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稳操胜券的灭吴之战,为什么大多数晋朝高官都反对?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稳操胜券的灭吴之战,为什么大多数晋朝高官都反对?
收藏 0 0
稳操胜券的灭吴之战,为什么大多数晋朝高官都反对?

公元280年,晋朝大军三路伐吴,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占领东吴首都南京。中国重新归于一统。按照当时的力量对比,毫无疑问是晋强吴弱。这样一场稳操胜券的战争,在发动之时却遭受到了众多大臣的纷纷反对。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些大臣看来,北方军队进攻南方,面对江南水乡,骑兵优势无法发挥,又不熟悉水战,因此胜算并不大。这不是没有先例:众所周知曹操大败于赤壁,及后来魏文帝曹丕几次伐吴都以失败告终。以至于曹丕说出了一句很没出息的话:“老天爷生出长江,就是要隔绝中国南北的!”

其实,这只是晋朝大臣表面上的一些冠冕堂皇的说辞。当时的客观形势和三国初期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西晋占据了长江上游的四川之地,大军可顺流而下。东吴的国力又远不及晋朝,且东吴皇帝孙皓残暴,东吴上下离心。一旦战事全面打响,东吴必然无法长期坚持。这些大臣反对对吴开战,主要因为他们自私自利的思想作祟。

稳操胜券的灭吴之战,为什么大多数晋朝高官都反对?

最重要的真实反战原因是伐吴之功不会落到这些大臣手中。晋朝整体的伐吴方略是由羊祜制定的。在去世前,羊祜分别推荐了杜预作为自己的继任者,张华在朝廷之中配合,以及王濬在四川主持军事。战事一旦打响,谋划的首功必然属于已经不在人世的羊祜,而战功多半归属杜预、王濬等人。朝中的大臣如贾充等得不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也不想让他人得到这样大的功劳,因此坚定地反对灭吴战争。

贾充是西晋朝初年的头号权臣。当年正是贾充出力,指使手下杀掉了曹魏皇帝,这才使得司马氏顺利夺权。后来,贾充又将自己的女儿贾南风嫁给了太子司马衷,贾家又成了国戚。一时之间,贾充权势煊赫,威风无俩。这便是众大臣反对发起灭吴战争的第二个原因:正是由于贾充的反对,大臣们为了不得罪他,纷纷附和表示也反对伐吴。一时间反对的声浪巨大,而主战的声音显得微弱。

好在当时皇帝晋武帝司马炎是主战派,在张华、杜预等的劝说之下,司马炎最终决定伐吴。令人惊掉下巴的是司马炎任命的伐吴总司令,恰恰是最大的反对派贾充。这可能是由于贾充是皇帝的亲信,司马炎想让贾充挂这个总司令的名义,一来分些功劳给他,二来减少贾充反对的阻力。

不过贾充丝毫没有领会出皇帝的意图,战争初期没有斩获的时候,贾充仍然一个劲地大唱反调。请求皇帝斩张华以谢天下。逼得晋武帝不得不表态:“我本来也是要战的,张华不过和我的意见一样罢了!”正是由于贾充的这种态度,为了不得罪贾充,他麾下的将领如王浑、琅邪王司马伷等,都开到了长江边上,也找各种借口不再前进。贾充的自私和不顾大局,差点将伐吴大业葬送。幸好杜预、王濬等的军队十分给力,这才顺利拿下南京,将东吴纳入晋朝的版图。

稳操胜券的灭吴之战,为什么大多数晋朝高官都反对?

天下再次统一,人民迎来了久违的和平。不过大臣中还有一种反对灭吴的声音,正和统一有关。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同样是伐吴的反对者。他倒不是怕自己沾不到功劳,而是有另外一番考虑。山涛对人说,“有这样一个敌人在身边,可以让我们时时刻刻保持警惕和斗志,不是很好吗?没有这个敌人,怕是人人都没有了上进之心!”

历史的发展果然如山涛所料。在灭吴之前,晋朝君臣还能保持起码的朝气和斗志,在一统中国之后朝廷上下迅速堕落。晋武帝原先还能够比较节制,但灭吴之后立即便放纵起来。他将整个吴国后宫都据为己有。宫中美女如去,以至于晋武帝每天晚上都不知道到哪儿留宿。只好让羊拉着小车,走到哪算哪。宫中妃嫔为了争宠费尽心机,采用盐水洒路以及插上羊喜欢吃的嫩竹枝,以吸引羊的注意。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当时的宰相何曾日食万钱,还说没有下筷子的地方。每次何曾参加皇帝举办的宴会,都要带上自己的厨子另外为自己做饭。何曾的儿子奢侈得更离谱,据说要日食两万钱。西晋王朝在开国之时,便为自己的覆亡埋下了祸根。终于仅仅在灭吴之战30多年之后,西晋便走向灭亡。

纵观晋朝反对灭吴之战的几种声音,大多是反对派们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没有自己的功劳利益、怕得罪重要人物等等。也有山涛那样的看似很有道理的理由:给自己留下一方磨刀石。可是在大趋势面前,这些理由都显得苍白无力。很多时候,顺势而为远强过奋力搏击!

上一篇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快得过现在的顺丰吗?

下一篇

八十年代的中国空军,环顾四周全是强敌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