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民革前辈与辛亥革命之李济深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民革前辈与辛亥革命之李济深
收藏 0 0
民革前辈与辛亥革命之李济深

李济深——孙中山麾下的名将

李济深(1885—1959):

字任潮,广西苍梧人。陆军大学毕业。武昌首义后,参加广东北伐军。历任粤军第一师师长、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国民政府战地党政委员会副主任、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主任等职。抗战胜利后,发起组织民革,是民革主要创始人和第一任主席。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民革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忧国运 立志求学

李济深生于1885年。此时,帝国主义列强正在加紧瓜分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剧,不甘受辱的中国人奋起反抗,“救亡图存”成为这个时代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忧患伴随李济深的成长,使他感到痛苦,也使他奋发图强,以救国救民为己任。

1901年,李济深进入梧州中西学堂读书。这是一所新式学堂,除开设中文之外,还开有数学、地理等学科。一些具有现代知识、民主革命思想的人在这里任教。在中西学堂,李济深“初步睁开眼光看世界,对于满清政府丧权辱国与帝国主义侵略步步深入,感到痛愤。认为要救中国,非推倒满清不可;要推倒满清,非用武力不可”。

1904年,李济深未经家中同意,便报考了两广陆军中学。两年后,两广陆军中学取消,李济深等学员转入由武备学堂改办的陆军速成学堂完成学业。1907年,李济深从陆军速成学堂毕业,被分配到广东新军新兵营当见习军官,后调任为新兵营学兵营排长。两年后,他作为优秀人才被选送到保定军官学校,接受高级的军事教育。期间,他先后结识了同盟会会员姚雨平、邓铿,爱国青年张文、伍观淇等人,这些有志于救国救民的才俊各怀鸿鹄志,相互交流爱国革命思想,成为与李济深多年相交的挚友,也对他的人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投身革命 矢志不渝

武昌首义爆发后,清军大举南下,准备镇压革命运动。为阻止清军南下,李济深和同学一起自发地行动起来,破坏了保定附近的漕河铁桥。12月,他闻知广东军政府组织北伐军讨伐清政府后,便满腔热情地跑到上海,找到军长姚雨平,要求参加战斗。此时,姚雨平正为部队缺乏军事人才而着急,李济深的到来恰似雪中送炭,立即委任李为作战参谋,直接参与全军作战计划的制定和指挥工作。

姚雨平率领的广东军是北伐军中的主力部队,奉孙中山令,沿津浦铁路向北进攻。在北伐过程中,李济深初步展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他积极协助姚雨平整编军队,认真制定作战计划。为了使作战计划更加详细与周全,他亲自到前线侦察地形,选择行军路线,还主动请缨,直接到前线指挥作战,在固镇、宿州、徐州三次大败清军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1912年1月,粤军行至江苏固镇,遭遇清军张勋、倪嗣冲部,双方展开激战。粤军将士英勇奋战,大败张勋部,清兵被迫退往宿州城外。倪嗣冲原本是皖系军人,面对即将被赶出老巢的悲惨命运心有不甘,调集了所有兵力,妄图与粤军决一死战。

李济深率部队在宿州附近安扎,率部向左翼增援,于凌晨遭遇敌军。他深知这一战极为关键,不顾自身安危,纵马跑到散兵线上辨察敌情,发现在清军大炮的攻击下,己方及友军已渐渐抵挡不住,呈后退迹象。危急时刻,李济深以过人的智慧和勇气力挽狂澜,策马驰骋、高声喊杀、向前冲锋,他的壮举与豪情鼓舞了粤军士兵。粤军蜂拥而上,气势如虹,霎时间喊杀声惊天动地。清军又恨又怕,集中火力扫射领头的李济深,致其坐骑中弹,从马背上摔了下来。然而李济深临危不惧,愈战愈勇,徒步指挥全营继续冲锋,最终击退了清兵。宿州一役,由凌晨激战至午后,清军全线溃败,不得不退出宿州。粤军乘胜追击,攻下徐州,又向北迫近了30余里,张勋率军败走济南。在李济深的带领下,粤军彰显了革命军蓬勃的朝气及强劲的战斗力,也给了全体北伐军以极大的鼓舞。在安徽、河南、湖北等战场上,各路北伐军一鼓作气、捷报频传,迫使清宣统皇帝宣布退位,袁世凯实行南北议和。孙中山知晓粤军功劳殊胜,特意致电姚雨平表示“深堪嘉许”。李济深因为在作战中有勇有谋,战功卓著,被破格提拔为第22师参谋长。

