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聚馆刘氏 洪公北迁的时代背景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聚馆刘氏 洪公北迁的时代背景
收藏 0 0

在我国历史上,自宋朝灭亡后,在近百年的元朝统治中,统治者对农民的盘剥是异常的残酷,到元末,不堪忍受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农民终于举行起义。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当时中原地区多年接连发生水、旱、蝗、疫四大灾害,天灾和人祸折磨得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地“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为了求生,农民起义更是不断爆发,元军出其精锐,对农民进行了残酷地屠杀。根据《明太祖实录》、顾炎武的《日知录》记载,明朝建立以后,北方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锐减,直接威胁明朝统治者。朱元璋深有所悟,“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四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于是采纳了萄州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等人的奏议,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略决策,明统治者制定的移民条律规定:“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同姓同宗者不能迁于一地。同姓同宗者为了和亲人迁到一处,不得不改姓。有的因恋家而半路逃跑,被追回后要受到残酷的惩罚,有的被割去耳朵,有的在脸上用刀划成标记。如此所受的心灵摧残,所造成的精神创伤,在被迁徙者心中几十年,甚至以后的几代人心中都难以弥合。

聚馆刘氏 洪公北迁的时代背景

永乐帝朱棣称帝后,继续推行移民屯田政策,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一世祖洪公携四子二侄,随移民潮由山东即墨县来直隶沧州聚馆;一世祖清公为移民大军护运粮草,迁居津东地区。拓荒辟地繁衍生息,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据史料记载,从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至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近五十年的时间内,明朝统治者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移民活动,涉及到十八个省的四百九十多个县市,八百八十二个姓氏。当时山东东部不是外迁移民重点区域,移民人数较少。山西是当时人口最稠密地区,移出的人口最多,当时的洪洞县首当其冲,同时也是大多数移民的集散地。因此,山西洪洞大槐树已成为大多数移民后裔们代代相传的寻根标记。山东即墨这个地名,也早为《敦睦堂》聚馆刘氏后裔刻上了血脉认同的家族印记。

聚馆刘氏 洪公北迁的时代背景

聚馆刘氏 洪公北迁的时代背景

聚馆刘氏 洪公北迁的时代背景

上一篇

周恩来坦承不能像邓小平“举重若轻”:做不了帅

下一篇

鲁迅为何骂郭沫若为“流氓”?看他那些年欠下的风流债就知道了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