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勤俭节约 日夜勤政批阅奏折 明朝却亡了 崇祯到底做错了什么?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勤俭节约 日夜勤政批阅奏折 明朝却亡了 崇祯到底做错了什么?
收藏 0 0

一个在私人品德上完美到几乎无可挑剔的君王,最后却成为了亡国之君,这件事形成的反差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几百年后,依然有人在激烈的讨论,明朝灭亡到底是不是崇祯的责任?很多人都认为崇祯已经努力做得够好了,只是大厦将倾 ,明朝气数已尽,他真的只是运气不好;也有人认为明朝灭亡 ,崇祯恰恰是要负主要责任的。但是不论所有人的看法差别有多大,有一点是非常肯定,大家都非常的同情崇祯,他和其他昏庸残暴的亡国之君,真的很不一样

勤俭节约 日夜勤政批阅奏折 明朝却亡了 崇祯到底做错了什么?

崇祯的个人品德

第一是比劳动模范还要足的干劲,勤政的劲头一点不输老祖宗朱元璋。崇祯八年,崇祯皇帝到慈宁宫里看望刘太妃,崇祯皇帝是一个非常讲究礼节的人,可是在这样的场合之下,崇祯皇帝竟然睡着了。老太妃没有怪罪,叹息一声,叫人拿来毯子给皇帝盖上,崇祯皇帝醒来后十分羞愧,这是很失礼的举动,他只得实话实说,告诉老太妃,自从登基这些年来,自己每天睡眠时间不足四个小时,几乎是日夜不停地批阅奏折,最近已经两天两夜没有睡觉了,所以熬不住睡着了。处理国事这样勤奋,不要说在亡国之君中,就算是千古明君中,也是少有的,只怕是老祖宗朱元璋,也是略有不如。

勤俭节约 日夜勤政批阅奏折 明朝却亡了 崇祯到底做错了什么?

第二是勤勉好学,尊师重道。崇祯皇帝非常的好学,对于读书人也很尊重,当他还是王爷的时候,就经常和东林党人往来,很是为东林党人的君子气节所折服。当他当上皇帝之后,即便工作再忙,也没有断了经筵日讲,努力学习儒家圣贤的道理。有一次崇祯皇帝参加经筵日讲,崇祯实在是太累了,把脚架起来听讲,正好主讲官讲到《尚书》,书上有一句话叫“为上者奈何不敬”主讲官讲完后看了崇祯一眼,崇祯立刻红着脸把脚拿下来,端端正正坐好。

第三是勤俭节约。历史上几乎所有的亡国之君都离不开酒池肉林这四个字。奢侈程度令人咋舌。但是崇祯皇帝连多吃一个菜都舍不得,更舍不得吃肉,在有关崇祯皇帝的史料记载中,频繁提到“撤乐减膳”,甚至连殿前的铜鹤都搬去融了给前线做军费。有一次,当时文武双全的名臣卢象升奉召觐见,在拜别崇祯皇帝的时候,崇祯伸手去扶他,他清晰地看到了崇祯皇帝里面衣服袖口的补丁。卢象升当时就无比的感动。

勤俭节约 日夜勤政批阅奏折 明朝却亡了 崇祯到底做错了什么?

第四是不好女色。自古以来,亡国之君的身边总是伴随着倾国倾城的妖女。纣王有妲己,唐玄宗有杨贵妃。但是崇祯,这方面一点问题都没有,和周皇后感情很好,唯一的宠妃是田贵妃。后来田贵妃病重,田贵妃的父亲田弘遇买了陈圆圆送进宫中,陈圆圆是什么级别的美女相信大家都清楚,可是崇祯皇帝认为国事为重,把她送出了宫中。

崇祯面临的艰难形势

军事上,东北方面的满清迅速崛起,而且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屡战屡胜,已经渐渐成了气候,有问鼎中原之势。就连战斗力最强的戚家军和四川白杆兵都被打得全军覆没。西北连年干旱,陕西的农民军在起义之后呈现烈火燎原之势。明王朝内外遭受夹击。

经济上,万历皇帝当年费尽心机,被文官骂得狗血淋头才辛苦积攒下来的八百万辆白银早就已经花得精光,当年万历皇帝临死前叮嘱儿子的话“勿使内帑尽也,否则江山不为我家所有”早就已经被人忘得烟消云散。明朝的税收政策有重大缺陷,官员缙绅极受优待不用交税,商税极低而且根本收不上来,因为经商的背后都是文官。只有拼命压榨可怜的农民,根本就没有多少财政收入,可怜的明王朝和崇祯都穷的要喝西北风了。我们 知道,政府没有钱,那么就离灭亡不远了。

勤俭节约 日夜勤政批阅奏折 明朝却亡了 崇祯到底做错了什么?

