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西汉万里觅封侯的野望:个人抱负和帝国意志相互成就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西汉万里觅封侯的野望:个人抱负和帝国意志相互成就
收藏 0 0

公元前141年,十六岁的刘彻登基。

然而并不是当了皇帝就可以肆意妄为,在太皇太后窦氏面前,他本是孙子,可他更要装孙子。整个官僚体系都不受自己的意志驱动,自己只是个挂名的皇帝,没人听自己的。

他要做的就是等,等那些操控自己的手抖老去,可等的憋屈呀。

1.

刘彻的皇后陈阿娇,父亲唐邑候陈午,母亲馆陶公主刘骠,也是皇亲。陈阿娇特别张狂,靠的是自己家的势力,老妈当年在封刘彻为太子这件事上出过大力,刘彻就该对自己家族感恩戴德,傲慢的心理投射出轻视刘彻的神态。

而刘骠靠着自己当年巩固刘彻太子地位的功劳,索取无度,刘彻很反感这对母女。可没有办法呀,他疏远陈阿娇的时候,老妈劝过他“你刚登基,大臣内心还没有臣服你,你祖母窦氏又看你不爽,你疏远皇后就得罪了刘骠,将更寸步难行。”是的,汉朝又不是没有过废立皇帝的事。

刘彻只能忍,但稍微稳定了一点局势,他就出手了,喜欢歌女卫子夫,带她进宫,宠爱卫子夫而疏远陈阿娇,用卫子夫去压制陈阿娇的气焰。争宠斗争中,陈阿娇被逼的用巫祝诅咒卫子夫,刘彻终于等到她犯了一个无法挽救的错误,就废了她。

这件后宫的艳史,可以看出刘彻的帝王权术,卫子夫平民出身,在宫内没有根基,只能跟自己站在一条战线,而卫子夫想要与陈阿娇争宠,所凭借的只有自己的宠爱,卫子夫想要在后宫站住脚,必须讨好自己,跟自己一条心。

卫子夫如果在自己的支持下斗得过陈阿娇,那很好,更对自己感恩戴德。斗不过陈阿娇,就牺牲掉卫子夫,而自己不会有任何损失,到时候再支持个平民出身的姬妾继续斗皇后,总能把皇后拉下来。

治理后宫和治理朝廷,刘彻用同一套逻辑。每年要地方上察举孝子廉吏到中央,刘彻特别喜欢启用出身平民的人,用来建立贯彻自己意志的官僚集团,对付不受自己控制的亲贵。

2.

熬到太皇太后窦氏去世,一切也没有好转。走了奶奶那边的宗族势力,又来了老妈那边的家族,换了一只操控自己的手。

武安侯田蚡是刘彻的舅舅,太皇太后窦氏前脚刚去世,后脚贵戚田蚡就成了丞相,作为宰辅一国的丞相,田蚡忙着购买田园甲地,生活极尽奢侈,刘彻的宠信,让他更加跋扈,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任意指派两千石的高官,两千单石都是三公九卿、地方郡守级别的高官,任免权把握在皇帝手里。现在田蚡仗着自己贵戚的身份,开始侵夺皇帝的权利。

田蚡家的院子跟长安的兵工厂相连,为了扩大宅邸,请求皇帝把兵工厂赐给自己,刘彻气的蹦了起来。

而田蚡还只是个靠着血缘关系上位的新贵,那些老世家大族,皇帝更难驾驭,刘彻的祖母窦太后活着时,窦氏一族久任中枢,皇帝的命令根本执行不下去。刘彻按自己的意志提拔了赵倌、王藏等儒家的官僚,只因窦太后喜欢道家,轻飘飘的就废了皇帝指派的御史大夫、郎中令。

还有一批功臣集团更是同气连枝,相互结亲,结成同同气连枝的利益网络,牵一发而动全身。要么鱼死网破行政系统瘫痪,要么一个都别动。

3.

刘彻这皇帝做的憋屈呀,怎么办?

建立能传达自己意志的官僚集团。用儒家的人才粉饰自己受命于天的正当性,宣传万里觅封侯的大汉梦,人人皆可封侯。

用文法吏处理实际事务,建立一个上下贯通的阶级跃升渠道。

刘彻把察举制固定成例行公事。地方必须向中央举荐人才。

他启用会稽人庄助、朱买臣,蜀人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等平民。

打仗时重用奴仆出身的卫青,卫青的外甥霍去病,而不是借重名将世族的李广家族,后期对李广家族可谓苛刻。

刘彻不喜欢世族大家,不喜欢豪门大族,这些人有自己的利益诉求,跟自己是合作的状态,合则共进,不合则自退。但官僚集团是由他们组成的,宫中的实习官员郎中、中郎,都是高官子弟,还有一批豪族的子弟,这帮人首先要对家族利益负责,然后才对皇帝负责。

面对现有的官僚体系,要掺沙子扔石头挖墙脚,把效忠皇帝的平民子弟补充进去。

4.