1912年3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袁世凯窃据民国总统,副总统黎元洪倡议裁军。由于孙中山和多数革命党人都认为,革命已经成功,天下从此太平,加上军费支出困难等原因,下令解甲销兵,李济深也辞去了军职。彼时任广东都督的胡汉民爱惜李济深的才能,推荐他任广东革命军某部旅长。但李济深觉得自己应该汲取更多的知识,便婉言谢绝了胡汉民的好意,重返保定军校(1913年更名为陆军大学)继续深造,并于1914年正式毕业。由于广东一带为袁世凯党羽龙济光所控制,李济深恶其暴力统治,不愿回粤供职。适逢陆军大学内部进行改革,甄选本校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以取代日本教官,李济深因成绩卓异、品行优秀、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而入选,留校任卫生教官,并兼陆军部军事编辑局编修。

在五年的教官生涯中,李济深恪尽职守,诲人不倦,为我国培养了众多高级军事人才,徐永昌、黄旭初等人都曾是他的学生。因此,李济深在军政界声望极高,有“全国陆军皆后学,两粤名将尽门生”的声誉。

然而当时的中国,政坛风云变幻:袁世凯昙花一现的“皇帝梦”、张勋的复辟丑剧、段祺瑞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废弃等,刚刚从封建专制的黑暗中走出的中国又陷入了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孙中山先后发起的护国战争和第一次护法运动,都以失败告终。此情此景,令李济深感到十分压抑,郁郁难欢。他只能在教书之余博览群书,并通过参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讲学会、钻研宋明理学等探求诚意正心的真理,且时刻不忘追求民主进步思想,期待时机成熟后投奔革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夙愿。

粤军第一师的优秀整训军官

1917年,为维护辛亥革命成果,维护《临时约法》、争取恢复国会,孙中山成立了护法军政府,发动护法战争,由邓铿担任军政府粤军参谋长兼第一师师长。1921年春,李济深回府探亲,路过广州,与邓铿重逢。与邓铿的一席长谈使李济深对孙中山及其领导的革命有了深刻的认识。他感到,只有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才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振兴之策,只有跟随孙中山进行革命,中国才有希望。他决定应邓之邀请留在第一师,并加入中国国民党。

李济深赴粤军第一师任职后,殚精竭虑、勤勉治军,协助各部制定了针对官兵的教育计划并付诸施行,后又接替陈可钰担任第一师参谋长之职,受邓铿全权委托整训部队。李济深以其优异的军事才能、宽广无私的胸怀和以身作则的作风得到了上下官兵的尊重和认可,第一师在他的带领下,一改原来遗留的清廷绿营、巡防营落后的恶习和风气,形成了一支政治觉悟高、作战能力强的模范新军。李济深又知人善用,罗致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军官,包括此后名达天下的将领邓演达、叶挺、陈铭枢、张发奎、陈济棠、蔡廷锴、蒋光鼐、黄振球、叶剑英等人。经过半年的整顿和训练,第一师不但成为全军中战斗力最强、素质最高的部队,而且带动整个粤军掀起了整训的热潮。

1921年4月,非常国会在广州召开,通过了《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正式建立了革命政权。不甘利益受损的桂系军阀陆荣廷与北洋军阀相勾结,于当年6月派遣军队分三路进犯广东,意图消灭革命政权。孙中山下令粤军第一师出征御敌,李济深随同邓铿出战,在连城星子一带重创沈鸿英部,歼敌一万余人,军威大振。随后粤军乘胜出击,彻底击败了陆荣廷的桂系军队。此次战役也显示了整顿后的第一师的新精神、新面貌和新的战斗力,声威随之大振。

孙中山审时度势,决定再接再厉,全面进行北伐,实现统一全中国的革命理想。1922年2月,孙中山发布北伐总动员令,正式下令北伐。邓铿留守广东,负责筹集北伐军的军需物资。然而,时任粤军总司令的陈炯明反对北伐,对北伐军的出征十分怀恨,诸多掣肘,与全力支持孙中山的邓铿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终于在1922年3月21日派人刺杀了邓铿。

