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医圣张仲景一千八百年前的叮嘱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医圣张仲景一千八百年前的叮嘱
收藏 0 0

东汉未年,据气象专家研究,是中国历史上最寒冷的时期。加上三国争雄,战乱不断,中原大地“千里无鸡呜,白骨露于野。”且大军过后,必有凶年,故瘟疫流行,十室九空。医圣张仲景就生活在这一时期。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150——219),与曹操、刘备、华佗为同时代人。仲景年轻时,父母希望他博取功名,不赞成他学医。嘱咐仲景去见同乡名士何颙,希望何先生给他一些鼓励。何颙是当时的伯乐,他曾见过曹操,叹日:“汉朝气数已尽,安抚天下的人一定是你。”仲景见到何颙,得到的评价是:“你用心精密,但气韵不高,可以做一个良医。”

仲景见当时天下大乱,并痛心于家族中二百多人十年中死了三分之二,乃发奋著书,搜集古人著作中和流传民间的有效方剂,用十年时间,写出了不朽的<伤寒杂病论>。这本书是中医发展史上的伟大里程碑,是历代中医师们的必读之书。

公元210年,仲景开始为自己的著作写序,阐述自己的身世,医学的原理和人人都应该重视的养生之道。此时,江南的桂树散发出浓郁的辛香之气,渤海沿岸和黄河沿岸窜出青绿色的麻黄,荒山坡和路旁草丛里柴胡长出一朵朵黄花,辽阔的边疆大地正生长出采挖不尽的甘草。富绕的大地呀,你产出的一草一木,都是救命的灵药。张仲景向当时和后世的人发出谆谆告戒:

“人们啊,你们只知道追逐名利,巴结权贵,为了名利什么也不顾了!这不是舍本求未吗?皮之不存,毛将安附?你们一旦患了重病,这才如雷轰顶,什么面子也不顾了,在医生面前唯命是从,甚至把荒唐的传言奉为圭臬,你们把本来应该享用的寿命抛弃了,把一生的积蓄送给庸医,任其摆布。最后,病人终于倒下,毫无知觉了,鲜活的血肉化为灰烬,埋在黄泉之下,在阴雨天能听到啾啾的鬼哭声,这是多么令人痛心啊。到了这地步,还谈什么荣华富贵和权势?你们不爱护生命,仿佛站在万丈悬崖边上和结着薄冰的深潭上,昏昏沉沉,麻木不仁,真是危险极了!”

仲景的<伤寒论>很不好懂,一千八百年来,无数医家都在学习它和研究它,写出了二、三百种研究著作。但正文之前的序言,情辞恳切,感人至深。是警世的黄钟大吕,是悲天悯人的咏叹,是先哲发自肺腑的劝勉,是爱护生命的诗篇。应该是一付让我们不再谋虚逐妄的清凉剂,是治疗贪腐的项后一针。

那么,<伤寒论>是一本什么书呢?它是在<黄帝内经>医理的指导下,在前人对于药物的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总结了东汉以前行之有效的方剂学经验,按照自然界外邪侵入人体引起的不同疾病,以及疾病的发展和传变,分析病机,指导治疗的一本书。这种治疗是用了复方,多种药物巧妙组合协同发挥作用。不仅能治外感,也能治疗内伤。全书共113方,这些方剂是中医学的瑰宝,被称为“经方”。<伤寒论>经过历代中医学家阐发和不懈的探索,已经是气象万千。谁也不敢说已经掌握了它,那怕其中一个方剂,也无人敢说完全掌握了,不敢说某方已尽其用,谁也不敢说某方只能治某一种病,或说某病必须用某方。异病同治,同病异治,“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症治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是先师的告诫,也是中医难学之处。正如<伤寒杂病论序>所说:“非自才高识妙,安能探其至理哉?”唯苦心力学之士,或可窥其门径,登堂入室,须俟君子。中医人任重道远,愿中华医药发扬光大,为人类建康造福吧!

上一篇

特罗伊纳之战:德意6个师阻挡了十万盟军一个月,15万意军投降

下一篇

【与黄令书:历史的镜像—鸿儒董仲舒】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