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真正的学霸教育:八个共和国勋章荣誉者,一人一个名人家教故事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真正的学霸教育:八个共和国勋章荣誉者,一人一个名人家教故事
收藏 0 0

2019年9月29日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根据主席令,授予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 “共和国勋章”。

自此,在共和国光辉的历史中,有八位灯塔般的人物伫立在大国富强的史册中,为奋勇前进的后生提供了标杆模范,指引后辈们在前进的路上一路驶向光明,驶向奉献,驶向理想的彼岸。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八个成长启蒙故事。

1、奉献:隐姓埋名,书写祖国大名

真正的学霸教育:八个共和国勋章荣誉者,一人一个名人家教故事

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几乎是惟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进行理论探索。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较,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英国四年零三个月,法国八年零六个月,前苏联四年零三个月。主要一个原因就在于计算的繁复。而当时中国的设备更无法可比,当时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并且95%的时间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只剩下5%的时间留给于敏负责的氢弹设计。于敏记忆力惊人,他领导下的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四年中,于敏、黄祖洽等科技人员提出研究成果报告69篇,对氢弹的许多基本现象和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

1961年,钱三强找他谈话,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连妻子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于敏率领团队又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使中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国际核武器的竞争中,添上了中国的大名。

2、忠诚:三十年不过家门,鞠躬爱岗

真正的学霸教育:八个共和国勋章荣誉者,一人一个名人家教故事

黄旭华,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为了核潜艇,黄旭华30年没有回老家。1961年12月,父亲黄树榖仙逝,黄旭华都没能送上父亲最后一程。“我心里很难过,我也想回家去送送老父亲。但我知道这项工作的保密纪律很严,虽然我知道如果我提出来,组织上是一定会批准让我去的,但这会让组织上为难。我身上带的‘密’太重大了,当时的研究任务又这么重,我只能打消了这个念头。”

以身作则,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院士女儿黄燕妮说,从小她们三姐妹就牢记父亲的家训:“努力学习,对国忠诚”。父母一直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她随父亲在辽宁葫芦岛生活的时候,还刚上初中,有一次下大雪,去学校的山路,白茫茫一片,母亲仍要她坚持上学,回家的路上掉进路边的雪坑,到家鞋子里倒出来的都是冰。

“小时候,我还不知道爸爸是做什么工作的,端着小板凳,坐着还没有他的办公桌高,我就坐在桌子底下看他忙碌。”黄燕妮提到,那时候她就告诉爸爸,自己将来要坐到他对面办公,而爸爸却顾不上回答她。而后来,自己真的也成为了719所的一位工程师,自己的儿子也投身国防科技事业,家风得到了传承。

3、坚定:不卑不亢,迎非议而上

真正的学霸教育:八个共和国勋章荣誉者,一人一个名人家教故事

孙家栋院士,中国航天事业的领军人物

上学期间,因左撇子遭受非议。

1935年,孙家栋上学,和母亲一样,也是左撇子,不被学校接受,两周以后退学。一年以后,孙家栋就学会熟练地使用右手。到营口上学后,他已可左右开弓打乒乓球,而且各科成绩优异。

早年国际市场对中国能力有所非议,世界不了解中国航天事业水平,如何推动中国火箭进入国际市场,成了一大问题。

孙家栋在采访中提到:“从商业活动角度来讲,它一方面看低你,另一方面它也有所担心,就是你要真正商业活动能力很强的话,它有点担心。实质来讲就是对中国的火箭能力他看不透,他们思想是也是矛盾的。一方面又瞧不起你,又一方面怕你夺了它的市场。所以当时咱们中国火箭一进入市场的时候,这两方面问题都遇到过。”

最终花了五年时间,拿到第一个商业合同。比当年的欧洲航天局,早了三年。

对于在国际市场上的谈判经历,面对 “口大气粗”的单面条款,孙院士提到,首先谈判不能纠缠,要用平等的口气让对方知道我们并不是有求于人;其次就是一些实质性的条件,咱们的最大优势就是便宜,便宜才能把中国火箭的名声打出去。

特殊条件,特殊办法

因为那阵中国卫星质量还不行,进入不了国际市场。火箭的买主买了美国卫星或者欧洲卫星,然后再买中国火箭来发射。但美国就以中国没买美国卫星为由,不准让卫星在我国领土上发射,认为到了中国国土,无法保证技术安全。针对这个现象,孙院士作了一个比喻,他把我国国土比作靶场,认为美国卫星只是过境,不是进口。在这样的基础上,不对美国卫星进行检查,在美方害怕技术泄露的问题上,给美方卫星准备一个厂房,允许美国派专人管理,发射结束后,又让他们自己包裹好带走,全程不沾美方卫星技术,不近美方技术人员,就这样才解决了火箭出口的问题。

