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牡丹亭》里的情与美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牡丹亭》里的情与美
收藏 0 0

中国的文弱书生们,大抵都曾有过两个生生不息的、天下大同般的亘古梦境:在囊萤趁月的寒苦读书时光里,有那么一位姑娘,美貌、智慧、温柔可人,为他剪烛添香、帮他镇纸研墨、与他诗词往来酬唱、伴他贫薄无聊时光;在科考只此一途别无他系的成功道路上,凭借满腹诗书文章一路杀进殿试,成为皇帝御笔钦点的状元,然后骑高头大马就着鞭炮唢呐荣归故里。从此高居庙堂,治国平天下。

可现实是,大部分读书人日子清贫无着,连赴试的盘缠都得靠乡邻亲友筹措,遑论娶得一位往往只有大户人家才有条件培养出来的知书达礼才貌双全姑娘;再者,科举进阶人多门窄,大浪淘沙后能够功成名就的人,毕竟屈指可数。

于是,文学作品成为书生们一梦枕黄粱、且贪欢半晌的栖居之地。汉人的梦境,写进了乐府:因为美貌而遭太守调戏的秦罗敷,盛赞自己的夫婿道:“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冉冉府中趋。(《陌上桑》)”那位不在现场的夫婿位居人臣品貌一流,拥有一位美丽忠贞(还颇会写诗)的妻子,是书生们最想要的未来生活模样;宋人的梦境在诗里,直直白白、高度概括就两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清人写小说,潦倒半生以教私塾勉强糊口的书生蒲松龄的梦,在《聊斋志异》里。如宁采臣一般的书呆子们,夜半总是遇到女鬼或狐妖敲门荐枕。她们非但不会为非作歹,反而善良得紧,对呆子们更是一片赤诚,天地可感。

而我以为,把几千年来书生们那个明明早已落入俗套的梦境写得美而不淫、哀而不伤、华而有实,且艺术成就高山仰止的,要数明朝伟大剧作家汤显祖的传奇剧本《牡丹亭》了。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这是汤显祖发自于《牡丹亭》的大哉问,扁额一般高悬于篇首自题第一句,明明白白告诉每一位来者,这段故事关乎一个“情”字:南安太守府上千斤小姐杜丽娘,感梦书生而亡是为情,慕色还魂而生还是为情。

故事起因于一次游园。彼时,杜丽娘已是二八年华。虽然被视为掌上明珠,但父亲对他的教育是:“假如刺绣余闲,有架上图书,可以寓目。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父亲为她请的“家庭教师”,是迂腐夫子陈最良。在陈先生的理解里,所有诗作的本意都是为高台教化,女孩儿读书的目的,也无非是学习如何成为贤良淑德的女子。在如此严格端正的家庭教育之下,杜丽娘困守深闺,整日价情思昏昏,无可寄托,甚至长到十六岁的年纪,她都不知道自家府上还有一座美丽的后花园。于是,才有了《惊梦》一出里的怅惘一叹: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感春成梦,伤春成恨。杜丽娘游园后困倦,隐几而眠,梦到了一位书生,对她百般温存。梦里有多欢愉,梦醒后无聊就有多难挨,杜丽娘不久便因相思一病不起,竟至香消玉殒了。三年之后,杜丽娘梦里的书生柳梦梅赴京取试,路过南安,寄居在早已荒废的旧太守府后花园。杜丽娘的鬼魂每日夜半都敲响书生的房门,陪伴柳梦梅至将近鸡鸣。

初次相遇是在梦里,重逢时又是人鬼之别,直到柳梦梅按着杜小姐鬼魂的指点挖开坟墓帮她回生,这一对儿鸳鸯,才是正儿八经、实实在在地第一次见面,但两人“非你莫属”的心意却早已坚如磐石了。一切因情而起,而情深至此,却是因何而起呢?

扫兴一点的答案是,《牡丹亭》的故事底本,其实并非来自于汤显祖的原创,而是《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小说,小说里的基本情节便是如此。但我们更愿意相信浪漫一点的答案,也就是汤公在篇首自题里说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 因为,是汤显祖赋予了杜柳二人的故事以全新的生命力。

话本小说里,没有常常歪解情诗却能凭自己的口才说服叛军的陈最良,没有看似对世事了无牵挂实则对杜小姐与柳秀才赤诚相待的石道姑;杜丽娘的父亲杜宝更是个模子一般的存在,而汤显祖笔下的他,既爱民如子又冥顽不灵……更重要的是,话本里没有句句都美到不可方物的唱词。几乎可以说,汤显祖以他的生花妙笔,倾尽他的全部热情,给原本枯瘦如故事梗概的话本小说灌注了血肉、填充了肌理、赋予了精气神儿。话本小说与传奇剧本,同样的故事,结果殊途。

可见,书写是一件特别需要苍老的事情,不管是时间的,还是心境的。除开那几位年纪轻轻便写下了传世作品的、不世出的天选之人(中国的如王勃、张爱玲;外国的如王尔德)而外,大部分人要么像王维一样,得活到一定年岁,得把世事都见了把执妄与不平都放下了,才能写得出《辋川集》里那些清风明月如静物画一般的诗作,要么如李后主一般非得葬送掉一整个家国王朝,尝过由天子沦为阶下囚的巨大痛楚,才能吟唱得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如此只字千钧的词作。汤显祖写《牡丹亭》的时候,已经至少四十八岁了。他四十八岁之前的“知识分子”生涯里都发生了什么?

