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为什么孔子认为叛乱产生的原因往往是统治者自身的问题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为什么孔子认为叛乱产生的原因往往是统治者自身的问题
收藏 0 0

历代统治者都不希望自己的治下出现叛乱,但是对于叛乱的出现,不仅要从叛乱一方查找原因,同样需要反思自身查漏补缺。孔子曾经就叛乱产生的两方面原因有过自己的看法,《论语.泰伯篇》第十章有记载,原文是: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为什么孔子认为叛乱产生的原因往往是统治者自身的问题

“好勇疾贫,乱也”,是指一些人过于争强好胜,也就是所谓的好勇斗狠,而又不能甘于贫困,就很可以犯上作乱。其中“疾”,古注“疾,恶义”,也就是憎恨、怨恨的意思。“疾贫”也就是怨恨自身的贫困,不能安于贫困。“已甚”,已是太的意思。已甚就是太过份的意思。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孔子说:“好勇斗狠又厌恶贫穷,就比较容易犯上做乱。缺乏仁德之人,逼迫他太过,也容易使之叛乱。”

为什么孔子认为叛乱产生的原因往往是统治者自身的问题

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对于本章进行了细致的注释,他认为本章的内容还是对统治者所言的治理之道,是对统治者治理人民的建议。若其人民好勇斗狠,又不能甘于贫困,则易发生叛乱。而对于恶行的憎恶太过,使人民无所容身,亦易于发生叛乱。

在孔子看来见义勇为肯定是美德,但是见义勇为必须有仁德为基础才行,否则就容易被利用。而对于普遍百姓而言,一心向仁的前提往往是在解决温饱问题以后,在《论语.子路篇》中孔子教导冉时提出了“先富民,后教化之”的为政理念,与本章的内容相辅相成,先富民,使之没有“疾贫”之根源,再通过教化,使之明白见义勇为的必要,最终才能达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高度统一。

为什么孔子认为叛乱产生的原因往往是统治者自身的问题

又如《论语.里仁篇》中孔子说过的“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对于违仁之人之事,是应该憎恶,但是要实现转变这些不仁之人的目的,方法很重要,一味的压迫、强求,只会引起不必须的动乱和反叛,甚至会祸及无辜。所以作为管理者,管理方法定要慎之又慎,多换位思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时疏导比堵截更有效也说不定呢?

下一篇

十则历史奇闻趣事。快来瞧瞧吧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