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玄武湖畔黄册库——”禁地”里的大明兴衰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玄武湖畔黄册库——”禁地”里的大明兴衰
收藏 0 0

玄武湖畔——”禁地”里的大明兴衰

掌握信息等于掌握未来,现代有人倒卖别人的个人信息,大数据来判断人的喜好推荐合适的商品。可见掌握信息的重要性。那么也可以通过对信息的掌握来判断一个国家的命运。

玄武湖畔黄册库——"禁地"里的大明兴衰

朱元璋: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建立一个黄册库

为什么要建立一个黄册库呢?在于明朝的前任实在是太奇葩了。据《明史 食货志》所写的那样:元季丧乱,版籍多亡,田赋无准。元朝末年时局动荡,官方的户籍和田亩账册大部分都找不到了,税收没有根据。《明实录》也有提到,直到洪武14年,明朝朝廷才统计出全国人口的具体数字,这距离开国都过去14年了。主要就是在于元朝户籍太乱且很多都失散不见了。

玄武湖畔黄册库——"禁地"里的大明兴衰

所以建立新的黄册库就迫在眉睫了,但是面对这个复杂的局面,前任的无法继承,只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了,在洪武元年,朱元璋就做过”均工夫”的试点制度,人可以跑,地

总不能跑吧。第二年朱元璋又宣布了”原报抄籍”即每个人的户籍必须以原先的户籍为准,不许妄自变更。但是以上两种方法都只能救急,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于是在洪武三年”户帖制”正式在大明王朝上线,那么户帖制的流程是怎样的,如何运作,我们把整个流程全都执行一遍就能大致明白了。

玄武湖畔黄册库——"禁地"里的大明兴衰

总而言之,有了这个户帖,天下在皇帝面前就不存在什么秘密了。

天下第一档案库

朱元璋规定了存档方式”册成,为四本,一以进户部,其三则布政司、府、县各留其一焉。”

也就是说,每一级官府在制作黄册时,都要做两份,一份上缴,一份自己留着。层层传上去,就会形成四本一模一样的档案,其中给户部的用黄色当封面,叫做正册。

随着黄册的形成,出现了问题,这么多的黄册该存放在哪里呢?

洪武初年,全国各地送来的黄册总共有五万三千三百九十三本,但是黄册每十年就要更新一次,且随着天下太平,黄册的数量只会越来越多,这样下去就会形成庞大的数量。

同时,黄册属于国家机密,无论是遗失还是被人篡改,就会引起麻烦,所以这个地点必须杜绝闲杂人等;黄册是纸本,要预防火灾,鼠患、潮湿等对档案造成破坏。

因此,存档案的地点必须足够大、足够近、足够安全、还得容易管理。在南京有什么好的地方呢? 有,那就是——玄武湖!

玄武湖畔黄册库——"禁地"里的大明兴衰

于是明朝的档案库正式建立了,在明朝两百多年的统治中,全国所有的档案几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大明兴衰——黄册的质量

一本黄册,是怎样制造的呢?

首先,在造册的那一年,户部会提前半年备好标准黄册的格式,得到皇帝批准,分别下发地方。下方地方的政府会翻刻,交由里长等用今年的造册与往年的进行对比,对比没错的话再有里长把这些资料写出正式文稿,造出两本里册,一册黄封上缴,一册青封留底(这是在洪武二十四年的规定),但是你想不到的是,这黄册的费用由这一里所有的户出钱。

在明朝前期,由于吏治还算清明,经济发展尚好,百姓生活还算过的去。所以黄册大体上是按照要求造册。随着时间的发展,造黄册本身,成为了一件有利可图的事。

由于黄册的制造,朝廷是不出钱的,那么这笔钱会由普通老百姓承担,据明朝县志上记载,一本”正常的”黄册的总费用多则百两,少则五十两。这是因为百姓没有议价权,官府说收多少就是多少。甚至还有一本黄册总价超过千两的事情!

玄武湖畔黄册库——"禁地"里的大明兴衰

且不说黄册里面的造假、避税等手段;作弊手段过多,豪强乡绅勾结,导致了明朝土地兼并严重,同时政策限制了人员流动,这样大明不出问题就奇怪了。

黄册造价高,造假多、为了避免被朝廷翻出旧账,统一清算。造册人员有想出了一个新招——把原先将纸张染黄的材料由黄璧改成石黄,这样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时石黄不防虫,三五年黄册就会被虫吃成粉末。连原本都找不到了,还能怎么查?这就在黄册库形成了一个怪现象——洪武年间朱元璋造的黄册还保存的好好的,朱元璋子孙造的黄册却都被虫弄成破烂严重者变成粉末。黄册的质量每况愈下,也就表明了明朝的状况不如从前。最基本的东西都无法掌控,意味者明朝的基本盘已经全部丧失了,明朝的灭亡从黄册的质量也就能体现出来了。

到了万历年间,黄册根本就收不上来,就算能收上来,经过几年的虫子老鼠的破坏也荡然无存,熬过了这些,完好的黄册里也充斥着埋没、飞走、诡寄、影射、挪移等作弊手段。早已无法反映基层的基本情况。万历三大贤之一的吕坤说出了:”十年册籍,半不相同,沿旧稽新,漫无可查。

历史的轮回——诞生到毁灭

崇祯十七年,久病的大明王朝随着皇帝的上吊,死于煤山之上。北方的天子已死,玄武湖畔的黄册库也迎来的毁灭。弘光小朝廷的备战将黄册库的纸张用来制作纸甲和作为明朝火器的引火之物。这戏剧的一幕,曾象征着大明江山永固的黄册,在风雨飘摇中一一撕碎,以毁灭自己的方式,企图挽回大明这个王朝。可惜可惜。作为玄武湖黄册库最后的挽歌,只能用首诗来说出:

玄武湖畔黄册库——"禁地"里的大明兴衰

洪武至今三百年,收藏不知几千万。一从世变陵谷新,此图废阁空埃尘。

上一篇

关于朱元璋的几大疑问,有的至今仍然无解

下一篇

柯镇恶既然百岁高龄,那么神雕中的他,内力是否也拥有百年?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