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在“二师兄”稀少的古代,人们想吃肉肉怎么办?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在“二师兄”稀少的古代,人们想吃肉肉怎么办?
收藏 0 0

在“二师兄”稀少的古代,人们想吃肉肉怎么办?

山幺

自打“非洲猪瘟病毒”肆虐我大中华以来,肉价“蹭蹭”上涨,许多人对着菜篮子发出“二师兄”临宰般惨叫:“吃不起喽!”甭管以前流行过什么样的口号,呼唤的“绿豆自由”、“车厘子自由”、“苹果自由”……实实在在摆在眼前的难题是“猪肉不自由”了。这让无肉不欢的山幺一族可怎么办呢?山幺的娘也犯难,甭管什么样的菜蔬,弄点肉肉配进去,菜的味道就变香了呢。可是如今肉价不允许你每天大快朵颐吃猪肉了。

山幺身边发生的现实版笑话是:一直嚷嚷减肥而不吃肉的小珊某天突然发了点小暴脾气,冲着食堂服务员嚷嚷:“肉呢?我买的是荤菜。”服务员指着小炒里的头发丝般的肉丝说:“这呢。”小珊哀叹说:“小猪钻进菜地里不见影子了。”看看,都是肉价闹的。近日传来好消息,说是将有三个国家将向我国出口猪肉。那么,我们有理由期待:餐桌上该会越来越好看了吧。

在“二师兄”稀少的古代,人们想吃肉肉怎么办?

腊肉最香啦-图片来自网络

话说山幺的馋肉之急眼看就要解决了,不由地开始浮想联翩起来。如今做菜,有肉就好做,无肉就嫌菜味寡淡。可是搁在古代,养猪业没代这么发达,人们是如何满足食欲的呢?

我曾经和朋友充分发挥想象力扯闲篇儿,远古时代的人们吃生食,在人类进化过程中,遇到山火之类的灾害,跑慢的小动物就遭灾了,被火烤熟了,等大火熄灭,人们发现,烤熟了的肉肉是真好吃。人们认识到了火的宝贵,于是保存火种。其实要我说,人们认识的更为重要的事是:肉真香!

古代祭祀用牲畜,牛猪羊为大牢,鸡鸭鹅为小牢。但这只限贵族所有,穷苦大众没有这些奢侈品。原始社会没有富余食物,能不挨饿就万幸了。到奴隶社会,只有奴隶主和少数贵族享有祭祀的权利,拥有私有化的产业以及物品,包括祭祀用的食物。社会发展到了春秋时代,人们发明了铁犁,用牛拉铁犁耕田来提高生产力。这样一来,牛作为宝贵的生产资料,从食物链上被解救了下来,历代君王都下令禁止屠宰牛。于是,陆地被大量养殖的动物是羊,水里好吃的最多的是鱼,《洛阳伽蓝记》有记载,南方食鱼,北方食羊。至于猪嘛,我国的畜牧业起源于狩猎,逮到的野生动物吃不完的先养着,慢慢形成了畜牧业。而野猪可不好养,食量又大,还喜欢拱地。山幺猜测,老祖宗们养猪应该费老鼻子劲了,一生气,不如杀了吃了算了。到了唐代经历贞观之治,人民得到休养生息,养猪技术渐渐得到发展,养的猪也越来越多起来。杜甫写诗嘲讽贵族控诉贫富不均,其中有一句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虽然猪养得多了,老百姓并没有实现“猪肉自由”,吃得起猪肉的还是高官显贵。

在“二师兄”稀少的古代,人们想吃肉肉怎么办?

就馋这一口-红烧肉-图片来自网络

北宋时代,借助苏轼的诗帮助理解有肉吃的日子:“卯酒困三杯,午餐便一肉”,这样的日子好幸福。苏轼是政府官员,显然是吃得起猪肉的。再看他写的《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最刺痛人心的是那句“贫者不解煮”,贫苦人家过年能吃一顿肉庆祝新年就不错了,哪里能将猪肉当做日常,经常烹煮提高厨技呢?虽说是黄州的猪肉价格低贱,那是对于有工资拿的苏轼而言的。对于承担着沉重赋税的穷苦百姓来说,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是那个时代的常态。呜呼!

元代统治者是游牧民族,羊肉一统天下,成为统治阶级的宴席必备。羊的需求量大增,市场因素影响生产力,养羊成为养殖业主流。明代讳国姓“朱”,二师兄从此身份显贵,从食物链胜利逃脱,本家皇帝说了,全国上下禁止杀猪。那么,羊倒霉了,鸡也倒霉了,鱼也倒霉了,反正只要不是猪就能吃。清代满蒙是贵族,饮食习惯还是偏羊肉。在贵族们在吃羊的时候,猪肉便会变得廉价,百姓们应该能稍稍买得起了吧,也可以给全家老小解解馋。可是百姓真的吃得起猪肉吗?想想《红楼梦》里的刘姥姥,不由长叹一声,唉!

可见,封建社会里的百姓想大吃一顿肉肉也是不易的呢。怎样解馋呢?打渔狩猎,改善伙食,这不失是一种好办法。

在“二师兄”稀少的古代,人们想吃肉肉怎么办?

趁着热乎……图片来自网络

山幺听过不少关于“饥饿”的故事,故事里没有猪肉,只有野菜和树皮,这是悲惨的故事。谁也没想到,经历过大饥饿的这一代人到了晚年,物资变得丰富起来,他们像是突然来到了天堂一般,能实现天天吃肉是多么不敢想象多么奢侈的事情啊。山幺有幸生在现代这样的光辉岁月里,想想就觉得幸福。

上一篇

新中国初期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黑龙江督军署

下一篇

唐昭宗李晔的后半生究竟有多么曲折?他的后半生又经历了什么?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