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大明王朝最惨的状元陈安,被朱元璋钦点仅20多天,便惨遭车裂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大明王朝最惨的状元陈安,被朱元璋钦点仅20多天,便惨遭车裂
收藏 0 0

斧正:《明史》中此次事件被害人原名应该是陈安阝(fǔ),行文需要,以陈安代替。

洪武二十六年,在经历前前后后长达13年之久的”明初四大案”后,太祖倚仗着真龙天子所持有的特权,终究还是铲除了制约皇权的所有潜在威胁,牢牢巩固了朱家政权。四年后的洪武三十年,大明王朝依循旧制,举办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试图借此机会为明朝官吏注入一波新鲜的血液。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在这次科举中,“丧心病狂”的朱元璋再次出手,更是将”魔爪”直接伸向了一群试图通过科举考试来出人头地、报效朝廷的读书人。

陈安阝作为当年的会试考生,凭借杰出的能力一举摘得状元的头衔。正所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然而在陈安阝还没来得及好好体验这番中状元的喜悦感时,一场飞来横祸却直接将他从这个世界上抹杀。一个被太祖钦点的状元,为何仅在此后的20天就遭遇车裂的酷刑呢?这场被无数后人诟病的科举考试究竟隐藏着什么目的呢?今天笔者就为各位一一揭晓——陈安阝车裂背后所牵扯的”南北榜案”!

大明王朝最惨的状元陈安,被朱元璋钦点仅20多天,便惨遭车裂

血的教训——明朝科举制的诞生背景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打小并没读过多少书,可能是觉得每个人都有他那么好的运气,因此在坐上梦寐以求的龙椅之后,他并没有选择立刻恢复科举制,给予那些寒门子弟入仕的机会。而是扭头将工作重心放在”收拾”那些和他一起打江山的开国功臣上,短短的十来年就引起了一起又一起骇人听闻的冤案。

既然是冤案,自然有众多耿直的官员无辜受到牵连,背负着”莫须有”的罪名含冤而死。在这种”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毁灭打压下,明王朝官吏死的死,逃的逃,朝廷上下甚至一度出现了官员短缺的现象。迫于这种无奈的形式,朱元璋终于想起了科举制,洪武十七年指派”三老”之一的刘三吾参与制定科试条例,经过数年的不断推广和发展,科举日趋常态化,为普通人入仕提供了捷径。

明洪武三十年,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再次来临,朱元璋在反复斟酌后,最终还是将这个重任委托给78岁高龄的翰林学士刘三吾,任命他为主考官,全权主持这项意义非凡的会试。

大明王朝最惨的状元陈安,被朱元璋钦点仅20多天,便惨遭车裂

奇怪的榜单——南榜案的横空出世

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

自宋朝以来崇尚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后,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阶层跨越的人越来越多。哪怕只是在乡试中考个举人,吴敬梓笔下的范进都能喜极而疯,更别说洪武三十年二月的那场会试。

此次会试,来自大江南北的精英齐聚京城,为争夺那最后的殿试名额而一展才华。在翰林学士刘三吾的主持下,考生们展开了九天三场四科(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以及策问)的层层角逐。待会试一结束,刘三吾就快马加鞭地主持阅卷。为了不辜负太祖的信任,刘三吾严格按照阅卷标准,一字一句斟酌推敲,凡是被录取的卷子,都要重阅一遍,再三核实无误之后,才放榜公布:此次会试中共取录陈安阝、宋琮等五十一名脱颖而出的考生。

大明王朝最惨的状元陈安,被朱元璋钦点仅20多天,便惨遭车裂

按理而言,在这种卧虎藏龙的竞争背景下,名落孙山也是正常不过的事。然而,在发榜当天,一位观察角度极为刁钻的考生突然有了一个惊天的发现,也正是这个发现彻底改变了这场科举考试——榜单上的51人竟然全部为南方人!北方无一登第。史称”南榜”。

这个消息一出,北方的考生们哪还坐得住?自己数十年如一日的寒窗苦读哪能就这样莫名其妙的地付之东流。于是北方落榜的考生们纷纷质疑身为南方人的主考官刘三吾和那些上榜的南方考生们是否存在不为人知的勾结。忍一时越想越气,退一步越来越亏,已经被怒火攻心的北方落榜生哪能就此罢休。他们成群结队地前往礼部抗议,要求主考官作出解释。更有甚者直接联名写御状,向朱元璋告发主考官刘三吾徇私舞弊,有意拔擢其乡人。

