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忽必烈第一次派兵渡海攻打日本的战略目的、过程及影响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忽必烈第一次派兵渡海攻打日本的战略目的、过程及影响
收藏 0 0

战役背景:早在高丽贞祐十年(1223年),倭寇就会同百济开始侵犯高丽金州。为此,高丽专门派遣使节携带牒文前往日本进行交涉未果,遂向蒙古帝国求助。当时蒙古已经统一了中国北方,高丽王已向蒙古称臣。正如曹操先平定北方再南下的策略一样,蒙古帝国的忽必烈也采取了同一策略。所以忽必烈决定从侧面攻打与南宋有海上贸易的日本。

元十年(公元1273年)四月,耽罗岛林衍起义,反对高丽王的统治。忽必烈乘机派元军驻高丽统帅忻都、洪茶丘和高丽将军金方庆,率军攻入耽罗岛镇压林衍。之后,元军于耽罗岛设招讨司,驻扎镇边军,建立了渡海作战的基地,由此可以使元军可以全力进攻日本。

战役准备: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正月,忽必烈命令高丽王造舰九百艘,其中大舰可载千石三百艘,由金方庆负责建造;拔都鲁轻疾舟(快速舰)三百艘,小船三百艘,由洪茶丘负责建造,并规定于正月十五日动工,限期完成。

元十一年正月,元大都的宫殿部分建造完毕,忽必烈在新的宫殿里接受了首次朝贺。六月,九百艘军舰完工,上报世祖忽必烈。忽必烈遂命令由蒙、汉、高丽三族军队组成的联军,东征日本。联军的核心是蒙古族部队计有蒙汉军二万人、高丽军五千六百人,加上高丽水手六千七百人,共三万二千三百人,由征东元帅忻都、右副帅洪茶丘、左副帅刘复亨统帅,八月出发。

次日,忽必烈公布了伯颜及随行的攻宋成员名单。所以,这两场战争要联起来分析。

元日双方的战斗能力:当时的蒙古军队经过成吉思汗的训练,军纪森严,每十人、百人、千人、万人各为一个战斗队,每队设一长率领,组织极为严密,因此英勇善战,战斗力很强。此外,元朝当时的火器使用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蒙古大军曾经打到了多瑙河,所以火炮作为此次征日作战的秘密武器,出现在元军的战斗序列中。 蒙朝联军的弓是合板强化短弓,射程是日本长弓的三到四倍。

而日本武士部队的基础是守、介地头制(庄头制,有些类似《水浒传》中的祝家庄,曾头市)。他们按其管理的土地面积大小,蓄养私兵。这种主从关系构成的部队,组织巩固,不易溃散,散而可以重聚。家臣以死于蕃主马前为荣,因此战斗力颇强。但是,这种队伍又各自为战,指挥不统一,战斗时偏重于一骑对一骑的单打独斗方式,因此战斗几乎是混乱、无组织、无纪律的,不易于指挥,无战术可言,根本无法和元军相抗衡,整体战力相当弱。日本的弓是长弓,携带不便,射程近,而长弓跟蒙古的弩更是不能相比。

  第一次攻日过程:蒙古舰队包括水手在内共有两万七千人,这支舰队从合浦出发,席卷了对马和壹岐之后进入博多湾,并在那里登陆了。当时已是至元十一年阴历十月。

  元十一年,侵日元军在忻都、洪茶丘、刘复亨三将的指挥下,十月三日从高丽合埔出发,驶向对马。十月五日逼近对马岛。当地地头宗马允助国,召集八十余骑弛向元军登陆据点,双方展开激战。由于众寡悬殊,宗马允助国及其子、养子共12人战死,对马守护军全部被歼。元军六日占领对马岛。十四日傍晚,元军攻入壹岐岛。元军二船约四百人先行登陆,部队上陆列好队伍后即立红旗为标记,与守护军左卫门尉平经高所率领的日军百余骑激战。经高军战斗不利,退于城内防守。十五日城破,平经高自杀殉城。十六日,元军逼近了肥前(日本九州的西南沿海地区的古地名,包括了今天的长崎和佐贺两县。该地区实际上是日本对外交流的窗口,多次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蚀和军事力量的打击。佐世堡军港,至今还是美国太平洋舰队的重要基地,至于长崎,那就更出名了。) 沿海岛屿及西北沿海一带。

当时日本政府也是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在九州的大宰府设立总督府——大宰府,负责九州的军事防卫和国家的外交。大宰府西守护所守护藤原景姿得到元军进攻对马的战报后,一边上报幕府,一边部署防御。而战报在十月十七日方送到镰仓幕府,十八日至京都。到十月二十二日,方知对马岛为元军所占领。而这时,元日第一次战斗已经结束了。从这一情况来看,幕府对元军侵日战争,没有任何具体的部署和指挥,战斗主要在大宰府少贰藤原景姿的指挥下进行的。

元军并没有在肥前登陆向纵深发展,而是把主力转移向博多湾。十月十九日,元军舰队进攻博多湾,杀散海滨守军占领今津一带。由于今津一带地形不利于大部队展开作战,且距离大宰府尚有一日行程。因此元军当晚回到船上,准备次日进攻大宰府。

二十日晨,元军展开登陆战,一部元军从博多湾西部百道源滨海一带登陆,昨晚已在此布阵的第一线指挥藤原景姿所率领的五百骑兵,并没有趁元军登陆半渡而击,而是在元军登陆整顿好队型后,方才按日本当时会战的惯例,由主攻部队放“鸣镝”表示进攻开始。(宋襄公的翻版罢了。但宋襄公是不听劝,而日本当时是不会。日本人很善于学习,第二次元军登陆就改变了方法。)

