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透过张爱玲的世界观的一角,解读我知道的张爱玲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透过张爱玲的世界观的一角,解读我知道的张爱玲
收藏 0 0

一万个人读过“张爱玲”会有一万个不同的感受,我仅仅根据我的所想来发表我的观点,如有不当之处请指出并交流。

作家余秋雨:“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正是在这一角中,一个远年的上海风韵永存。”

正如余秋雨说的那样,张爱玲的一生是凄苦的,是寂寞的,但是他面对这些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做法,有着她另类的“抗拒”。

张爱玲曾对弟弟张子静说过:“一个人假使没有什么特长,最好是做的特别,可以引人注意。我认为与其做一个平庸的人过一辈子清闲生活,终其身,默默无闻。不如做一个特别的人做点特别的事,大家都晓得有这么一个人,不管他人是好是坏,但名气总归有了。”

透过张爱玲的世界观的一角,解读我知道的张爱玲

这或许就是她做人的风格,不大喜欢与别人一样。文学写作方面的才华,艺术方面的领悟,人生方面的见解,都显现出迥异于寻常的风采;而她在日常生活方面,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显露惊人的愚笨”“等于一个废物”。只是她不知道,她的短处让她显得更真实更可爱,人们更乐得见于此,因为天才嘛总有些另类。

潘柳黛说过这样一件小事:“张爱玲还有一个怪癖便是喜欢吃臭豆腐干。有一回的黄昏。她正在写作,发现弄堂里臭豆腐干的声音,连忙立起来,换旗袍,涂口红,搽胭脂地走出去。可是化妆时间达一刻钟之久,而张爱玲拿了碗追上去,已是过了两条街。结果有志者事竟成,张爱玲追着卖臭豆腐干的,买了四五块,一面吃,一面嗅,那样子真使人难过!”

另外,她有讥世者的态度,对腐朽不堪的旧人物旧时代,无时不刻不在轻视、讥讽,对此她总会说一些揶揄的俏皮话。

透过张爱玲的世界观的一角,解读我知道的张爱玲

在当时的背景下,有人觉得她是一位有前途的作家,也有人觉得她是冷冷板起面孔的文体家。

喜欢她的人,喜欢得要命;不喜欢的人,厌恶得要死。

喜欢与不喜欢都源于对一个人的了解或者不了解。

她的作品的“凉”,一种委婉的凄美,感怀而不感伤的调调,我想是受了环境的影响,和她的成长经历有着莫大的关联。

张爱玲十岁时父母就协议离婚,张爱玲随父亲生活,这对她以及她弟弟的生活都是有极大的影响。她年龄还稍大些,而她的弟弟张子静一辈子都有着童年的阴影,庸淡一生,终身未娶。

她陷入过颓靡的情热中,染上了过于柔腻俗艳的色彩,表现出一种病态美的姿势。可她最终并没有对着生活妥协,还是凭着自己努力走出了属于自己的气质风采。

她的好友炎樱曾在座谈会上说起过张爱玲写作的辛苦:“张小姐写小说很辛苦……她写作前总要想二三天,写一篇有时要三个星期才能完成。”

透过张爱玲的世界观的一角,解读我知道的张爱玲

我喜欢这样对她评价:“她是“南朝人物”的风格,文章也算得上“晚唐诗”,可是太缺乏“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的气魂与骨力!”末了,再加一句:“许多不能再女作家笔下要求的东西,都应在张爱玲作品里找到;然而终于没有找到,这就是我们所认为的遗憾!”

我想,缺乏的气魂与骨力,并非不是她不能做到,也许只是她不屑于做。她一生任意随笔,何时又太过在意路过身旁的风波,我反倒希望她保留住了这份遗憾,如此才有了爱恨之别。

她亦有属于自己写作的自由。

我们看着她走好了。

张爱玲说过:“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是啊,假如不了解别人的过去又有什么资格去枉谈其过失,很多时候我们太想当然自以为了。

再联想到她在《传奇》再版自序里的话:“啊!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快,快,迟了来不及了,来不及了!”突然有些理解了。假如活着的时候不能享受名利快乐或者不能过早享受到自己付出后的回报,是否会有遗憾,会让你觉得“不那么痛快”。

她只是把所有人想说的话说出来了。

然而,很多人就此认为,是虚名、躁进,葬送了她的才华,浪费了她的心力。于她,换来的只是东坡所咏的“春梦”——稍瞬即逝。

真是这样吗?

我却是不大相信的。

如果我来评价,我会说张爱玲是个人主义极强的被压抑者中的一个反抗者。

上一篇

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四国德、奥、保、土,最惨的不是德国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