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王澄:矫情做作的名士,百无一用的废柴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王澄:矫情做作的名士,百无一用的废柴
收藏 0 0

论起两晋时期徒有虚名的人物,琅琊王氏的王澄无论如何都排得上号。出身于名门大族,作为西晋重臣王衍的弟弟,王澄在当时的名声大得上了天。然而一旦真正被委以重任,却现了绣花枕头的底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却还眼高于顶、目空一切。这种作派最终连族人王敦都无法忍耐,一怒之下将其干掉,算是不作不死。

(一)出身高门,早获盛名

当时人物名声很大程度上靠品评,一旦获得知名人士的点赞好评,身价自然大涨。曹操还没发迹的时候,为了让权威人士许邵点评自己,不惜采用威胁的手段,可见这是的确是扬名的捷径。王澄倒是不需要像曹操那样费事,由于门第高贵,出生就自带光环,族叔王戎、亲兄王衍都是当时名士,在他们的吹捧之下,很早就名声在外。

王衍当时被认为是识鉴人物的标杆,对王澄是不遗余力地夸赞。在评价当时人物时,王衍将王澄推为第一号,排在庾敳和王敦之前。前三名就安排了两位自己家族的人,王衍这个评价恐怕多半私心很重,然而当时的人就是相信。

王澄说王衍虽然很正直,但锋芒太盛;而王衍则承认确实不如王澄豁达大度、容止温和。两兄弟肉麻地互相吹捧,其实纯属睁眼说瞎话。看这两人后来的表现,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这也可见当时人物品评,更加取决于关系和交情,花花轿子人抬人,你好我好大家好。

更有甚者,王衍还玩了一招,一些人或事如果王澄评价过,王衍便不再发言,营造“眼前有事评不得,王澄有言在前头”的氛围,更是让王澄名声大噪。

王澄:矫情做作的名士,百无一用的废柴

(二)矫情做作,表里不一

盛名之下,王澄又有什么实际表现呢?很可惜,没有看到有什么过人之处,除了狂妄和浮夸,不见其余。不客气的说,简直是一无是处。

由于出身于名门,王澄当官是不成问题,很早就位置显赫。爵位也来得容易,仅仅就是参与迎驾这样的功劳,就被封为南乡侯。这次迎驾应当是东海王司马越击败成都王司马颖后,到长安西迎惠帝返回洛阳。而王澄本来是成都王司马颖的从事中郎,司马颖败后才被东海王越请为司空长史,参与迎驾过程中,实在看不出王澄出了什么力,躺着就立功封侯。

不久又被升为建威将军、雍州刺史,靠的当然不是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政绩,但是没办法,有家族和名声的加持,当官就是这么容易。王澄还不去履职,这官想当就当,不想当就不当,十分随意。也不干什么正事,每天就是喝酒享乐,穷欢极乐。说是善于清谈,却又不见像其他清谈名家一样,多少也留下几句知名的言语。

王澄:矫情做作的名士,百无一用的废柴

惠帝末年,刘渊的匈奴汉国势力渐强,对晋国的威胁越来越大。王衍当时身居高位,想的却是自保,运作王澄、王敦出外掌握一方,自己居中,以为狡兔三窟之计。按照这一计划,王澄任职荆州刺史、持节、都督,领南蛮校尉,绝对是委以重任。

安排停当后,王衍问起上任后的打算,王澄说得头头是道,似乎一切尽在掌握,在座的都大为叹服。离京赴任时,王澄又大演行为艺术,让自己又火了一把。

作为名士,又是出掌荆州要地,临行之时自然送者如云。然而王澄见到树上有个鹊巢,便脱衣上树,掏出巢中雏鸟自顾自地玩弄,神气萧然,旁若无人。按照当时的习气,对于这种傲慢态度,众人还认为这是率性自然,更加的无脑追捧。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被人无视了还要跪舔,也是犯贱。

当然也有理性的人,刘琨就对王澄直言:你看上去散朗自然,实际却心轻易动,这样处世的话,恐怕会不得好死。话说到这个份上,差不多算是诅咒了,一般人听了估计要翻脸。然而王澄听了却默然不语,应该是被刘琨说中了。看来王澄的表现也是矫情做作,并不是真正的率性自然。(王澄出任荆州是永嘉元年,而前一年的9月刘琨就去经营并州了,自顾不暇加上道路隔绝,不可能来送行,难道是史书记载弄错了人,存疑。)

(三)无德无能,祸乱州境

养尊处优、未经历练的世家子弟,突然坐到一州主管的位子,掌握军政大权,再加上长期被人吹捧,王澄早已膨胀得无以复加,认不清自己有几斤几两,荆州的情况不容乐观。

果然王澄到任后,一如既往地日夜饮酒作乐,把政务置之不理,哪怕流民变乱到处告急也毫不在意。荆州算是后方,局势较北方各州要好得多,本来应该是比较好管的。然而看看王澄在荆州的表现,实在是糟糕透顶。该干的不干,不该干的乱干,在王澄的“治理”下,本应是乱世中一方乐土的荆州,被搞得不可收拾。

