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唐代名相李德裕的生命情态之寄情自然而养性脱俗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唐代名相李德裕的生命情态之寄情自然而养性脱俗
收藏 0 0

李德裕位极宰相,一生功业过人,但他的仕途却也不是一帆风顺。他曾遭受朋党排挤,也曾流落各地,其志向远大,但在低潮时也有迷茫。本文就李德裕一生的低潮期为主,探讨他在这段时期的活动内容,了解他的心灵状态,以彰显其人独特的生命情态。

唐代名相李德裕的生命情态之寄情自然而养性脱俗

李德裕画像

李德裕的仕途起起落落,多次出走中央,历任浙西、滑州、西川、东都、淮南、荆南、潮州、崖州等地,且很多外任都与朋党谋害有关。不能在中央任官,只能治理地方对李德裕的打击是很大的,因为他拥有的是治国安邦大能而非治理地方的小才。尤其是在文宗大和年间,虽然李德裕在大和七年(833)终于登上相位,但隔年很快的又失势被贬。

李德裕此番被贬,乃是人生的一个重大的挫折,因为在饱尝位高权重的滋味后,失败的落寞感又必定更为强烈。在罢相后,李德裕一路南迁,在南迁的旅途中以及到达南方任职期间,沿途的自然风景给予李德裕一种转换心境的能量。在被贬的这段日子中,李德裕创作了许多诗赋,且作品多与自然景致有关,反应出他寄情自然而养性脱俗的生命情态。

唐代名相李德裕的生命情态之寄情自然而养性脱俗

唐文宗李昂 章陵

在李德裕的南谪的赋篇中,〈山凤凰赋〉、〈孔雀尾赋〉及〈振鹭赋〉,可谓其人心境转换最好的注脚。先看到〈山凤凰赋〉的序文及本文的一段文字谓:

唐代名相李德裕的生命情态之寄情自然而养性脱俗

此可见李德裕到达南方,看到山中美禽遂有所感,他以山凤凰为比,伸张山凤凰“爱其毛羽,重于身命”就如君子爱其贞节般的美好。此两段文字看似想要大展其人忠贞高洁的风范,但这些文字,却并非单纯的展现李德裕的德行而已。反而是要衬托出“凤凰死于其毛羽”、“君子死于其贞节”的警讯,看到下文:

唐代名相李德裕的生命情态之寄情自然而养性脱俗

此可见李德裕观山凤凰,以为其爱毛羽就如君子之爱贞节。但凤凰爱其羽,遭人“衡网高悬”却还“畏采毛之摧落,不凌厉而奋飞”,就如君子有贞节的德行固然是相当美好,但贞节之士却也不能免受宦海浮沈的摧残,过于拘泥,终究还是身受其害。李德裕的这个想法,在〈孔雀尾赋〉中是说的更加明白,其谓:

唐代名相李德裕的生命情态之寄情自然而养性脱俗

李德裕固然是称颂君子的美德,以山凤凰“爱其毛羽”或如孔雀“贵乎羽仪”来比喻之。但诚如前述“凤凰死于其毛羽”、“君子亦死于其贞节”,而孔雀虽然“贵其羽仪”,就如君子“贵在美德”,但不论是孔雀或君子,若死于笼中、死于被贬,纵使有多么美丽动人的羽仪或德行,看来也只令人感叹、伤悲。又孔雀死于笼中的际遇,对李德裕的冲击也最大,这光是看〈孔雀尾赋〉的序文就可以知道:“故人以孔雀见遗,死于中途。将命者提挈空笼,与翠尾皆至。余悯而为赋。”他看到孔雀中途死于笼中,心生悲悯。

唐代名相李德裕的生命情态之寄情自然而养性脱俗

李德裕雕像

但此情此景,也必定让他联想自己连番贬谪,最终是否也会不堪折磨而死于道上,如此纵有美好的贞节德行,又能如何?由此,李德裕南贬期间的心境一转,既然朝廷当下是污秽不堪,又现实的情况并无法让他回归中央,那么他对于所谓的辅佐之责、匡政之功,以及名位、荣禄也就不再如此看重,也能适度的抛下,就如同他〈振鹭赋〉写的:

