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克里米亚战争看人品,沙皇俄国被列强群殴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克里米亚战争看人品,沙皇俄国被列强群殴
收藏 0 0
克里米亚战争看人品,沙皇俄国被列强群殴

极盛之时的俄罗斯帝国

克里米亚战争的前奏,要从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帝国开始,在此之前的1798年法国占领了奥斯曼帝国的埃及和叙利亚,这对于庞大的奥斯曼帝国影响虽大却并不致命,反倒是削减反对势力。

然而法兰西帝国却疯狂的扩张,首先是奥匈帝国被打残,取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然后是普鲁士和意大利被打得四分五裂,即便是偏远的瑞典拿破仑也没有放过,欧洲短时间几乎臣服在法兰西帝国的旗帜下。

但有两个国家不肯屈服,就是英国和沙皇俄国,英国率先实现工业化,又开拓海外殖民地,无论如何不肯坐视欧洲大陆统一,而沙俄一直以欧洲宪兵的身份插手各国事务,地大物博怎会向拿破仑臣服。

于是经济方面拿破仑实行封锁,以断绝英伦三岛的物资供应,同时集结当时最大规模的,五十万部队(这个数值略有争议)进军莫斯科,但大陆封锁政策全面失效,进攻莫斯科又遭遇寒潮而惨败,元气大伤的法国军队,最终被反法联盟攻入巴黎拿破仑退位。

拿破仑帝国的破灭,使得沙皇俄国抵抗法国的英雄,但此时欧洲战意正浓不便再扩张,沙俄敏锐抓住时机向黑海扩张,1806年俄土战争签订的《布加勒斯特和约》让俄国吞并了比萨拉比亚地区, 1828年又逼迫奥斯曼土耳其签订城下之盟《亚德里亚堡条约》。

《亚德里亚堡条约》,使得多瑙河三角洲、黑海东岸和高加索的大片领土划归俄国;俄国商船可自由通行于黑海海峡, 商人可在奥斯曼帝国境内自由经商;塞尔维亚、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脱离奥斯曼帝国自治, 由俄国进行保护。

沙俄又趁着1831年奥斯曼土耳其国内起义之际,签订条约帮助奥斯曼苏丹镇压起义,代价是俄国军舰,可以自由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 沙俄也取得在奥斯曼土耳其驻军的权利,通过一些列条约,奥斯曼帝国几乎成为沙俄管辖的行省。

克里米亚战争看人品,沙皇俄国被列强群殴

极盛之时的法兰西帝国

主要参战国中,对于擅长政治的英国而言,衰落的奥斯曼土耳其,远比强盛的沙皇俄国要受欢迎,毕竟英国在亚洲最大的殖民地——印度,通过红海商路是最便捷的路线,且中东已经发现石油,是维系工业不可或缺的材料,如果被沙俄所阻断,对英国而言是致命的。

想将沙俄势力逼退只能以武力实现,但英国才不愿意硬碰硬,所以找来了帮手法国,法国在拿破仑帝国所受创伤未愈,急需外界的援助恢复国内秩序,同时为了重返国际舞台,也愿意与英国联合作战,以重振法兰西的国威。

而奥斯曼土耳其早已对沙俄敢怒而不敢言,毕竟国家衰弱实力决定一切,深知沙俄接下来就是吞并奥斯曼土耳其,而英法虽名义上帮助自己却必然有所图谋,但此时奥斯曼土耳其已无从选择,得到英法的物资与经济援助后,全面倒向英法一方。

奥匈帝国自从被拿破仑,剥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头衔以后日渐没落,奥匈帝国在意大利对法国,和在波希米亚对普鲁士接连战败,令其国际影响力跌入谷底,迫使其向东南巴尔干方面扩展影响力,企图攫取土耳其退出巴尔干后的权利真空,却由此与沙俄结怨。

而撒丁王国着手准备统一意大利,内部各诸侯联邦的实力相差不大,但外部有奥匈帝国与沙俄的干涉,这对萨丁王国是不可逾越的障碍,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以协助英法,换取英法两国支持的撒丁王国,终于将外部势力驱逐,使其完成统一。

