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汉代经学世家”欧阳八博士”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汉代经学世家”欧阳八博士”
收藏 0 0

汉代经学世家”欧阳八博士”

□ 薄文军

在山东省广饶县城西南3千米处的乐安街道冢头村东北、县城西南9千米处的李鹊镇小张村北,有两处汉墓,共八座坟茔,称”汉八博士墓”,又称”欧阳冢”。这里埋葬的是西汉至东汉初期的八位经学博士——《今文尚书》欧阳氏学的创始人欧阳生和他的子孙们。

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初年,诸子之书及先秦历史典籍已几乎失传。汉文帝寻求天下能讲解《尚书》的人。开始没有找到,后来听说济南伏生做过秦朝的博士,专治《尚书》,便想请他进宫讲学。可此时的伏生已90多岁不能行动,于是汉文帝让太常掌故晁错前往受书。由于朝廷的重视,《尚书》学再度兴起,伏生的弟子千乘欧阳生和济南张生也便因为精通《尚书》闻名于世,被授为博士。汉初博士是皇帝在古今史事方面的顾问,汉武帝以后专掌经学教授。

关于欧阳生,《汉书·儒林传》和多个版本的《乐安县志》均有记载。《汉书·儒林传》载,欧阳生,字和伯,千乘人。欧阳生先把《尚书》传给同郡人兒(今作”倪”)宽,兒宽又师从孔子后裔孔安国,后来官至御史大夫。兒宽有俊材,初见汉武帝,便谈论起经学。武帝本好黄老之学,于经学了解不多,听了兒宽的介绍,感觉顿开茅塞。他说:”我以前以为《尚书》是朴学(上古朴质之学,泛指儒家经学。含义与后世儒学治经的考据训诂之学有所不同),不太喜欢,现在听了你的解说,感觉可以读读了。”于是跟着兒宽学习了一篇。严格地说,《尚书》的欧阳氏学、大小夏侯氏学,其实都是从兒宽开始的。

在东营地区,一般的说法:”兒宽将欧阳生所授传给欧阳生的儿子欧阳世,欧阳世传到其子欧阳高、其孙欧阳阳、曾孙欧阳地余,累世为博士。”但这段关于欧阳家族世系的文字,其实是出于人们对古文的误读,或者说是因为明朝万历三十一年版《乐安县志》转载《汉书·儒林传》时的一处文字脱漏。该版《乐安县志·人物》载:”宽授欧阳生子世世传至曾孙高子阳为博士高孙地余长宾以太子中庶子按(授)太子后为博士论石渠元帝即位地余侍中贵幸至少府。”(为防止误导,暂不加标点。)对照《汉书·儒林传》及《后汉书·儒林列传》,这段文字中,”世世”后边脱落一个”相”字,而后续诸版《乐安县志》亦因之。

按照《汉书·儒林传》原文,标点之后的文字应该是:”宽授欧阳生子,世世相传,至曾孙高子阳,为博士。高孙地余长宾,以太子中庶子授太子,后为博士,论石渠。元帝即位,地余侍中,贵幸,至少府。”翻译成现代汉语则是:”兒宽将欧阳生所授传给欧阳生的儿子,欧阳家族世世相传,到欧阳生的曾孙欧阳高(字子阳),为博士。欧阳高的孙子欧阳地余(字长宾),以太子中庶子身份将尚书欧阳学传授给太子(后来的汉元帝),后为博士,论石渠(石渠、天禄、麒麟三阁,系西汉皇家图书典藏与编校机构)。汉元帝即位后,欧阳地余任侍中,受到宠信重用,官至少府。”如此理解的话,这段文字其实只点出了欧阳家族三个人的名字:第一代欧阳生、第四代欧阳高(字子阳)、第六代欧阳地余(字长宾)。

欧阳地余所担任的”少府”,秦汉时期为九卿之一,掌山海地泽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为皇帝的私府。也就是说,他因为工作的机缘,从当年的太子师,变成了后来的皇帝大管家。欧阳地余临终前告诫他的儿子说:”我死后,官府一定会送给你们财物加以抚恤,千万不要接受,你们是位列九卿的儒者子孙,应该以廉洁来扬名于世,那样才可以自成功业。”欧阳地余去世后,少府官署果然送来数百万钱,其子不受。皇帝听说后,大为赞许,赐钱百万。这事有点好笑,官署送钱不要,皇帝送钱就要了。不过,这非常符合西汉后期到南北朝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做事路径。

《汉书·儒林传》载:”地余少子政为王莽讲学大夫。由是《尚书》世有欧阳氏学。”欧阳政,应该是欧阳氏学的第七代传人,或第七代传人之一。万历三十一年版《乐安县志》转述到这里评论说:”余观地余之子为乱。其父赐数百万钱,卒不忍。伤父志,其名为谁?嗟乎!乃知欧阳氏世为博士,其于经不工,止能诵习而已。”可能是出于”为贤者讳”的考虑,这段本身并不流畅的批评性文字,在后边的几部《乐安县志》中被删除了。但从历史的角度看,欧阳政事王莽亦无可指责。因为王莽是当时的权臣,同时喜欢经学。官员为朝廷服务,很大程度上就是为王莽服务。出于相同的兴趣爱好,身列朝堂的经学博士欧阳政跟王莽的私人关系也自然非同一般。不独欧阳政,刘向的儿子、古文的开创者刘歆,身为刘邦四弟楚元王刘交的后裔,也曾经跟王莽关系密切。最关键的,西汉后期及东汉的知识分子相信”五德终始说”,他们长期认为刘汉气数已尽,应该有新的贤君明主出来代替他们。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事,打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也是要以新的土德(尚黄)代替汉家的水德(尚黑)。在这种暗流涌动的舆论背景下,有人支持王莽代汉也是难以避免的。

