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金沟屯———那些逐渐被人淡忘的满族老手艺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金沟屯———那些逐渐被人淡忘的满族老手艺
收藏 0 0

滦平金沟屯在整个大清历史上都有相当高的知名度。焦、牛、敖、白四大姓和封、佟、鲍、魏四小姓,都是当年“随龙入关”和满清皇帝一起打天下的——正宗八旗子弟。

金沟屯南望云盘山,北枕老仟顶余脉,地域宽阔,滦河自北向南流,河谷盆地纵横,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水草丰茂,适合农作物生长,物产极为丰富。金沟屯为大清内务府提供了大量的贡米、贡烟、马具、皮货、酒水等日用杂品。制作这些物件的老匠人也在这里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传承着极具满族民族特色的老手艺。

随着历史的变迁发展,现代技术及机械的应用,对传统手艺的冲击相当大,加之新材料替代品的出现,使这些在滦平金沟屯传承近200年的老手艺,逐渐没了市场、失去了活力、传承乏人,随之悄然退出了人们的生活。

金沟屯———那些逐渐被人淡忘的满族老手艺

一、毛毛匠(金沟屯镇东村张氏家族祖传手艺)

满族人称呼的毛毛匠就是擀毡手艺人,也有称毡匠的。金沟屯的擀毡手艺是东村老张家世代相传的。专门制作各种毛绒制的毡子、毡帽、毡靴(毡疙瘩)、毡袜等生活用品。在没有像今天这样供暖条件的时期,这些毡制品可是北方民族过冬天御寒夏天防潮的宝贝。

《史记》载:“毡产于胡……”,擀毡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古老手艺,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尼勒克加勒克斯卡茵特墓地考古中发现了毛毡。汉朝远嫁到乌孙国的细君公主在《黄鹄歌》:”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中提到了“旃”,旃就是毡子。由此可以推测:在公元前 5世纪至汉代时期,伊犁河谷的山地居民已经开始使用毡房。

擀毡所需器具主要有:弹毛弓、弹毛台、尺杆、竹帘子(毡帘子)、竹条、撒杖、铁钩、木手掌、毡帽模子、毡靴模子、毡袜模子等。

金沟屯———那些逐渐被人淡忘的满族老手艺

二、皮货匠(金沟屯镇东村尤氏家族祖传手艺)

满族人习惯把皮草制作师傅称作“皮货匠”、“裘皮匠”,或简单称为“皮匠”。金沟屯镇东村老尤家,几代人一直家传满族裘皮老手艺。

人类从茹毛饮血时期就和皮毛相伴一路走来,可以说动物皮毛制品一直伴随着人类的生存发展。《礼记·礼运篇》:昔者“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墨子·辞过篇》:“古之民未知为衣服时,衣皮带茭(干草)”。《诗经》中《召南·羔丰》、《郑风·羔裘》、《唐风·羔裘》、《桧风·羔裘》等篇章都有对精美裘皮服饰的描述。可见中国人穿着裘皮的历史由来已久。满族人马具、车具、旗装马蹄袖及越冬的长袍、马褂、旗袍、靰鞡、皮褥子无不是裘皮制品,满族皮货匠的手艺十分精绝。

金沟屯———那些逐渐被人淡忘的满族老手艺

三、打绳匠(金沟屯镇东村焦氏家族祖传手艺)

满族的前身女真人是传统的马上民族,马上民族的生活和各种绳索密不可分,如马缰绳、马套绳、套马索、拘绳、马鞭等等不胜枚举。这就滋生出了一个独立的手艺种类——打绳匠。打绳匠也叫攒绳匠或简称绳匠。金沟屯的打绳手艺是由焦姓满族人世代相传的。

满族打绳匠主要打皮绳,也打麻绳和毛绳。皮绳主要用牛皮,其他动物皮绳一律统称杂皮绳。

金沟屯———那些逐渐被人淡忘的满族老手艺

滦平金沟屯擀毡子、熟皮子、打绳子这样的满族老手艺,已经逐渐被现代人所淡忘,但隐藏在这些老手艺背后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生存智慧,这正是我们需要传承的民族传统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看似简单的老手艺,是前人流传给后世的文化财富,需要我们这一代人永远的传承与铭记。

金沟屯———那些逐渐被人淡忘的满族老手艺

上一篇

墨家最为有名的五件神器,三把是名剑,两件是绝世神兵器

下一篇

霍姆尔战役是二战中德军的经典防御战之一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