永嘉四年(310年),洛阳饥饿危困,太傅司马越向各方告急,王澄率军北上救援。行至宜城时,王澄派人到襄阳联络征南将军山简。襄阳当时正被王如率领的关中流民部队进攻,结果使者被王如的部下严嶷抓获。严嶷演了一出“群英会蒋干中计”的好戏,派人假装从襄阳来,说是昨天早晨已经破城并俘虏山简,然后假装看守疏忽,故意让王澄使者逃走。结果王澄得到使者报告的假情报后信以为真,轻易便率军撤退,救援洛阳也就不了了之。

王澄:矫情做作的名士,百无一用的废柴

群英会蒋干中计

王澄退兵后发现上了大当,自觉丢脸丢大了,便将过错推给粮草运输不及时,拿长史蒋俊当替罪羊,竟将其斩首。这件事干得非常无耻,自己的失误却找个无辜的人背锅,可见毫无担当。

永嘉五年(311年),在荆州的巴蜀流民与当地人争执,事态扩大后,巴蜀流民推李骧为首,杀县令聚众起事。王澄派王机平乱,李骧请求投降。王澄一边假装答应,一边却发动突袭,杀死李骧,将其部众八千余人沉于江中。这一残暴的做法激起了来自益州、梁州流民的强烈反应,一时间四、五万家流民同时造反,推杜弢为主,向南攻破零陵、桂阳,向东侵掠武昌,把荆州搅得鸡毛鸭血。

王澄:矫情做作的名士,百无一用的废柴

到了这样的地步,王澄仍然毫不在意,整天玩乐照旧,手下规劝也不听,于是众人大失所望。在讨伐杜弢时,山简的参军王冲反叛,自称荆州刺史。王澄害怕,让手下杜蕤守荆州治所江陵,自己退到孱陵,可耻的跑路了。然后觉得还不够安全,不久又退到沓中。其实王冲根本就没多大实力,完全不足为惧。别驾郭舒认为向西收拢华容一带的义兵,擒获区区王冲一跳梁小丑不在话下,王澄不肯听从,居然一逃再逃,真是怂得没边了。

轻易上严嶷的当,这是不智;上当之后委过于人,这是不义;接受流民投降又发动突然袭击,这是不信;将八千多人沉杀于江中,这是不仁;惧怕王冲而一逃再逃,这是不勇。加上一贯的傲慢无礼,王澄在“仁、义、礼、智、信、勇”各方面没有做到一个,既无能又无德,真是个百无一用的废柴。

(四)不识时务,自寻死路

王澄这一顿胡搞,整得荆州大乱,居然还能傲然自得,真不知道哪来的自信,脸皮也算厚了。此时司马睿已经南渡经营江左,荆州是必须控制的要地,见王澄实在不堪其任,便换人代替王澄出任荆州。王澄有世家大族的背景和名士的底子,问责是不可能有的,也不影响做官,虽然声望大为受损,仍然被司马睿召为军谘祭酒。

王澄赴建邺途中经过江州,诣见时任江州刺史的王敦。王澄自以为从前名声高于王敦,仍然狂妄自大,大言不惭,对王敦并不礼貌。王敦素来就看不惯王澄,此时更加忍无可忍,当时就起了杀机,留王澄住宿,暗中准备下手。

王澄也觉察到了危险,手下二十几人持铁马鞭护卫,自己手中一直拿着玉枕防备。不过到了人家的地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又有什么用?王敦请王澄手下喝酒,将他们全部灌醉,然后诬陷王澄与杜弢有勾结,派力士将其扼杀。

王澄:矫情做作的名士,百无一用的废柴

王敦是什么人?素有豪迈之气,性情刚硬,年轻时就被人认为是蜂目豺声,心狠手辣,不是个好相与的主。别人让着你,王敦可不惯你这臭毛病。王澄就像个被惯坏了的熊孩子,以为谁都要让着你,却终于碰到了不该招惹的人,这不是活该吗?难怪刘琨听到王澄被杀的消息,感慨道这是王澄自己找死。

王澄被杀一事,也反映出王澄这人处事见机极为迟钝。在王敦的地盘上,已经知道王敦起了杀心,还不想办法找机会脱身,居然还接受留宿?更离谱的是,王澄还让手下喝酒,而且还喝醉,连最后一点护卫力量都不要了。还拿一个玉枕当武器,也是搞笑。王澄本人列传说其勇力过人,难道这就是勇?自居险地,束手待毙,死得糊涂,死得窝囊。

有讽刺意味的是,王澄看自己看不明白,看别人倒是看得清楚。王澄有个侄子叫王玄,也是个口气大却没什么本事的名士,为人处事其实和王澄也差不多。但王澄却对他很看不顺眼,认为王玄志向大于气量,终究要死于战乱。永嘉之乱后王玄任陈留太守,也根本不是那块料,弄得人心离散,无法立足,在投靠祖逖的路上死于乱军,用自己的性命证实了王澄的预言。

果然要认识自己是才是最难的,人还是贵有自知之明。

王澄:矫情做作的名士,百无一用的废柴

下一篇

古代四大“吃货”,你知道吗?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