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史书不为人知的版本,详解荆轲武功高强为何伤不了秦王毫毛?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史书不为人知的版本,详解荆轲武功高强为何伤不了秦王毫毛?
收藏 0 0

荆轲作为四大刺客之一,经过精心准备,匕首淬毒,近距离击杀,居然没有伤到秦王一根汗毛,非常令人费解。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就算是一个完全没有武功的常人,近身贴靠,手持利器突然袭击,也不可能完全伤不了对方。何况是荆轲?因此,荆轲手持利刃伤不了秦王嬴政,极不符合常理。

有人把其原因归结为荆轲武功不济,甚至认为荆轲根本就没有武功,凭借匹夫之勇,去实施一件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种看法真是一种想当然。我们通过分析相关史料,可以看出荆轲其实是个武功高强的人,有以下几点可以证明:

史书不为人知的版本,详解荆轲武功高强为何伤不了秦王毫毛?

1.根据晋·张华《博物志·卷七·异闻》:“荆轲字次非,渡河,蛟夹船。次非不走,断其头,而风波静除”。根据这个记载,荆轲一剑能斩杀蛟龙(估计是一种大型水生动物)的头。如果这个记载属实的话,荆轲武功相当高强,刺秦王理应手到擒来。

当然,这个记录的真实性存疑。根据《吕氏春秋》记载,“次非”是另一人名,不是荆轲。

2.荆轲是老牌刺客田光推荐的高手。 太子丹开始是想请田光出手。“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说明田光是一个早已闻名天下的刺客,智勇双全。而田光由于年龄大了,体力有所衰退,他知道刺秦又是一件极其重大的政治任务。他感到自己没有把握成功,怕误了大事,所以推荐了荆轲,他说:“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田光说了这个话以后,为了防止太子丹怀疑自己会泄密,自尽了。

史书不为人知的版本,详解荆轲武功高强为何伤不了秦王毫毛?

从这里可以看出:田光绝对不是一个临阵退缩、贪生怕死的人。作为老牌高手的田光,在他看来,荆轲比自己强,必能不辱使命、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所以他才推荐荆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荆轲的武功一定很强,否则田光不可能推荐他。一个人的武功高不高,他的同行最为清楚,外行人不一定了解。

3.太子丹对荆轲进行过考察。太子丹和嬴政曾经同为质子。他面对秦国咄咄逼人的军事压力,没有选择退缩,而是积极作为,并且网罗了一帮死士,愿意为他卖命。在同时期其他国家,我们还看不到有他这样的人物。因此他应该很有能力,绝非废材。

刺秦这种关乎到燕国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大事,太子丹绝不可能交给一个不靠谱的人去办,他必然是在对荆轲的情况经过考察,非常了解的基础上才会放手令其一搏。而樊於期听说荆轲要用他的人头作为刺秦的见面礼,毫不犹豫就自刎了,把自己的头交给了荆轲。

我们可以看到:田光和樊於期两个人,对荆轲是如此信任,为助他完成任务 ,不惜以命托之。可见对荆轲是充分信任,也间接印证了荆轲武功必然不差。

史书不为人知的版本,详解荆轲武功高强为何伤不了秦王毫毛?

4.荆轲曾经遍访天下高手。据《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也就是说,荆轲游荡江湖,遇到高手就跟人家切磋切磋,探讨剑术,有一次在榆次和当地一个剑客盖聂论剑,一言不合,盖聂对其怒目而视。

这很像现在的一些地痞流氓寻衅滋事,会采用一种所谓“瞪眼”的方式向对方挑衅,如果对方也是个混混,就可能责问他:“你为什么瞪我?”下面必然要回:“我就瞪你又怎么样?”这样双方一言不合,就会互殴起来。

荆轲面对这种挑衅怎么样呢?他没有与其针锋相对,而是飘然走人。有人认为这说明荆轲怕了盖聂,这又是一种想当然。荆轲游侠江湖见多识广,武功不高也不敢出来混。后来在秦王宫殿那么大的架势,他都能视若无物,可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怎么可能怕一个地方上的小剑客?这恰恰说明荆轲是个高手,发现对方逞匹夫之勇,对其很失望,认为不值得跟他计较,跟自己不是一个档次,再跟他纠缠浪费时间。这才一走了之。

史书不为人知的版本,详解荆轲武功高强为何伤不了秦王毫毛?

