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从郑和下西洋出发,探索明朝为什么要走海外贸易之路?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从郑和下西洋出发,探索明朝为什么要走海外贸易之路?
收藏 0 0

自古以来,地球上的资源都是越来越少的,古人虽然不知道这一点,但因追求经济发展而带动国力的迫切需要,人们或多或少会把发展而又贪婪的目光投向那有着无限未知潜力的大海上。渐渐地,惦记的多了就免不了会行动。最先行动的不难猜到肯定是沿海的渔民,虽然他们对海上资源的开发仅仅是最基本的,但常年与海洋打交道的他们带回的却是最为珍贵的航海知识资源。毋庸置疑,在远航的开始,肯定离不开他们的参与。今天就来具体的说下明朝的海外贸易,最典型的莫过于郑和下西洋了。

一、海外航路的开发

既然要与水打交道,那便要有水上航行的工具。因此从追溯到很久之前的古人用来克服水路用的“浮具”到后来简单的单人腰舟再到成熟一点的水筏、木船等来看,水上航路的开发似乎从很早的石器时代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从郑和下西洋出发,探索明朝为什么要走海外贸易之路?

当然,到了明代这个文明相对高度发展时代,水上的航行工具虽然与现在不能相提并论,但在当时那个时代确实是空前的强大并且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当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中,光靠那又大又多坚实的木船当然不能够成为在航海路上一帆风顺的理由。

在这个基础上当然少不了最主要的航海技术的支持。但对于从殷商时代就已经发展使用风力帆船探索水路我国,在知识积累若干年后,明朝在航海技术这一方面并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即使是有,那也已经阻挡不了当时大明海军扬帆远海的脚步了。

1、 航海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完善,历朝历代借此在海外贸易上获得了重大的突破,明朝尤为突出

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的发展可谓是历史悠久,在航行的设备上,从上古时期,聪明的远古人们就使用树干或葫芦等一切有浮力的东西绑在身上来漂在水上,但这种方式却不能让人们摆脱凉水的浸泡,在有些恶劣天气下容易受到限制。

因此后来人们懂得制造水筏来远离水浸,随着河姆渡遗址中木舟的发现,科学家就可以断定70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能使用火和石器制造木舟用于水上航行。也就是说,中国的航海知识可能在7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有了初步的积累了。

从郑和下西洋出发,探索明朝为什么要走海外贸易之路?

如果说殷商时期使用因刚刚出现而发展并不完善的帆船,只能是仅仅在陆地江河中航行对航海技术的发展并不能起太大促进作用的话。那么,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仅仅依靠当时所积累的航知识就已经能中国东部的海面,依据水性的不同划分“北海”、“东海”和“南海”,就已经能看出当时航海知识之深了。更可喜的是,尽管不使用司南,春秋战国时的天文知识也同样能运用到海上的航行当中,为航行规划方向。

在继承了前者的航海知识后的秦汉,更是有了更加坚实的海上定位基础。而在此基础还对一些自然力量——“洋流、季风、潮汐等”有了更深的了解与运用。特别是在季风使用上,两汉时期人们就已经懂得使用季风来进行出海远航。

有关这一点,东汉应勋在《风俗通义》上就提到过人们已经懂得预测并利用东南季风去航行的事例。不仅如此,在当时人们的不断探索下到了汉时更有相当丰富的天文学、地理学知识被人们掌握,并且在汉时人们已经发明了“重差法”来精确测量海上地理环境与样貌。

就当时人们对潮汐力的使用来说,人们已经不仅仅是只会判断水面涨落,而是已经初步了解了潮汐涨落的根本原因与月亮有着大大小小的联系。对此,在航海始末时的出进港口,借用可以时时能被人预判的最适合进出的降涨潮,着实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方便

在后来的航海技术的发展之中,以上的知识也都在不停的被进一步的完善。在后来的朝代发展中,不仅在魏晋、三国时有着造船技术的逐步提高,更是在隋唐五代时期人们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季风之力去催动帆船远航。

在地质的分辨中人们也对不同海域的不同生物有了相关的认识,以至于在一些有过记载的海域,航海之人光凭该处的物种或海水性质就能判断自己所在的位置。不仅靠对物种的记载与认识能确定航行位置,唐代天文学家利用当时发明出来的一种叫做“复矩”的东西通过测量某地北极星的高度也能时时推断出航行的位置,这无疑又是航海史上取得的又一巨大进步。

从郑和下西洋出发,探索明朝为什么要走海外贸易之路?