大明王朝最惨的状元陈安,被朱元璋钦点仅20多天,便惨遭车裂

舆论的力量——朱元璋的中途介入

三人成虎,”南榜案”的事件很快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身为衣食父母官的他岂能坐视不管,龙颜大怒后,直接请刘三吾进宫喝茶,询问南榜案的前因后果。耿直的刘三吾也是没有半点隐瞒,掏心掏肺地将会试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到底还是阴险,表面上确实对刘三吾的话深信不疑,但背地里还是安插了以翰林院侍讲张信为首的一群人重新调查此案。

和刘三吾不同的是,张信在朱元璋眼中并不是一个宠儿,让他接手南榜案,似乎是一场阴谋的开始。不知情的张信调查团按照刘三吾同样严格的方式对考卷进行复批,在这有条不紊的复批中,张信等人隐隐之中也确实能感觉出来差距。可就在这时,同僚却向他提议不如主动迎合朱元璋,故意给北方落榜生放水,平衡一下南北上榜人数。这样一来,朱元璋铁定是高兴了,北方考生的怨气消了,他们的工作也可以交差了。(其实如果当时的张信接受同僚的提议,将南榜案就此了结,也就不会发生后面的北榜案了)

大明王朝最惨的状元陈安,被朱元璋钦点仅20多天,便惨遭车裂

然而张信还是过于耿直,再三复批后,一张张试卷摆在他面前,这和刘三吾之前的认定一模一样。于是他得出一个结论:刘三吾的审批是公正的,没有任何的徇私舞弊。就这样,张信将复批的结果告诉了朱元璋,并上呈了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的试卷作为证据来支持刘三吾之前的判定。朱元璋见张信完全就没有领略自己的意思,脸上的表情再次晴转雷雨。

公正被亵渎——应运而生的北榜

正当朱元璋愁于没办法下台时,又有人向他打起了小报告,称张信等人与刘三吾一干暗中勾结,偷偷地在复批试卷上做手脚,还故意将那些写有禁忌之语的试卷拿出来作为证据。听到这里,朱元璋大概已经知道怎么做了,故技重施的时刻又到了。

对于这群冥顽不化、缺乏政治头脑的人,养着也是白费,不如趁此机会将他们该杀的杀,该斩的斩,顺便也为大明王室注入一波新鲜血液。于是在公平正义和巩固皇权中,朱元璋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一场科举大冤案即将诞生。

大明王朝最惨的状元陈安,被朱元璋钦点仅20多天,便惨遭车裂

逮捕刘三吾、张信等涉案人员的工作落在了刑部头上,在严刑拷打下,朱元璋终于是搞到了一张牵连人数多大600人的涉案名单,从主考官到阅卷人,从当时的考生到现在的状元应有尽有。转眼到了五月,距南榜案事发已过去了两个月之久,朱元璋为了尽早平息民怨,一纸诏书定了所有涉案人员的罪行:主考官刘三吾因年老体衰免除死罪,被发配西北;副考官白蹈信车裂处死(朱元璋认定他和刘三吾同为”蓝玉余党”);复批官张信凌迟处死;状元陈安阝革除功名,车裂处死;其余受牵连的人该入狱的入狱,该流放的流放……600多人的名单中,就只有戴彝、尹昌隆二人免罪,原因就是他们在复批试卷时,开列出的中榜名单上有北方考生。

五月血腥的南榜案就此告一段落,为了还给北方考生一个”公道”,次月,朱元璋亲自策问,录取了任伯安等六十一名考生,在经过又一轮的殿试后,以状元韩克忠﹑榜眼王恕、探花焦胜为代表的六十一人均受到科举的恩惠,踩着陈安阝等人的尸体上位。因此次殿试所录六十一人进士全系北方人,故又称北榜。

大明王朝最惨的状元陈安,被朱元璋钦点仅20多天,便惨遭车裂

自此轰动明初的南北榜案也是终于落下帷幕。

时隔多年,当我们再以审时度势的目光看待这件扑朔迷离的案件时,或许也会有新的感触。从性质上讲,南北榜案并不是一场纯粹的由意外的考试成绩而引发的科举舞弊案,而是夹杂着统治者浓烈的个人因素的故意杀人案。以朱元璋为主谋的统治阶层为了巩固统治,笼络北方人心,置公平正义于不顾,主考官刘三吾、状元陈安阝等成为了皇权政治的牺牲品。

不过也正是经历了南北榜案重大的变革,明朝此后的科举录取,不再是”全国统一划线”,相反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式。这个制度不但此后沿用于整个明清两朝,与当下高考中的”分区划线”,也有异曲同工之意。

上一篇

张学良为何要除掉杨宇霆?这几点原因比较靠谱

下一篇

雄踞东北的张作霖,为何会害怕自己的长女张首芳?后来她下场如何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