刘彻喜爱启用平民建功立业,这对草根出身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人皆可封侯拜相,这非常有吸引力,万里觅封侯成了时代最强音,类似于美国梦,人人都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能挣个封妻荫子、名留青史。平民阶层的活力被最大的释放出来,刘彻成功的打通了阶级上升的通道。

这在哪个时代都是罕见的,往前先秦时代,贵族的儿子是贵族、士大夫的儿子是士大夫、贫民的儿子是贫民、工匠的儿子是工匠,壁垒森严。游走列国的策士大部分都是贵族出身,能追溯到一个有名望的祖宗。

往后,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袁绍能当上盟主,靠的是他四世三公的血统,刘备打的旗号是汉室贵胄,这是一个看世家的时代。当然这种世族强豪相互荫蔽的世族传统要追溯到察举制,这是后话。

田蚡和庄助有过一场辩论。

当时,还没有纳入汉朝版图的部落建立的闽越王国攻击东瓯王国,东瓯向汉朝求救。田蚡认为闽越部落相互攻击实属正常,且都没有接受大汉文明的教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管他作甚。

庄助提出相反意见,大汉是天下子民的大汉,现在东瓯向汉朝求救,如果不出兵庇佑,汉朝又拿让四夷来朝拜。不服大汉命令要打,向大汉称臣的要抚。这才是天朝上邦的姿态。

田蚡是贵戚,位列宰相极尽荣宠,打仗赢了也没有什么好赏赐的了,打输了还会削官减爵。不参与战争是田蚡这样的贵族最佳的策略。

庄助是会稽察举上来的人才,没有尺寸之功,想要名声、地位、权利,就要建立功勋,而建立功勋没有比打赢一场仗更快了。庄助功名心热,想要出人头地,极力赞成弘扬大汉的国威,出兵救东瓯,这符合儒家一贯的宣传。况且东瓯毗邻会稽,自己带兵驻扎在家乡,十里八乡看着自己出人头地,这又是怎样的一种荣耀。

年纪轻轻却雄心万丈的刘彻当然支持庄助,让他去会稽向郡守借兵救援东瓯。当然庄助成功了,东瓯向汉朝朝贡。

庄助建立了功勋,刘彻扩大了帝国版图,同时打击了田蚡,而庄助又对刘彻感恩戴德,知遇之恩、提拔之恩足以使庄助成为刘彻的手中刀,贯彻刘彻的意志,而不是被其它势力收拢。

朱买臣家贫,卖柴为生,妻子嫌他穷酸看不起他要求离婚。朱买臣被推荐到中央,得到赏识,出任两千石的高官,妻子羞愤而死。当朱买臣高车驷马回到家乡,这是何等的快意。

这种逆袭的戏码不断上演,每一个汉朝人都在做着万里封侯的梦。

到了贯彻武帝意志的汉宣帝时期,陈汤在家乡只是个无赖瘪三,被推荐到中央,靠着外交才能在西域建立功勋,斩杀匈奴单于,万里封侯。

“犯我强汉,虽远必诛”

不止是帝国的意志,更包含着无数草根封侯的野望,为大汉拓展版图,实现个人抱负,名声、权利、地位随之而来。

所以在汉朝时,我们经常能看到一种自我主动的维护大汉的权威,陈汤是成功的,借用汉朝的威望,左右腾挪,召集起西域多国联合部队,灭了流窜的西匈奴,把大汉的威望布施到西域的无边沙漠。

还有一个失败的张胜,张胜这个名字比较陌生。当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身为副使的张胜参与了匈奴的内部斗争,连累苏武被囚禁在北海牧羊。

张胜一个使者,还是副的,匈奴那堆事关他什么事,他咋就参与进去了。同样来自封侯的野望,只要能维护大汉的权威,所做的有益于大汉,人人皆可封侯。

万里封侯,是每个汉朝人向往的图腾,写进了每一个汉朝人心理。

张胜无疑是想通过参与匈奴内部的斗争,为汉朝争取利益,没人让他这么做,这也不是他分内之事,但他冒着砍头的风险去做了,只是智商不够失败了而已。可见万里觅封侯是多么的深入人心。汉书中记载的类似故事比比皆是,不过有人成功了、有人失败了。

而武帝也靠着万里封侯的野望,给自己的官僚体系源源不断的输送新鲜血液。

只是开疆拓土才能进入官僚体系吗,当然不止,不然主父偃也不会发出“生不能五鼎食死则五鼎烹”的时代强音。

民间蠢蠢欲动的不安定分子被吸收进官僚体系,贯彻武帝的意志。

武帝通过万里觅封侯的梦,完成了超大规模的社会动员。可惜的是,这上下一心遥相呼应的意志贯彻成了绝唱。

5.

后世的皇帝也曾拓边,然而只是皇帝个人意志的体现,再也无法动员起社会的平民阶层。

后世的帝王都在学习武帝的这套驱动帝国车轮滚滚向前的体系,然而啊,没有谁能再一次驱动起帝国车轮滚滚向前。

争相建立奇功的年代,舍我其谁,连司马迁写史记也是要,藏之深山传之后人,老子要名留青史,要写一部前无古人的史书,往前记录三千年。

到了东汉末年,三国群雄要建功立业,也是这种万里封侯故事的延续。曹操说,他这一生的梦想实在自己死后,墓碑上写着汉征西大将军曹侯之墓。要为国家拓边,要封侯,要名留青史。

这种质朴又蓬勃,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开拓精神,就是大汉的气象。

上一篇

十三勇士归玉门(如此霸气、精彩的文章一定要推荐给你)

下一篇

语言天才海因里希·谢里曼是如何学习外语的?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