4、传承:革命精神不老,持之以恒战斗

真正的学霸教育:八个共和国勋章荣誉者,一人一个名人家教故事

1951年李延年同志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奔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踏上了保家卫国的征途。

在一次美军猛烈的地空火力攻击下,李延年负责指挥全连战斗。在干部伤亡较大且与上级中断联络的情况下,他及时指定了各单位代理人,并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进行有力的宣传鼓动,带领全连一次又一次将敌人打了下去。激战至下午,3营伤亡巨大,仅7连就只能编成4个班了。李延年适时提出“瞄准打、狠狠打”“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们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多打垮敌人的一次进攻、就多一份光荣”等强有力的战斗口号,不仅使大家士气倍增,更奠定了战斗胜利的基础。

经过一天两夜浴血奋战,李延年所在的营在敌我兵力火力悬殊的情况下坚守住了阵地,先后歼敌636人,打出了阵地进攻和防御战斗的模范战例,保障了战线的稳定。当李延年带着7连撤下阵地的时候,全连只剩下40多人。战后,志愿军总部通报嘉奖了取得346.6高地防御战胜利的全体指战员。

离休后,始终保持一名老英雄、老党员的革命本色,坚持读书看报听广播,自觉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关心时事政治,坚决拥护和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保持了政治立场上的坚定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积极发挥自身余热,致力于关心下一代成长的教育活动,把自己获得的各类证章全部捐献给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和广西军区军史馆,经常为青少年讲述战斗故事、传承战斗精神,积极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在青少年中弘扬革命优良传统。关心干休所各项建设,积极主动献言献策,为了做好干休所的美化绿化,还精心挑选了自己种植的盆景主动捐献给干休所。家庭和睦,夫妻感情融洽,家属患病身体不好,他每天买菜做饭,忙里忙外,在干休所的同志中口碑好。

5、友善:淡泊名利,热心扶邻

真正的学霸教育:八个共和国勋章荣誉者,一人一个名人家教故事

在申纪兰心中,她一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哪怕她早在1953年就作为妇女代表参加了哥本哈根的世界妇女大会。

三十多年来,她不要厅级干部的工资,原来每月只拿村集体150元补贴,这两年才拿到300元补贴。对于金钱,申纪兰的看法是:金钱就像水一样,缺了它,会渴死;贪图它,会淹死。用来为集体、为乡亲办事,金钱如命根一般;放在自己手中,则为过眼云烟。所以,乡亲们找她借钱,只要有,她便会慷慨解囊。能还她,就收下;还不起,她也从不要。邻居张根则大爷无儿无女患病住院,申纪兰不仅贴了住院费,张根则去世后,申纪兰又主持 在西沟教育基地里展给他操办了丧事。

申纪兰儿子张江平说,母亲是个“爱管闲事”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谁家有了困难,母亲就到谁家去帮助解决;谁家两口子生气吵架,母亲就到那家去调解;谁家在外遇到了难题,母亲就出面疏通。一年四季,母亲在村里总是忙忙碌碌。村民们想外出搞劳务,母亲便出去揽活计;村民们为党参积压发愁,母亲就上河北、到安徽找销路;村民们需要化肥、种子、农药,母亲就去采购,只要是村里人找她办事,她总是尽力而为。

6、责任:宁委屈自己,绝不给组织添麻烦

真正的学霸教育:八个共和国勋章荣誉者,一人一个名人家教故事

张富清同志在解放大西北系列战斗中英勇善战、舍生忘死,荣立西北野战军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一次、师二等功一次和团一等功一次,并被授予军“战斗英雄”称号。

来凤县原教委主任向致春记得,当年他担任过张富清小儿子和小女儿的小学班主任,每次去家访,饭桌上总是“老三样”:青菜、馒头、油茶汤。“我在他家吃过不下10次饭,没见过肉腥。”向致春笑言,张富清当时是来凤县原卯洞公社革委会副主任,是老百姓眼中的“大官”,但家里的伙食比一些社员还差。思想工作好做,实际困难却难解。“下岗”后,为了贴补家用,孙玉兰当过保姆、喂过猪、捡过柴、做过帮工。回忆那段艰辛岁月,孙玉兰不住地摇头,“苦,太苦了,吃穿用度、养育子女都成问题。”

