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三国时期的大规模盗墓者,可并非只有曹操一个人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三国时期的大规模盗墓者,可并非只有曹操一个人
收藏 0 0

盗墓在中国古代无论是从道德层面还是在法律层面上都是不提倡的行为。中国传统文化讲:死者为大、入土为安。盗墓者发掘坟墓,甚至破坏棺椁,让死者的骸骨重新露出来,是对死者极大的不尊重。在东汉末年,牵招宁死也要保护恩师乐隐的遗体,不让强盗打开棺材,就是这个道理。

不过东汉末年也是一个混乱的时代,盗墓的现象非常常见,而且出现官方、军方发起的大规模盗墓行为。比较著名的当属设立摸金校尉的曹操。但当时的盗墓者绝非曹操一个人。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三国时期的盗墓现象。

三国时期的大规模盗墓者,可并非只有曹操一个人

东汉末年的乱世给盗墓提供肥沃土壤

盗墓不仅是一种有损品德的行为,在法律上更是不被允许。西汉时期的法律中,盗墓者会被处以死刑。然而法律是一回事,执行力度是另外一回事。在东汉末年,地方州郡掌握兵权,裂土自治,黄巾军等大批叛军此起彼伏,鲜卑、乌桓、南匈奴残部袭扰幽、并。

在这样一种乱世下,汉王朝形同虚设,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几乎为零,法律自然也就失去效力,无法阻止军阀进行盗墓行为。

《淮南子·汜论训》:“天下县官法曰:‘发墓者诛,窃盗者刑。’”

三国时期的大规模盗墓者,可并非只有曹操一个人

法律失去效力的乱世给盗墓行为提供土壤,而墓中的金银财物乃至木材则是盗墓者的动机。军阀需要打仗,打仗需要钱粮和军械,一些大墓中的财物可以充当军需,木材可以制作军械,这就是官方、军方进行盗墓的最根本原因。

另一方面乱世当中道德崩坏的士兵也会进行个人性质的盗墓行为,军阀为了安抚士兵,也会放纵这种行为,给他们足够的“利益”。在两汉之间的乱世当中就存在军阀大规模盗墓行为,还被盗墓小说归入“卸岭力士”一派。三国时期的盗墓现象只能算是历史重现而已。

《后汉书·刘盆子传》:“赤眉贪财物……发掘诸陵,取其宝货。”

三国时期的大规模盗墓者,可并非只有曹操一个人

三国时期的盗墓者

提起三国时期的盗墓者,人们首先可能会想到曹操。其实除了曹操之外,还有董卓、袁绍、孙权、郝昭等人。

曹操: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

曹操的盗墓行为,见于“官渡之战”之前,陈琳为袁绍写的讨伐曹操檄文——《为袁绍檄豫州文》。

其中记载曹操曾设立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两个专门盗墓的官职,将盗墓行为合法化。另外曹操还亲自盗过西汉梁孝王刘武的墓,破坏刘武的棺材。这不仅是对已故的刘武的不尊重,也是对汉献帝刘协的蔑视。

《为袁绍檄豫州文》:“又梁孝王,先帝母昆……而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

三国时期的大规模盗墓者,可并非只有曹操一个人

袁绍:放任乱兵盗墓

虽然袁绍对曹操的檄文中言辞激烈地批评曹操的盗墓行为,但其实袁绍自己也不干净。袁绍的士兵有过个人性质的盗墓行为,虽然不一定是袁绍授意,但也得到袁绍的放纵。不过这种放纵的行为比曹操带头主动挖掘甚至设立官职的行为是要强一些的。

《三国志·魏书·崔琰传》:“大将军袁绍闻而辟之。时士卒横暴,掘发丘陇。”

孙权:父子兵齐上阵

除了曹操,孙权也主动进行盗墓,但现在的大多数矛头都指向曹操,不得不说陈琳的檄文确实有一定威力。

孙权盗了西汉长沙王吴芮的墓,取得一些珍贵木料,为孙坚立庙,又盗了南越明王赵婴齐的墓(本来是想盗南越武王赵佗的墓,但是没有找到),取得不少宝货;孙休(孙权的第六子,东吴第三代皇帝)在位时期,有将领曾经盗在江陵的大墓,为了取其中的板材修缮城池。

《水经注》引《世语》:“魏黄初末,吴人发芮冢,取木,于县立孙坚庙。”

《广东新语·坟语·越佗墓》引《交广春秋》:“孙权尝遣交州从事吴瑜访之,莫知所在。独得明王婴齐墓,掘之。”

《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引《抱朴子》:“吴景帝时,戍将於广陵掘诸冢,取版以治城,所坏甚多。”

三国时期的大规模盗墓者,可并非只有曹操一个人

董卓:大规模发掘破坏

董卓是纯粹的武人,虽然在控制汉室的时候也进行过结交、起用名士的活动,但本质上还是以残酷血腥的高压统治的方式为主。

董卓和手下的士兵的性格也比较残暴。关东联军讨伐董卓,董卓将汉献帝西迁到长安。在这个时候董卓焚烧洛阳,大规模盗墓,破坏非常大。

《三国志·魏书·董卓传》:“初平元年二月,乃徙天子都长安。焚烧洛阳宫室,悉发掘陵墓,取宝物。”

郝昭:为制军械多次盗墓

郝昭是曹魏名将,他最出名的战役应当是与诸葛亮的“陈仓之战”。诸葛亮一伐以后,曹真判断出诸葛亮二伐时会走陈仓故道,于是派郝昭进驻陈仓,修缮城防。

东吴在“石亭之战”取胜,诸葛亮为策应东吴,吸引曹魏兵力,率领数万人进行二伐,果然走的就是陈仓道。

当时郝昭只有上千人,但郝昭利用各种防御手段——火箭、连石、重墙,硬是抵挡诸葛亮几万军队的强攻。

一个月左右,诸葛亮粮尽,曹魏的援军也赶到陈仓,诸葛亮于是撤军,射杀追击的王双。郝昭的表现非常优越,也受到魏明帝曹叡的器重。

三国时期的大规模盗墓者,可并非只有曹操一个人

正当曹叡要重用郝昭的时候,郝昭却患病而死。临死前郝昭要求儿子郝凯对自己实行薄葬。原因在于郝昭自己作为将领时,曾经屡次盗墓,从墓中获取木材制作军械。他不想受到盗墓贼的打扰,所以选择薄葬。

《魏略》:“会病亡,遗令戒其子凯曰:……‘吾数发冢,取其木以为攻战具。’”

三国时期的大规模盗墓者,可并非只有曹操一个人

小结

以上这些就是小编找到的三国时期的大规模盗墓现象,可能会有所遗漏,但仅从上面这几个例子也能够看出,当时盗墓的风气还是很盛行的,而且盗墓贼本身就是统治者或官居要津者,他们进行盗墓可以发动更多人力物力,对墓葬的破坏也更大。

而且从郝昭要求儿子薄葬自己的事情中也能看出,当时盛行的盗墓之风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三国时期的薄葬之风,这不得不说是一件比较讽刺的事情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淮南子》、《后汉书》、《水经注》、《广东新语》

上一篇

宋太宗之死:宋太宗赵光义当年为何声称要自焚

下一篇

苏麻喇姑,开启伟大女性的逆袭之路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