而在政治上,明王朝的党争越来越激烈,已经到了不分对错,只要是不是同党提出的方案就绝对反对的地步。不论文官还是武将,贪污腐败横行,言官们沽名钓誉,读书人只知道袖手谈心性。

总的来说,就是一派亡国景象。

崇祯又是如何应对这番局面的呢?

崇祯上台伊始,就干脆利落地解决掉了魏忠贤,并且全面清算所谓的阉党。然后是加征三饷,把所有的负担都压到农民的身上,任用袁崇焕来治理辽东。

对于农民军,则在剿抚之间犹豫不决 ,最后下定决心剿,却已经错过最佳时机,农民军的力量越来越强大。

对于内阁,他的选择是17年换了五十多名的 阁臣,内阁首辅走马灯似地换。

最后的结果却是什么样的呢?

农民军攻破北京城,崇祯自己吊死在煤山上,八旗军入关夺取了中原。崇祯皇帝成了结结实实的亡国之君。临死前,这个皇帝发出了绝望的哀嚎,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崇祯皇帝到底错在了哪里?

君子治国,最终沦落成党争。崇祯皇帝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且这个理想主义者还颇具浪漫主义色彩,他在做皇子的时候,几乎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没想到自己以后会当皇帝。所以他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的帝王教育,他从小接受的是最传统的儒家教育,而儒家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什么?那就是君子教育,他们认为道德高于一切,小到个人家庭,大到一个国家,只要做到道德高尚,一切自然而然就会好起来。崇祯从小和东林党接触,非常喜欢东林党的那一套说辞,深刻的相信,东林党人就是君子,只要使用了东林党这些正人君子治国,就可以国泰民安。

但是东林党都是些什么人呢?先看看他们是如何定义君子的,他们所谓的君子,不是看德行,而是看站队,只要是东林党人,不管做什么事,就一定是正人君子,如果不是东林党人,那就是大奸大恶。而且东林党人完全不顾大局,只要不是东林党人提出的治国方案,他们一律反对。

勤俭节约 日夜勤政批阅奏折 明朝却亡了 崇祯到底做错了什么?

所以崇祯从小到大就是接受的这种教育,和东林党人混在一起,怎么可能对治国有正确的认识。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崇祯皇帝一上台,就以干脆利落的手段解决了魏忠贤集团,本来这也没什么,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要换个鹰犬也是正常。可是崇祯皇帝完全不懂治国需要鹰犬的道理,君子人格发作,要彻底地清除阉党的影响,结果使得自己失去了厂卫的支持,成了瞎子和聋子。而重用东林党人的后果,就是使得朝廷的党争陷入了更加激烈的泥潭。

勤俭节约 日夜勤政批阅奏折 明朝却亡了 崇祯到底做错了什么?

不论军事问题还是政治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经济问题,明朝灭亡的根本问题是没钱,而明朝没钱的原因是商税收不上来,崇祯根本看不清这个问题,一味的在军事上焦头烂额,一味的在政治上和群臣党争。既没有能力解决商税问题,只能不断地加农业税。

善于耍小聪明,没有担当。当了十七年皇帝,一旦出现任何问题,第一反应就是把责任甩给群臣,让臣子背黑锅,所以造成他和文官关系很紧张。以至于十七年换了五十多个阁臣,当初李自成攻到北京附近,完全可以调吴三桂救驾,可是崇祯不肯发话,想让群臣发话,为什么,因为吴三桂调走了,满清就要入关,这个责任,崇祯想让群臣来背。后来还有迁都南京问题,崇祯也不愿首先提出来,想让群臣提出来,然后让群臣背锅,结果省省错过了机会。

上一篇

扁鹊为何成为华夏十大名医之首,看战国时期的祖国医学成就

下一篇

满清最后的尊严,八国联军进京时,那些战死和自杀殉国的满清忠臣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