日军由一名武士单骑挑战,冲在前边,大队骑兵随后冲杀。当日本武士骑兵部队逼近时,元军鼓声大作,杀声震天,硬弓短矢,大炮轰鸣,日本武士对元军的战术,完全没有思想准备,心惊胆战,战马惊恐不前;两军刚一接触,日本武士军队便死伤严重,百道源战场日军“伏尸如麻”,战斗呈一边倒的形势,日本陷入了被动。蒙古和朝鲜的军队在集团作战上拥有丰富的经验。而日本擅长的是个人与小规模的战斗,并不适用于对蒙朝联军的作战。元军很快推进至鹿原。

另一部元军攻入百道源西部的赤坂,肥后武士菊池二郎武房率自己所部武士一百三十骑与元军展开战斗。大宰府少贰藤原景姿所率领的武士部队,按一族一门的战斗组织形式,轮番与占领赤坂的元军进行殊死战斗,终于迫使这部分元军向鹿原方向后撤。但元军火炮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鹿原及鸟饲一带的元军,继续登陆,扩大占领地面。日本北九州各地武士先后赶到战场,一队一队轮番进攻元军。尽管武士军队人数不少,但就每一队而言,都较元军少,因而死伤惨重。 (典型的添油战术。) 这时,另一部分元军从博多湾东部乡崎方向登陆,占领岸边松林,从背后夹击与百道源元军作战的日本武士。该地守军大友赖泰的武士队伍经不起元军的夹击,开始向东南方撤退。由于大友赖泰部队的撤退,与百道源元军作战的日军腹背受敌,被迫向大宰府水城方向撤退。

二十日,元军与日军激战了一整天,近傍晚时候,博多湾乡崎等地先后落入元军之手。日军被迫全军撤退,但元军紧紧咬住不放,随着撤退的日军节节进逼。元军左副帅、作战指挥刘复亨为了更好地指挥作战,离开高坡向下骑马前进。这个情况被日军前线指挥藤原景姿发觉,他立即引马搭箭,将刘复亨射落马下。元军副统帅受伤,使进攻的势头略受挫折,加之天色昏暗,遂停止进攻。这时,日军方摆脱元军的追击,迅速退往大宰府水城。日军撤退后,没有来得及逃走的老幼妇女,被俘近一千五百余人。

进攻的蒙朝联军一方至少有超过二万人的有效战斗力(舰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参加战斗)。但是可以说,这么庞大的军队是列岛上的日本人前所未见的。大宰少贰、镇西奉行武藤家族作为日方大将,仅仅率领主要以北九州各地的当地势力组成的军队应战,以少战多,也应该看到日本反抗时的骁勇。

虽然日本一方陷入苦战,但也并没有遭受过大败或者处于被歼灭殆尽的境地。日本一方的守军可能不到一万,而且作战时也不是据守要塞,反而是在空旷的场地进行会战。来自大陆的将领们不能不深感日本的强悍。但是被压制的日本军队也不得不舍弃掉沿岸的博多湾和乡崎,向大宰府方向撤退。

夜幕降临后,战斗基本停止,受伤的左副帅刘复亨,先行上船。元军统帅忻都召集其余将领讨论明天的军事行动。经过一天的战斗,元军对日本武士的勇猛战斗,颇有惧意,而且对一队队参战的武士部队难以估计其准确数字,以为数倍于元军。同时元军虽然占领了滩头阵地,但死伤不少,兵疲矢尽,并且刘复亨受伤,这些对久经战阵的元军统帅忻都产生了影响,从而不能准确地判断出战争双方的形势。为防止日本一方依靠地利发动奇袭,于是忻都决定,全军撤退到船上,明日班师。

日本群岛四面环海,除东北部沿海外,均被来自热带太平洋的暖流所环绕,即黑潮,气候形成较温和潮湿的海洋性季风气候。在每年八、九、十月间,日本西部和南部常遭台风袭击;博多湾恰好正位于台风的袭击区内,恰好就在元军准备回国的最后时刻,台风也恰好赶到了。

由于不熟悉地形,元军停泊在博多湾口的舰队一片混乱,不是互相碰撞而翻,就是被大浪打沉;午夜后,台风渐停,但暴雨又降,加上漆黑一片,落海的兵卒根本无法相救。忻都怕日军乘机来袭,下令冒雨撤军回国。此役,元军死亡兵卒达1.35万人。日本史书则称之为“文水之役”。

第二天即二十二日早,日军在大宰府水城列阵,但不见元军进攻,派出侦察人员始知博多海面已无元军船只,元军撤退了。日本朝野对突如其来的台风赶走元军十分惊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拜神的活动,称为“神风”。此后“神风”陪伴了日本人670多年,直到公元1945年。

战役影响:蒙古军确实没有在战争中失败。受到的损失似乎也是集中在随行的高丽士兵与水手上。这次远征作为征讨南宋的侧面作战,目的是对与南宋有海上贸易的日本施加压力,所以蒙古在远征中向日本展示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就已经足够。

蒙古第一次对日远征让彼此遭受一定损失的同时,还让双方加深了互相的认识。不管是蒙古还是日本,都明白了绝对不能小瞧眼前的这个对手。

日本一方出现了国家层面的危机意识。蒙古这次只是一个小小的试探,日后必定还会再次来犯。日本从蒙古这个外来力量的攻击中,意识到自己与外来力量的不同——自己是一个整体。这种认识和反应在日本散播开来。这便可以称为国家意识或是作为国家的自我认同。日本人从藩镇开始有了“日本国”的意识。

上一篇

白话三国(29)孙策身手果然不凡,一箭射落陈生,黄祖大败而逃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