——十多岁时便已因极负才学而闻名乡里;21岁早早中举无论如何都是前途一片大好的样子;在首辅张居正主政的万历年间,因拒绝张居正的延揽而两度会试落榜;张居正死后汤显祖才考中进士正式进入官场,官阶卑微官职清闲;他因为上疏朝廷痛斥时弊而被贬过官,也因为与土豪劣绅对抗而被与豪绅们沆瀣一气的同僚屡屡打压……四十八岁那年,汤显祖“愤而辞官归隐”,同时开始创作《牡丹亭》。

书写,又是一件需要保持天真的事情,最起码,作者得对自己笔下所写的人、事、物怀有无条件的信任,尤其是,当他的作品不是简简短短一首诗、一篇小品,只需要花抽一枝烟的工夫或者一个下午的静坐时间便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以月乃至以年作为创作时间计量单位的时候,如何能在一觉醒来仍然相信自己昨天写的那部分是合理的?在某一些体力与精力堪堪要达到极限的时候,仍然相信自己在做的事情是值得再坚持那么一下的;甚至,有些时候,还需要对笔下的人物怀着真正的感情——悲悯的、怜爱的,种种。汤显祖身上便有着一种近乎于执拗的天真,否则他也不会孑然一身,与早已腐朽不堪、江河日下的晚明昏暗朝局苦苦对抗。

翻看《牡丹亭》,我们几乎能够体察到汤显祖的双眼,充满深情地望着杜丽娘,这份深情里包含着一位慈父对女儿的疼爱,一个男人对红颜知己的怜惜。所以,明明知道自己还会让杜丽娘活转回来,也依然在她死后大哭一场。相传在写《牡丹亭》的时候,有一日,家人四下都找不到人,找来找去,发现他哭倒在后院的柴火堆里。原来是写到《忆女》一出里春香那句“赏春香还是旧罗裙”时,悲从中来,所以才大哭不止的。

我一直都相信,同样的字,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写下,会带着不一样的重量感,因为字里会凝结着作者全部的生命经历、独特体悟乃至追寻信仰。《牡丹亭》是汤显祖终于放下千百年来书生们孜孜以求的、他自己也苦苦坚持了将近三十年的修齐治平之梦后,开始做的第一件事情,那一定是他对过往的自己产生巨大怀疑之后仍然坚信不疑的东西——不是返祖式地迷信认为人死还能复生,而是相信,至情与真心,才是可以跨越生死界线的,也才是值得坚守的。

闲笔与集唐

高晓松曾经在《晓松奇谈》里说过,真正伟大的创作里面都有所谓的“闲笔”——十分有趣,剪掉却也无伤大雅的内容——他在讲电影,而我觉得文学作品同样适用。自恃才高的作者,往往喜欢写些闲笔,要么是写到忘我处信手拈来,要么纯粹用来逞才炫技。

《红楼梦》里的闲笔,是曹雪芹总会冷不丁地借贾母之口,讲一些颇在道理的文学批评;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里描写过一位伟大的作家贝戈特。贝戈特的书里如果偶然提到某教堂,那么,他便会笔锋一转,开始涛涛不绝地祷告。

《牡丹亭》里最引人注目的闲笔,来自第十七出:《道觋》,用于石道姑的自道身世:生来便是石女,嫁为人妻。不愿断了夫家香火,便主动提议丈夫纳妾;无法忍受小妾的嚣张气焰,于是选择遁入空门。

石道姑是《牡丹亭》里穿针引线、同时又蜻蜓点水一般的人物,杜丽娘病重,请她诊除邪祟;杜丽娘与柳梦梅人鬼混处,她来“捉奸”;柳梦梅得知杜丽娘非人是鬼后,请她一起开棺为杜丽娘起尸还魂;杜丽娘起死回生,她陪杜柳二人前往临安取试;杜太守与柳梦梅翁婿相认,她见证在侧。在长达五十五出的关目里,石道姑的“戏份”其实并不多,但对于汤显祖来说,她却是他才华的支点:引用《千字文》中一百一十六句(千字文全文共二百五十句),介绍原本只需要一首诗或一阙曲便能交待完的其人身世:

“非是俺‘求古寻论’,恰正是‘史鱼秉直’……选择了一年上‘日月盈昃’,配定了八字儿‘辰宿列张’。他过的礼,‘金生丽水’,俺上了轿,‘玉出昆冈’……”