既然荆轲武功这么强,还准备了最锋利的匕首,并且“使工以药淬之”。他真的伤害不了秦王吗?其实,《史记》、《战国策》的相关描写,可能是为了突出刺秦的悲壮,把过程写得非常紧张刺激,故意舍去了某些细节的描写,从而增强了可读性,造成情节上的不合理。

关于荆轲刺秦王之事,一共有三本书作了记载,分别是《战国策》、《史记》、《燕丹子》。《战国策·燕策三》关于“荆轲刺秦王”的描写,与《史记·刺客列传》内容高度雷同。根据司马迁自己讲:公孙季功、董生从荆轲刺秦王的目击者夏无且那里听说了这件事,然后告诉了司马迁。而《战国策》是汉代刘向所编 ,刘向本人不是作者,他是根据战国以来若干历史文献编撰而成,因此有可能是刘向抄的司马迁的材料。

不过司马迁是从夏无且那里得知这件事,似乎也很可疑。因为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227年,夏无且此时是秦王嬴政的侍医,估计年龄至少要20多岁。而司马迁在公元前145年才出生,此时距离荆轲刺秦王已经过去了82年。司马迁是从40多岁才开始撰写史记。此时夏无且,如果还活着的话,应该大约150岁了。司马迁又说“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说明公孙季功与夏无且即使是忘年交,年龄也不会相差太大。如果司马迁的说法完全属实,就必须同时满足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都非常长寿,公孙季功比夏无且小好几十岁,司马迁又比公孙季功要小好几十岁。这样才有可能在夏无且死了几十年之后,年迈的公孙季功再告诉比自己要小几十岁的司马迁。所以我认为这个说法存疑。

史书不为人知的版本,详解荆轲武功高强为何伤不了秦王毫毛?

那么《史记》中关于这一段的描述,真正出处在哪里?我认为很有可能是取之于《燕丹子》。《燕丹子》 一书一般人不太了解,其成书时间争议很大。很多学者认为其成书于秦末汉初,也有人认为成书于《史记》之后,甚至有人认为是南朝人江淹所创作。

通过上述分析,我认为:司马迁写荆轲刺秦王这一段时,以司马迁对历史记录的严谨,绝不可能没有参考文献,也不可能仅仅听一个比自己大100多岁的人转述给别人的内容,就进行创作。而司马迁编写的这一段情节已经深入人心,刘向基本是照抄。后人更不可能毫无依据,凭空在此基础上再增加一些情节。《燕丹子》 一书不少细节《史记》已略去,所以《燕丹子》是秦末人创作可能性极大,其来源可能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夏无且。太史公并没有骗人,只不过他没有把来源交代得十分清楚。

《燕丹子》是这么描述的:

史书不为人知的版本,详解荆轲武功高强为何伤不了秦王毫毛?

”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出。轲左手把秦王袖,右手揕其胸,数之曰:“足下负燕日久,贪暴海内,不知厌足。於期无罪而夷其族。轲将海内报讐。今燕王母病,与轲促期,从吾计则生,不从则死。”秦王曰:“今日之事,从子计耳!乞听琴声而死。”召姬人鼓琴,琴声曰:“罗縠单衣,可掣而绝。八尺屏风,可超而越。鹿卢之剑,可负而拔。”轲不解音。秦王从琴声负剑拔之,于是奋袖超屏风而走,轲拔匕首擿之,决秦王,刃入铜柱,火出。秦王还断轲两手。轲因倚柱而笑,箕踞而骂,曰:“吾坐轻易,为竖子所欺。燕国之不报,我事之不立哉!”

根据这个记载,荆轲图穷匕见,并不想要秦王的命,而是要挟秦王,要求他答应自己的条件。《史记》荆轲也有一段话:“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说明荆轲始终想生劫秦王。

我们只要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个记录可能非常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这是因为,即使秦王嬴政死了,并不能解决问题。还会有一个新的秦王继位,秦统一天下,灭燕的步伐不会停止。因此,荆轲的首选是挟持住秦王,复制当年绳池会中,蔺相如以“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威胁秦王的传奇。要挟秦王当众承诺不攻燕国,这才能达到他此行的真正目的。

史书不为人知的版本,详解荆轲武功高强为何伤不了秦王毫毛?

如果这个目的达不到,那就只好把秦王嬴政刺死了。不过这个选项是第二选项。因为刺死秦王嬴政只能暂缓秦统一天下的步伐,甚至还可能引来更大的报复行动。所以荆轲想在秦王宫殿,上演一出以个人力量挟持秦王的奇迹,从而得到保证不攻燕国的承诺。 我们可以看到:在秦王宫殿里,想要达到上述目标,这个难度系数是非常之高。可以说比杀死秦王的难度要高了几十倍都不止。

