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唐代女性的化妆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唐代女性的化妆
收藏 0 0

唐代女子盛行化浓妆,眉额腮唇是妆饰重点关注的。唐代女子的眉式主要有鸳鸯眉又称八字眉,小山眉又称远山眉,还有五岳眉、分梢眉、拂云眉和倒晕眉等等,这些画眉的样式堪比现代的化妆技术。总体来说,主要有阔眉和细眉两种,但是以阔眉为主,阔眉的画法唐初期时一般比较,唐中后期就比较短了,就是把眉画的又短又粗,呈倒八字的形状,在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描写的女子的眉就是阔眉的一种。八字眉眉尖上翘,眉梢下撇,眉尖细浓眉梢粗淡。这种眉毛形状比较平,眉身比较长并且宽,眉梢下垂,眉与眉之间的宽度只有两个硬币的宽度。花钿是唐代女子额头眉间的一种装饰品,又叫花子、媚子。关于它的起源有一个很有趣的典故,就是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有一天在含章殿下休息时有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头上,并且留下了印记,这印记经过几天才渐渐被洗掉。宫女们见到后都一致认为很漂亮,于是都竞相模仿,逐渐被演变成为一种化妆的方法。后来又经过皇家宣传使之成为蔚然成风的趋势。

唐代女性的化妆

斜红也是唐代女子的一种时尚的装饰,关于斜红的起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魏文帝曹丕有一个非常宠爱的宫女——薛夜来。一天夜里曹丕在四周以水晶制成的屏风内阅览奏折,薛夜来来探望文帝,结果一不小心头撞到屏风上去了,顿时鲜血直流,伤口经过包扎愈合后仍留下两道疤痕,宫女薛夜来不但没有失去文帝曹丕的宠爱,反而对其恩宠有加。其他宫女得知后用胭脂在脸部描绘这种疤痕来模仿宫女薛夜来脸部的样子。后来逐渐的发展成为流行的化妆样式。

唐代女性的化妆

面靥是一种在面颊酒窝处的一种妆饰,相传在三国时期吴国的孙和在喝酒后起舞,不小心伤到了夫人邓氏的脸颊,但因为治疗中所用的琥珀药材太多,结果使邓氏左脸颊留下了红点。但是这一意外事件并没有使邓夫人的失去往日的光彩却使得夫人更加美丽,更加得到孙和的宠爱。这个传说给面靨这一化妆方法增添了许多情趣。唐朝的面靥一般是以胭脂点染而成的,也有用其它材料如金箔等贴在脸上的,其形状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唐朝前期一般是点一个圆点,而到了唐朝中后期,形状不再仅仅是一个圆点了,逐渐增多了许多样式如钱形、杏形、月形以及鸟兽的形状。

唐代女性的化妆

额黄是我国古代妇女的一种化妆方法,木兰词里就有“对镜贴花黄”这一描述,花黄应该指的就是额黄。额黄的起源与佛教的传入和发展有一定的关系,当时全国佛教盛行,各个地方广建寺庙,妇女们看到涂金的佛像从而得到了启发,一开始是用黄色颜料将额头或面部染成黄色,面部染成黄色就有失女子的气质,所以后来只把它作为额头上的装饰。额黄主要有两种画法:一种是用毛笔蘸颜色将额头全部涂黄,另一种是用毛笔将额头上半部分或者下半部分涂黄,然后再加些水,使之自然扩散,不过一般是把额黄涂成黄色月牙的形状。

唐代女性的化妆

我国在先秦时期就流行妇女唇美的现象。从历史文献资料的记载来看,汉代就有了点唇。所谓点唇,就是把化妆品涂在嘴唇上,相当于今天女子所用的口红。古代最早用于点唇的材料叫做唇脂,主要是用朱砂作为原料制成的,但是如果单纯用朱砂的话遇水很容易脱落,于是人们将动物的脂膏和朱砂调和在一起,这样颜色就会变的鲜艳,而且保持时间较久,深得妇女的喜爱。在唐代点唇依旧是妇女们非常喜爱的一种化妆方法。从出土的一些陶俑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很多点朱唇的女侍俑,如描写西安西郊唐墓出土的女佣:眉间点有朱红点,口唇抹红。唐代妇女点唇在不断地发展,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总体上是以娇小浓艳为主,因为符合我国传统审美的观念。大家常说的:樱桃小口,据说就是因为白居易的女仆樊素的口型很小巧,很美丽,由此就有了这个说法。为了达到更美的效果,女性还通过多种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唇形,来突出自己美丽的五官,所以点唇一直受到妇女们的喜爱和重视。在《弈棋仕女图》中可清晰的看到妇女点唇的形象,这种樱桃小口的形象还是非常美丽,极为惹人喜爱的。此外,还有赭面妆、啼妆等非常特殊的化妆方法。

下一篇

这个文人和吕布一样,也是“三姓家奴”,可是后人对他宽容得多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