《千字文》的成文本身,便代表了举世无双的才华:一千个字无一重复、悉数出自王羲之的遗笔、条理贯穿、全文成韵。相传作者周兴嗣奉梁武帝萧衍之命创作,一夜写成,作者也一夜白头。而汤显祖取用几乎一半《千字文》的篇幅,既合于石道姑的身世,又合于原文的韵律,也算是大费周章的“闲笔”了。

引用《千字文》的长篇段落,均是以“念白”的形式出现,真正被搬演到了舞台上肯定无法以全貌呈现。汤显祖常年混迹于戏园子,这一点他肯定知道。所以,我们差可想象,他对执意完成的、并未做舞台处理的这段身世道白有多么满意,写成之后,一定也逸兴遄飞地自行表演过多遍。

《牡丹亭》里的情与美

汤显祖像 图片源自网络

闲笔而外,汤显祖另外一个见工夫处,在于剧本里的“集唐诗”,即,选取唐朝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诗句,组成一首意脉连贯、合辄押韵的新诗,置于每一出的下场处,用于总结、敷演整出大意,间或启发下一出的剧情。

集句并不是汤显祖的独创,在明清戏曲中十分常见。表面上看来,集句是前人诗句的连缀而已,但事实上,作为折子戏的下场诗,它已经有了既定的主题和立意。比起写一首全新的诗,集句供作者发挥的余地更小、对作者的诗文造诣要求更高。

如《训女》一出,半是杜太守的夫子自道:自叹宦囊清苦,自怜膝下无儿;半是对妻女的训诫。该出的下场诗是:

往年何事乞西宾?(柳宗元)

主领春风只在君。(王 建)

伯道暮年无子嗣。(苗 发)

女中谁是卫夫人?(刘禹锡)

这首诗里,杜太守暮年无子、希望延请一位名师,将女儿调教得像卫夫人一般的意思,都有了。

而全剧最著名的《惊梦》一出。便是在这一出,杜丽娘与柳梦梅梦里相遇并且短暂成欢。《惊梦》结尾的集唐如下:

春望逍遥出画堂。(张说)

间梅遮柳不胜芳。(罗隐)

可知刘阮逢人处?(许诨)

回首东风一断肠。(韦庄)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借古抒怀。刘阮二人上山采药,遇到两位仙子,便各娶了一位仙女过起了日子。谁知天上才半年,世间已然七世。他们再回到人间,故里再无还相识、可留恋之人,回到天上的路也已然断绝……恰似杜丽娘游园惊梦之后的心境:再也不愿意回到不是针线女红便是子曰诗云的无情无趣日子,可被落花惊醒后,那片刻的梦中欢愉便再也寻不回来了。

这样的集唐诗,一部《牡丹亭》里有五十五首之多。许是汤显祖的唱词本身写得太美了,整部剧里传世名句俯拾皆是,大大遮蔽了这些集唐诗的光彩,但仍无法改变的事实是:这些集唐都不失为七言绝句里的上乘之作。

结语

《牡丹亭》是中国昆曲史乃至整个戏曲史上的一朵奇葩,它诞生后,以其优美隽永的唱词、方生方死的爱情,一经上演,“几令西厢减价”(明·沈德符),并以其极高的艺术成就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涵养了后世大批的艺术家和作品。红楼梦里不止一次出现过《牡丹亭》的身影,半生执着于昆曲复兴的白先勇先生甚至认为林黛玉的人物原型很有可能就是杜丽娘;民国诸多知名人士都是《牡丹亭》的忠实拥趸:有社交界“南唐北陆”之称的著名交际花唐瑛和陆小曼于1927年在上海中央大戏院合体出演的《拾画叫画》,成为当年抢占上海滩各大报纸头条的一段风流佳话。合肥四姐妹之一、被称为“民国最后一位闺秀”的张充和从少女时代起,就痴迷于昆曲,最爱《牡丹亭》,尤爱《游园惊梦》。

遗憾的是,昆曲作为地方戏曲,自明朝中期兴起,在经历了500年的时光淘洗之后,渐渐式微了。戏园子、传奇剧本、写剧本的书生,还有角儿们,都在历史的烟尘里渐行渐远。跟着走远的,还有《牡丹亭》。

昆曲梨园曾经繁花盛开,如今亭台寥落。但幸好还有白先勇,他几乎放弃了原本在行的小说创作,倾尽半生只做两件事:推广《红楼梦》,复兴以《牡丹亭》为代表的昆曲艺术。2004年,由他主持再创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开始了巡回世界的演出之旅。当杜丽娘的水袖再次扬起,当水磨声腔的余韵袅袅升起,当汤显祖的一唱三叹再被说起,牡丹亭里那场几乎已被遗忘的美丽旧梦,终于被唤醒了,从此,它不再仅仅是文人士大夫抒怀托志的黄粱一梦,而是需要我们共同守护的、关乎于美关乎于情的梦。

《牡丹亭》里的情与美

青春版《牡丹亭》剧照

上一篇

他翻烂了兵书,谋划了3年,终于打赢了一场几乎没可能胜利的战争

下一篇

史上奇葩皇帝之嘉靖帝朱厚熜——梦想“我欲成仙,快乐齐天”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