而秦王嬴政对此是什么反应呢?显然秦王嬴政比渑池会上的秦昭襄王更要狡猾。秦王说:我听你的就是,不过有话慢慢说,你要杀我,也先让我听一段琴。这其实是秦王的一个缓兵之计。这也充分证明了秦王嬴政的临变急智。荆轲看到自己此行有成功的希望,就同意秦王召人鼓琴,于是琴人上台又弹又唱。而荆轲不解琴音,秦王嬴政见荆轲听琴分了神,趁机拔出长剑,猛刺一剑后转身就跑。荆轲看见对秦王失去了控制,知道自己上当,把手中的匕首当做飞刀,向他抛去,刃入铜柱,火星迸出。可见投掷的力量很大,可惜没有击中。此时荆轲已经手无寸铁,秦王上前斩断荆轲两手。荆轲倚柱而狂笑并大骂:“我失于疏忽被欺。可惜燕国之仇不报,功业不可完成啊!”

史书不为人知的版本,详解荆轲武功高强为何伤不了秦王毫毛?

大家看这段描述是不是就非常符合逻辑?荆轲并不是没有杀秦王的机会,只不过被秦王忽悠了,在秦宫大殿里,精神高度紧张的情况下控制住了秦王,被他一骗,失去了警觉,一下子松懈下来,接着又是听人又弹又唱,戒备心理进一步降低。想不到这时嬴政会突然袭击,这才大意失荆州,着了道。

秦国是个尚武的国家,从嬴政随身配剑,并能找准时机击杀荆轲来看,也是练过武的。这一年秦王嬴政32岁,正是身强力壮的时候。双方真正动手时,秦王嬴政手持长剑。武学上讲:“一寸长一寸强”,对比荆轲手中的匕首,长剑具有很大的优势。等到荆轲匕首脱手,秦王的优势更明显。别忘了,大殿里全是秦王的人,肯定这时也有人上前帮助秦王。

司马迁在写史记时,比较注重可读性和传奇性。比如他在写赵氏孤儿的故事时,宁可采用已经经过美化和加工的《赵世家》的说法,也不采用时间在此之前,可信度更高的《晋世家》的记载。故事性和传奇性是增强了,但同时带来的是真实性的降低。司马迁写荆轲刺秦王这一段也是这样,突出故事的紧张、刺激、传奇,从而降低了其逻辑性。

史书不为人知的版本,详解荆轲武功高强为何伤不了秦王毫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几乎可以断定:荆轲首选不是致秦王于死地,而是想通过对他的人身控制达到避免战争的目的。后被秦王欺骗,这是荆轲刺秦不成的最主要原因。

在当时的乱世中,避免战争、使生灵免遭涂炭,是荆轲这一类侠客的最高人生追求。其实在燕国和秦国之间,荆轲是中立的。他只是听说秦国要主动发起侵略燕国的战争,才甘愿冒死刺杀秦王。反之,燕国如果主动发动战争,他也一样可能去刺杀燕王,就是这么一个朴素的情感。正如春秋时,要离刺杀庆忌,其实也是为了避免庆忌与吴王阖闾的战争,要离行苦肉计,不惜自断臂并杀死妻儿。

史书不为人知的版本,详解荆轲武功高强为何伤不了秦王毫毛?

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其最佳搭档缺场。荆轲认为,刺杀秦王这件事,单靠一个人肯定完成不了,必须要有人配合。但太子丹见荆轲老是不出发,非常着急,要他和秦武阳(又称秦舞阳)一同前往。荆轲讲:“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从这里可以看到:荆轲要等的这个“吾客”不是一般人。也就是说荆轲认为,他和“吾客”是最佳搭档,只有他们两个人一起去,刺杀秦王才有可能成功。估计“吾客”这个人是个绝顶高手。有人认为这个人就是盖聂,我认为肯定不是,因为荆轲根本瞧不起盖聂,根本不愿意跟他啰嗦。

可惜太子丹一再催促,最后荆轲只好和秦武阳一同前往。想不到秦武阳到了咸阳宫,“色变振恐”,吓得脸上都变了颜色。不仅没有能助荆轲一臂之力,反而让秦王提前有了戒备之心。可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更谈不上什么配合了。

史书不为人知的版本,详解荆轲武功高强为何伤不了秦王毫毛?

荆轲要等的那个人,必定是个武林高手。如果那个人当时在场,乘荆轲给秦王看地图的时机出手,两个人一起把秦王控制住,秦王就玩不了鬼。可惜秦武阳在旁边似乎是个吓傻了的观众,完全不起作用。同时,荆轲的运气也实在太差。在当时秦王嬴政周围并没有任何警卫员,居然还让秦王逃脱,投掷的匕首也没能刺中他。不能不说运气差到了极点。

上一篇

曾国藩手握重兵,又有实力称帝,为何甘愿一生称臣呢?

下一篇

被后世误解的皇帝,“隋炀帝”杨广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