唐代名相李德裕的生命情态之寄情自然而养性脱俗

通过“振鹭于飞,于彼沧洲。聊自适于遐旷,本无心于去留”的表述,可知李德裕表现出一股强烈的决心,冀望摆脱仕宦风波的枷锁,转而追寻“修洁可贵、闲散自在”的美好生活。又追寻此等生活最具体的作法,便是投身自然的景致中,以自然的美景作为慰藉心灵的食粮。

唐代名相李德裕的生命情态之寄情自然而养性脱俗

纪念李德裕的五公祠

关于李德裕寄情自然、书写自然的赋篇,如〈二芳丛赋〉便是。在此赋中作者表明:“余所居精舍前,有山石榴黄踯躅,春晚敷荣,相错如锦。因为小赋,以状其繁而焉”,可见李德裕对于贬谪生活似已习惯,乃至于有心观赏居所周遭的花草。赋中对二芳丛有相当细腻的描写,如“糅鲜葩而如织。金散蹄之辉,玉耀鸡冠之色又似黄星烂于霄汉,瑞鹄来于建音。彼红荣之煜煜,丽幽丛而有光。其舒焰也,朝霞之映白日;其含彩也,丹砂之生雪床”等句,便将二芳丛艳丽动人的形貌姿态展现了出来。

李德裕能用如此细腻的笔法描述,若非有高度的“赏心”,否则也必然不能达到。且他还在赋中自谓“楚泽放臣,小山游客。厌杜蘅之靃靡,忘桂花之洁白。玩此树而淹留,倚幽岩而将夕。嗟衰老之已遽,念流芳之可惜。”这更是说明他当时挣脱仕宦荣辱的限制,在地方当个“放臣”、“小山游客”,以游赏自然、自得其乐为乐。

唐代名相李德裕的生命情态之寄情自然而养性脱俗

芙蓉

再来又如〈白芙蓉赋〉与〈重台芙蓉赋〉,此二赋同样说明李德裕“赏心”之浓烈,赋中有言:

唐代名相李德裕的生命情态之寄情自然而养性脱俗

这些文字指出,李德裕亲自“鼓轻枻,入澄瀛”,与嘉客一同游泛、赏花,对白芙蓉、重台芙蓉美丽的样貌有着钜细靡遗的书写,其人亲近自然、玩赏自然的样貌,还有“与嘉客泛玩,终夕忘疲”的“玩心”在赋中是表露无遗。综观以上的几首赋篇可以说明,李德裕在仕途受到压抑时,选择转换他的心情,迎合于当下的情境,以亲近自然做为身心调剂的良方,以闲适自在的风情来驱离宦海风波造成的郁闷与愁结。

不过李德裕被贬时期的赋篇,也并非全是寄情自然而养性脱俗的篇什,诚如他在〈山凤凰赋〉、〈孔雀尾赋〉所表现的,也有很多体物言志、展现贞士风范的内容与意涵。只不过在当时,李德裕认为那些高洁的自我,在黑暗的政治环境中并不利于生存,再加上现实环境的困顿,他不得不选择效法屈原、陶潜那般远离政治核心,以洁身自爱与自适自在的生活模式来抚慰自己。真要说李德裕的赋篇,还是在养性脱俗与积极养志之间游荡,这两种看似悖离的生命情态,事实上是一体两面,是共存共荣的情志表现。

唐代名相李德裕的生命情态之寄情自然而养性脱俗

陶潜

在李德裕身上表现出来的情志与生命情态,是面对政治之险恶与政途之颠簸,在仕隐矛盾的议题中发掘出的道路。事实上,这也是中晚唐士人陷于宦海之浮沈中,所展现出的一种经典类型,如裴度、牛僧孺、白居易、刘禹锡、元稹等人,都有类似的状况。


参考文献:

《中国咏物诗“托物言志”析论》

《全唐文》

上一篇

《百家姓-皇帝》第三十四篇 公孙氏皇帝

下一篇

美国国父华盛顿不懂法文盲目在法军文件上签字,招致战争祸乱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