欧阳八博士的最后一位名叫欧阳歙。《后汉书·儒林传》说:”欧阳歙,字正思,乐安千乘人也。自欧阳生传《伏生尚书》,至歙八世,皆为博士。”这段文字,没有说明欧阳政与欧阳歙的辈分关系,是父子或者叔侄,都没交代。但值得注意的是,欧阳生家族正常不会是世代单传,起码欧阳政就有兄长,甚至不止一位兄长。八代人出任经学博士,也并不意味着这八代人是同一支系,这跟东汉袁氏家族的”四世三公”一样。至于广饶县境内的八博士墓相对集中,最合理的解释是作为整个家族的杰出代表,有官职爵位的八位博士,其墓冢相对于其他家族成员的会大一些,历经2000多年沧桑变迁,土丘保存相对完好些而已。

《后汉书·儒林传》载:欧阳歙既传业,而恭谦好礼让。王莽时,为长社宰(西汉置长社县,治所在今河南长葛东。王莽喜欢改革亦喜欢复古,县的行政长官称”宰”)。更始帝刘玄时期,为原武县(今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县令。刘秀平河北(黄河以北),来到原武县,见欧阳歙把这地方治理得不错,就提拔他担任了河南都尉,后又代理太守。光武帝刘秀登极后,任命欧阳歙为河南尹,封被阳侯(被阳侯国,在千乘郡范围内)。建武五年(公元29),坐事免官。次年,拜扬州牧,迁汝南郡太守。在任期间,推用贤俊,政称异迹。建武九年(公元33),改封夜侯。欧阳歙在汝南郡,教授学生数百人,任职九年,征为大司徒。后因在汝南太守任上纳赃千余万而下狱。一代宗师被囚,学生们在感情上难以接受,当时围在城阙外为欧阳歙求情的有千余人。有的学生甚至为自己施以髡刑,甘愿代其受过。平原人礼震,年方十七岁,听说朝廷要审理欧阳歙的案子,独自一人快马加鞭赶往京城。来到河内获嘉县(今属河南省)境内,礼震把自己绑了,上书要求代欧阳歙受死。他说:”我的老师大司徒欧阳歙,学为儒宗,八世博士,现在因纳赃应当处以重罚。欧阳歙门单子幼,未能传下家学,身死之后,其学说将永为废绝。如果这样的话,往上说是陛下您会因杀贤受到讥笑,往下说是让学习经学的人们丧失一位学问渊博的老师。请求陛下杀掉我,以保全欧阳歙的性命。”礼震的上书被呈送到刘秀面前时,欧阳歙已经死在狱中。欧阳歙的助手陈元上书要求追讼,言辞相当恳切,光武帝为之感动,于是赐给欧阳歙棺木,赠以印绶,给予丧葬用的布帛三千匹。欧阳歙的儿子欧阳复继承夜侯的爵位。欧阳复死后,因为没有儿子,夜侯国被撤消。

关于的欧阳八博士,还有人根据家族谱牒提出,欧阳生名叫欧阳容,欧阳八博士依次为:欧阳容、欧阳巨、欧阳远、欧阳高、欧阳仲仁、欧阳地余、欧阳政、欧阳歙。有些资料,则直接将上述八人作为欧阳氏一脉相承的八代谱系。其实,这种民间谱牒,很大程度上是在魏晋至唐朝这段时间,各家根据原有历史文献记载,填补有关空白,附会而成的。包括欧阳修等编纂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因为其底本是借助了这些民间谱牒,其中自相矛盾、逻辑不符、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很多。就欧阳八博士而言,欧阳生,包括其师门的伏生、张生,确实不像是真正的人名,更像是伏儒生、欧阳儒生、张儒生之类的称谓。这种称谓方式,司马迁以前的文献资料中很多,但在两汉以后则被认为是有缺憾的,希望能考据出真名。但欧阳生如果真的叫欧阳容,早在司马迁、班固时代就应该落实清楚了。因为欧阳生生活的年代略早于司马迁,且司马迁与其门生兒宽同朝为官,工作交集也很大。不大可能也没有必要人为忽略掉欧阳生的真实姓名。至于后来,欧阳氏一直有人在朝为官(且是学官),有的甚至位列三公九卿,如果需要明确祖先的名讳,足以让《汉书》《后汉书》的记载更加完善。另外,民间谱牒中列出的欧阳巨、欧阳远、欧阳高,从名字上看,不像三代人,更像三兄弟。欧阳仲仁不像是”名”,更像是”字”。凡此种种,都值得 进一步研究。

上一篇

宋教仁案、善后大借款、二次革命…它们间的关系是什么?

下一篇

尔朱氏不灭之谜,全靠尔朱敞的机智和顽强求生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