沙俄就这样在自己的野心和狂妄中沉沦,成为列强共同讨伐的对象却不自知,直到奥匈帝国向沙皇发出外交照会,沙俄竟然一意孤行对抗诸多列强,不知该赞其勇气可嘉,还是贬斥其妄自尊大。

克里米亚战争看人品,沙皇俄国被列强群殴

奥斯曼帝国疆域图

按照战后统计,奥斯曼土耳其仅伤亡3万人,但笔者认为这是不现实的,奥斯曼土耳其军队早已失去往昔的雄姿,被沙俄海军仅用四个小时,便歼灭奥斯曼帝国黑海舰队,俘虏了奥斯曼帝国的舰队司令奥斯曼帕夏, 摧毁了土军的海岸防御工事, 取得了锡诺普海战的胜利。

虽然从1854年开始,英法舰队为奥斯曼帝国的运输船队进行护航,以保障奥斯曼土耳其的后勤补给线畅通,但奥斯曼军队依旧不敌沙俄,英法见奥斯曼帝国已达极限,于9月正式出兵,战局才开始逐渐向联军利好。

英法联军负责总攻塞瓦斯托波尔,奥斯曼土耳其士兵负责侧翼掩护,以及工事修筑和运输补给,但面对沙俄的突袭,奥斯曼土耳其士兵是一触即溃,连要塞都丢失无数,令英法联军气得跳脚。

在后期塞瓦斯托波尔拉锯战中, 奥斯曼帝国想将克里米亚半岛的军队,调往高加索战场增援,缓解俄军对卡尔斯的围攻,但英法的战略重心在黑海,于是驳回了奥斯曼帝国的请求,最终导致卡尔斯在11月被俄军攻克,奥斯曼军队全军覆没。

数个战场的主力都是奥斯曼帝国士兵,减缓着英法对塞瓦斯托波尔围攻的压力,承担着最重的伤害,但是当战后英法却断绝物资供应,却彻底抛弃这个追随者,甚至煽动其境内的民族自治运动,在一战时没收其战舰,将其逼入对立阵营。

长久的战争消耗,令工业能力软弱的沙俄无法负担,而国内也爆发多起农奴起义,虽然都被沙俄压制住,但当瑞典和普鲁士显露出作战的迹象时,沙俄再也无法坐视不理。

北方战争时期,1721年瑞典惨败给沙俄,丧失了波罗的海属地,1809年,瑞典再次战败于俄国后被迫割让芬兰 ,成为瑞典永远的痛,瑞典经济实力雄厚,工业能力也极强,又在反法战争中表现颇为耀眼,使沙俄颇为忌惮。

普鲁士在反法联盟中的英勇令各国侧目,可以说普鲁士主宰了战争,但普鲁士经济和发展落后,面对庞然大物的沙俄总是处于下风,如瓜分波兰,普鲁士获得的权益最少,却被沙俄当成西欧的桥头堡,肆意指挥协助沙俄维护欧洲秩序,两国由此发生不愉快。

克里米亚半岛,濒临黑海和亚速海, 拥有塞瓦斯托波尔和耶夫帕托里亚等天然良港, 是沙俄梦寐以求的战略要地,沙俄再自负也不敢同时面对欧洲所有列强,接受奥地利提出的五项谈判条款,双方正式停战议和《巴黎和约》, 克里米亚战争至此结束。

也就是在《巴黎和约》刚刚签署的1855年3月2日,不堪受战败之辱的沙皇尼古拉斯一世死讯传出,他的死承担起沙俄战败的全部罪责,却不可避免的令沙俄霸权走向衰落,无力再与欧洲列强争锋,只能够转向东方。

克里米亚战争看人品,沙皇俄国被列强群殴

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是近代首次科技战争,在军事和学术方面都有了很大突破,无线电首次应用于实战,占地救援也挽救无数生命,精密度更高的滑膛枪开始推广等等。

克里米亚战争使奥斯曼帝国濒临崩溃,沙俄也跌下霸主宝座,甚至连沙皇都自尽,开始由英法主宰欧洲秩序,沙俄完全有机会避免这场战争。

反法之战以后欧洲寻求和平和恢复,但沙俄的野心过大,动作太过迅猛,严重威胁到列强的切身利益,使列强不得不报团取暖,共同对抗沙俄这个庞然大物。

下一篇

中国古代四十个官职是什么?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