在后来的两宋与元朝,随着指南针的运用愈加广泛,海上的航行又变得更为方便。相传两宋时期经常在海上做生意有着航行经验者,光凭砣底的泥沙就能判断航行的位置及状态。再加上能够利用信鸽来通信和水下修船技术的完善,两宋在海上贸易进行的尤为频繁。

这也使得日本从中得以更加方便来宋学习,使其受益良多。到了元朝,航海变得更是必不可少,因为此时不仅有贸易需求更有着元朝统治者开阔疆土的战略需要,期间元朝数次进攻日本及其他岛国,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航海技术的完善程度。

最后来到了明朝。基于前人在航海技术上取得的成就,明朝对于那些相对先进的航海知识加以综合运用。在此之上,明时的指南针使用技术更为先进。在当时的航行中使用“定三针方法”、“定四针方法”使得对航行的方向和位置有了更为精确的确定方法。

而且明代已经用“更”作为海上计量单位,使得航海方位更为精确,也使得明时航海图的绘制更为准确,包括后来人们对地形水的测量和对航海天文学的开发,这些直接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这也为明朝发展海贸积蓄了厚实的力量。

2、 郑和为大明海上贸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了前人留下的丰富航海知识的支撑,明朝的海上贸易往来十分的发达,但是即使有了这样繁华的海贸境况,在这竞争十足的时代也还是不能令当时的明朝君主满足。毕竟在那个存在诸多外患的时代,往军事当中投的钱越多越好。于是明朝君主知道就只是国家眼前这点经济量,相对还是少了点。当然,这也是大多数国家都知道的——海外具有巨大“财富”。

但话说回来,其他国家虽然知道这一点,可是离实践却有点儿远。毕竟不是所有国家都有明一样的对航海知识有着丰富的积累。而明朝却有实力去海外进行进一步的发展经济。这就有了其后的历史性事件:“郑和下西洋”。

这一趟出海肯定是当时史上最大的海贸生意,郑和所带领的精兵良将不少不说,船上的货物自然也不少,特别是对于中国的土特产——陶瓷、丝绸之类的东西,肯定有必要多拿出去一点让外人了解了解。当然随着大量的郑和所带“土特产”的流出,他们所获对己方有用的商品也是不少例如:珍珠、宝石、琉璃之类观赏价值极高的商品。

二、明朝海外贸易发展较为重要的两大推动性因素

1、陆上竞争的压力

实际上在郑和时代之前,明朝君主还是开国皇帝朱元璋时,明朝的军队可以说在陆地上还能站得住脚,但是陆地上资源毕竟有限且有着不止一个国家在觊觎着。因此要在陆上就想取得理想的所需要的资源希望并不是太大,尽管是以明朝那已经使得好几个邻邦国家臣服的实力,想要在当时的大陆上横着走的话也是做不到的。

从郑和下西洋出发,探索明朝为什么要走海外贸易之路?

朱元璋自然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因为就连离明国土稍微远一点的爪哇国家都敢随意杀害朱元璋派往前去爪哇封其国主王位的使者。可朱元璋虽然很生气却没有一个像样的海军去讨伐爪哇。

爪哇虽然让朱元璋有气无处发,但这也着实让朱元璋稍微清醒了一下。朱元璋知道,自己的军队在陆地上确实够强,但自家海上部队却有着致命的不足。自那以后,明朝的海军的加强便成了当务之急。当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朱家的海军从朱元璋开始一直发展到郑和所扶持的朱棣这便有了质的飞跃。

2、基层人民的带动性推动力

海外贸易当然不光是君主一人思想就能任意左右的。沿海的商人经济运转也是其中关键的推动力。海运作为当时对沿海之人比较有利且效率最高的运输方式自然是商人们绝对不能拒绝的。尽管当时有着海禁发布,也是阻挡不了沿海及内陆生意往来的脚步。

从郑和下西洋出发,探索明朝为什么要走海外贸易之路?

事实上这中现象也是国家经济的发展及货物流转的需要,好多人要在航途中出力养家好多渔民要通过航运出口货物,好多当时能影响市场经济的商人也是停不住航运的脚步。因此,量变引起了质变,明朝海外贸易自然必不可少。

三、海外贸易对明朝的影响

在接手明朝后,朱棣当然也没有忘记海军发展的重要,他深深知道海外不仅有大量经济财宝,海外更是有着国家发展必不可少的外交资源。有人说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东西总价值实际上不如其送出去的。更有说法是,郑和下西洋就是给别人送钱去了,但事实上并不是这么简单。除此之外海外贸易同时引进了很多先进的外来文化,使明朝了解到更多的外来文化,也让明朝的文化传出海外。

海外出口生意自然能带来薄利,但打通海外经济市场才是对己方经济最为根本的推动。就好比郑和出海做了一圈广告回来后,别的国家再见到中国货后就回更容易接受了。经济上有了往来后,那便是国与国之间有了联系,外交就在这种联系中逐渐增多,国家就有了隐形的战力。海外贸易不仅推动了明朝的经济发展,更为之后的朝代海外贸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海外贸易是明朝发展的重要因素。

上一篇

国人应记住这个特立独行的官二代,他为中国夺回万里疆土

下一篇

二战结束时,各主要战胜国还有多少兵力?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