三,缔结一项防御性的互相保证条约可以提供这种保证,这项保证条约一切国家都可以参加,它将保证任何签字国在一旦遭受攻击时立即得到世界那一部分所有其他签字国家的有效援助;第四,由于条约的目标是普遍裁减军备,它的保证只有在各国按总的裁军计划裁减军备以后方可开始生效”。此声明即大会就军备问题通过的第十四项决议,成为后来为促成裁军而建立一个补充盟约本身的安全体系而作的各种努力的开端。

对于第十四项决议,常设军备委员会的英国代表声明,任何总的条约都不能促使任何国家裁减武装部队。武装部队只能严格按照在战争爆发的最初几天又把握得到援军的数量成比例第予以削减。任何总的条约甚至某一特定地区内任何国家都能参加的区域性条约并不能提供这种保证,只有根据强烈的共同利益,为了在危机发生时采取联合行动而在事先组织的军事联盟才能提供这种保证。塞西尔准备了一项草约,最后与法国雷昆上校的草案经过讨论并修改后合并成一个文本,也就是互助条约草案,然而互助条约草案还是以失败告终。

至此,国联体系下的第一阶段裁军活动结束。在国联进行第一阶段裁军努力的同时,国际社会还为实现裁军作了三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但各国尤其是英国为达成国联体系的裁军还继续努力着。

随后1924年的日内瓦议定书中关于裁军与限制军备的规定是国联自成立以来的最完备裁军计划,议定书规定将于1925年6月15日召开裁军会议,但由于议定书被拒绝使得裁军活动陷入停顿,随后裁军会议被数度推延举行。

三、国际裁军会议的召开与失败

1925年《洛迦诺公约》的签订基本解决了欧洲的安全问题,公约的“缔约国约定对国际联盟已经进行的裁军工作给予忠诚的合作并拾起促成普遍的协议”;公约的签订加速了国联对于裁军问题的规划。1925年12月15日,行政院设立了裁军会议筹备委员会,其成员不仅包括行政院的全体委员国和另外六个会员国,还包括了非国联会员的德、美以及苏联,到1928年,土耳其也加入进来。

从1926年5月到1932年2月裁军会议正式召开,筹备委员会总共召开了5次[1]会议来讨论国际裁军的具体方案与计划问题。期间英美日三国于1927年6月到8月在国联大厦内举行了三强海军会议,但在六个星期的会议中,英美两国之间由于意见不可调和,最后以不欢而散的方式收场。

1932年2月2日,国际社会期盼已久的国际裁军会议在日内瓦正式开幕。参加会议的共有64个国家的代表,包括美国、苏联等非成员国。

会议一开始,法国代表团长塔迪攸就提出了一项新的精细的计划,按照该计划的要求:一切最强大的和危险的武器都应该有拥有的国家销毁,只有在奉到国联的命令或者在对付突然袭击的自卫时才可以使用;常备国际警察部队交给行政院指挥,如果需要,再指调国家部队来加强国际警察部队,用强制仲裁、侵略者定义、有效的制裁组织、把制裁扩大到适用于破坏裁军公约和破坏盟约等办法,来加强普遍安全体系。法国的计划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反裁军”的计划,因为如果这个计划是注定不会得到所有国家的赞成,同时该计划没有尝试讨论德国问题,法国的政策仍然是坚持德国必须继续沿严格遵守凡尔赛规定的限制。因此,法国提出这个计划就没有抱着使该计划可以实行的任何希望,而是证明法国决心保持自己的军备和对德国的不作让步。继法国之后,英美也提出了自己的政策,核心就是质量上的裁军,即废除或者缩减用于进攻而不是用于防御因为特别适合与侵略战争的武器,但在计划中,英美两国都未提及德国的义务问题。德国则在随后的发言中反复申述具备平等的要求。随后,大会进入了漫长的讨论阶段。

不切实际的幻想,一战后英国推动国联裁军的努力与失败

参加国联裁军会议的德国代表

不切实际的幻想,一战后英国推动国联裁军的努力与失败

参加国联裁军会议的中国代表

在经过一年多的争论与休会后,会议于1933年1月底复会。1933年3月16日,英国首相麦克唐纳向日内瓦裁军大会提交了一份裁军方案,方案充分的调和了德国关于平等的要求和法国对安全的要求,根据规定,“允许法国在国内保持20万人的军队,还可拥有另外20万人的军队承担海外义务。德国在欧洲最后将拥有20万军队。”方案有效期为5年,并建立常设裁军委员会来对裁军进行监督和视察。英国的方案看似公平,实际上却是将德国的军备力量提升到与法国同等水平,是扶徳抑法政策的延续。空中轰炸将被宣布为非法,海军的限制则以伦敦条约造成的今后连续三年的情况为依据。然而,英国的计划并未得到其他国家的充分支持,在经过多方讨论利弊后,10月14日,德国以“拥有庞大武装的国家既不裁军又不满足德国军备平等的要求”为理由,宣布退出国际裁军会议,并同时决定退出国联,这标志着裁军会议事实上的终结,尽管会议延续到1934年6月,但这些只是让英国重整军备的时间拖延了8个月。

从整个裁军活动的过程来看,英国虽然明确了欧洲安全保证是全面裁军的前提,然而,英国却数次拒绝对法国的安全作明确的保证。尽管洛迦诺公约从表面上解决了欧洲的安全问题,但英国对德国东边边界的不保证并未从根本上满足法国的安全诉求,同时20年代英国的扶徳抑法倾向又加剧了法国的恐惧心理,这样,出于对自身安全的担忧,在整个裁军期间,法国非但没有裁军,反而采取了扩充军备的方法。

此外,当裁军会议于1933年复会时,法西斯已经在德国上台,这引起了法国的巨大恐慌。虽然德国并未立即重新武装起来,但却一直在鼓吹军国主义化。希特勒的上台还意味着一切残存的非正规军事组织的战斗力此后将会和国防军的战斗力汇合起来。从随便哪个情况来说,法国都看到德国全国皆兵的复活,并且意识到德国执行凡尔赛条约裁军条款的能力已经急剧减退。法国的巨大军备优势是它防御德国在人力和工业资源方面占优势的主要希望,这时希望法国同意缩小差距是不可能的。

不切实际的幻想,一战后英国推动国联裁军的努力与失败

纳粹法西斯在德国的上台

总的来说,尽管在那个年代裁减军备是保证安全与消弭战争的有效手段的想法从理论上已经被人们所接受,但是世界各主要国家政府本质上仍然认为,“本国的安全应该首先依靠维持同邻国相等或者比邻国更优越的军备”,欧洲大陆国家,尤其是战后的法国不但没有英国那种天然的地位位置战略优势,还基于历史心理因素一直对德国的重新崛起抱有恐惧心理,寄希望法国削减到德国同等水平的军备注定是一个不可能达成的任务。因此,尽管在裁军过程中,“英国人不惜以裁减军备以至于危及国防的程度来树立一个好榜样。然而,它非但未能诱致别国步趋它的后尘,反徒自削弱了它本身的势力,从而摧残了在国际合作的服务上作用于欧洲的那个最强大的力量。”

参考资料:

《国际联盟史(上卷)》

《艾登回忆录——面对独裁者(上卷)》

《国际条约集(1924-1933)》

《现代英国(下)》


上一篇

1936年11月6日,佛朗哥叛军进抵马德里城郊,马德里保卫战开始

下一篇

长垣张氏与县城北瓦屋村张氏趣闻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