“父亲一个人的工资维持不了全家的生活,每次放了学,我们就去拣煤块、拾柴火、背石头,或者帮妈妈盘布扣,我们几个都学会了缝补衣服。”小儿子张健全回忆。当时,张家住在卯洞公社一座年久失修的庙里,2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挤了两个大人、4个小孩。

忙于工作,没能赶上母亲的最后一面,成为一生之憾。

多年之后,他在日记中如此写道:“当时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工作任务重,在外地工作想回家探亲的同志也多,作为一个共产党员、革命军人,不能向组织提要求、找麻烦,干好工作就是对亲人们最好的报答。”

公私分明,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要务 。

“把大家的事办好,我们的小家才能过得舒服。”张富清对待公和私的原则,在张家被严格地执行着,“不能给组织添麻烦”是全家都要遵守的规矩。

7、智商的宝库=品德+情操+知识+开明的家教

真正的学霸教育:八个共和国勋章荣誉者,一人一个名人家教故事

少年时代的袁隆平,经常闯祸遭罚,做事又显得笨手笨脚。父母想训练和调动他的积极性,要他帮助拿碗,碗却摔破了;要他拿杯,杯掉到地上。但是父母不因为他摔坏了东西便停止差使他,相反更频繁地让他参与。他好奇心特强,有什么问题必追根究底,父母往往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母亲贤惠善良,酷爱花卉。母亲伺弄花卉的时候,小马驹在一旁手忙脚乱地“帮忙”。

在第十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暨海外院士青岛行“雁栖湖论坛”中,袁隆平以流利的英语完成了长达20分钟的演讲,在开场的时候他还是中国式的“谦虚”了一下,“I speak broken English”(我的英语说得不好),87岁的袁老的英语水平令在座的所有人都惊叹不已。

袁隆平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是因为母亲对他从小的启蒙。母亲华静,原名华国林,早年在镇江教会学校读高中,毕业后在安徽芜湖教书。袁隆平的母亲是当时少有的知识女青年,从小,袁隆平就跟着母亲开始念英文,很难想象在那个年代,袁隆平就得到了母亲非常良好的知识熏陶。教师出身的她,在辞去工作后,就把平生所学得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完全放在了教育6个孩子身上。她非常注意孩子的品德教育,因材施教以开发孩子的智商。“孩子的智商如同一座宝库,唯有品德和情操才是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这是袁母常说的一句话。如果没有母亲的英语启蒙,他无法在当年闭塞的环境中,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如果袁母没有跟他讲过尼采,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他无法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袁隆平十分感恩母亲对他的教育,让他更够拥有隐形的翅膀,去更广阔的天空展翅翱翔。

开明智慧,守护孩子的梦想。

他在南京中央大学附属高中部毕业时,父亲希望他考南京名牌大学,学数理化。他却另有打算。他那根深蒂固的忧国爱民振兴中华的情怀,那种探索自然奥秘的献身热望使他决定学农。开明民主的父母见劝说无效,便尊重他的意愿,长叹一声道:“俗话说望子成‘龙’,我是望子成‘农’了。好在我们袁家先祖世代务农,但愿你这个农民与祖先不同,能超越祖辈,成为新型农民。”他重温少年的梦,考入重庆相辉农学院,主修遗传育种学,奠定了他成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人生轨迹。

8、钻研:读书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真正的学霸教育:八个共和国勋章荣誉者,一人一个名人家教故事

屠濂规接受的教育一直颇为西化。对于子女,屠濂规也给予了与自身教育经历相似的安排。5岁起,屠呦呦便被父母送入幼儿园,15岁起就读于宁波私立甬江女中初中。家庭的熏陶,也让屠呦呦对医药渐生兴趣。父亲屠濂规是银行职员,平时则喜好读书。家中楼顶那个摆满古籍的小阁间,既是父亲的书房,也成为屠呦呦最爱的去处。 父亲去看书时,屠呦呦也会坐在一旁,装模作样摆本书看。虽然看不太懂文字部分,但是中医药方面的书,大多配有插图,这让屠呦呦十分享受那段简单而快乐的读图岁月。

其丈夫李廷钊与屠呦呦是同乡。1951年,李廷钊赴北京外国语学校学习外语。此时正值抗美援朝,他和班上的许多同学纷纷提出要到朝鲜战场。消息传到了周恩来总理处,周总理说:“不要去朝鲜战场,国家亟需大量优秀人才,你们应继续学习深造。”李廷钊因此未能到朝鲜,为国家冶金工业部和钢铁研究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上一篇

历代家训选读:欧阳修家训“玉不琢,不成器”

下一篇

美国二战后的安排——开明的自私自利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