得知挚友邓铿遇害后,李济深悲愤莫名,向廖仲恺揭露了陈炯明的野心,并促其将内幕秉知孙中山。孙中山迅速调集各部回粤,免去了陈炯明省长兼粤军总司令的职务。5月8日,孙中山发布北伐总攻令,北伐军三路向江西进军。由师长梁鸿楷和参谋长李济深率领的粤军第一师为右路军,自韶关过梅岭、一路连下信丰、王母渡等地,向赣州一路挺进。在赣州以南的王坝岭一带,第一师与敌军方本仁部遭遇,双方激战18天,第一师大获全胜,并于6月13日攻克赣州。在这一系列战斗中,李济深运筹帷幄、指挥得当,立下了汗马功劳。

讨伐陈炯明 为统一两广尽职尽力

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事件发生后,胡汉民亲自来到赣州镇守使署,向梁鸿楷、李济深等人讲明情况,要求第一师回粤靖难。李济深当即意识到陈炯明的叛逆将给民主革命带来严重打击,力主率军回广州讨贼,并拟就一份声讨陈炯明罪状的电报,意欲诱陈炯明兵发惠州。然而粤军第一师的众多中上级军官原为陈炯明麾下,在邓铿去世后又多受陈炯明收买,反陈态度比较消极。第一师行进到信丰时,梁鸿楷忽然改辙,命部队开到龙川驻扎,作壁上观。李济深找梁鸿楷恳谈,希望他能坚定立场讨陈拥孙,梁鸿楷却顾虑重重不肯表态。原来,第一师内部的一团团长谢毅、三团团长陈修爵本是陈炯明死党,已公开表示拥陈反孙,二团团长徐汉臣曾为陈炯明旧部,态度暧昧不清,只有工兵营营长邓演达、独立营营长郭学云等人是明确支持和拥护孙中山的。在这种情况下,梁鸿楷决定按兵不动。李济深无奈,只得设法劝说徐汉臣、四团团长陈铭枢等人支持民主革命、支持孙中山,计划率第一师辗转东江,策应许崇智部对陈炯明的后方惠州进行合围。但是陈修爵率三团兵变回粤投陈,谢毅率一团投奔惠州,接着徐汉臣也被收买,只剩下陈铭枢、邓演达部在第一师效力。至此,败局已定,李济深感到自己难以再发挥作用,遂辞去了第一师参谋长之职,返回广州另寻出路。

返程途中,李济深只身到惠州见陈炯明,直面斥责其叛变行径,陈炯明无言以对,只能嗫嚅支吾,将责任推在下属身上。李济深回广州后不久,陈炯明终于窃取了粤军总司令的职务,重新将粤军掌控在自己手中。正直的李济深不愿与其为伍,打算彻底离开粤军。孙中山认为第一师在将来的革命战争中还会发挥极大的作用,特地派人转告李济深,劝他不要消极,暂时先回第一师,等待时机,将来里应外合,打败陈炯明。李济深遵从孙中山嘱托,回第一师继续担任参谋长之职,等待时机。

根据孙中山的指示,李济深在第一师多方联络,秘密建立了反陈核心势力,准备夺回广东革命根据地。1922年12月,孙中山通电讨伐陈炯明,李济深率领第一师的两个团及邓演达的工兵营在封开举行阵前起义,会同“西路讨贼军”滇桂军,攻肇庆、克三水,收复广州。陈炯明率部逃往惠州,孙中山重新回到广州。由于功绩显赫,李济深被提升为第一师师长。

为了统一广西,巩固广东革命政权,最终实现两广的统一,在1923年李济深率第一师平定了整个西江地区后,孙中山特意在西江地区建立了西江善后督办公署,破格委任李济深兼任西江善后督办。在此任上,李济深尽心尽力,恪尽职守。为培养军事人才,他征得孙中山的同意,以西江督办公署的名义在肇庆创办了“西江陆海军讲武堂”。他不仅教授军事知识,还教育学生无论何时何地必须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该校不仅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军事人才,而且还为黄埔军校的顺利开办提供了雄厚的师资力量。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黄埔军校隆重的开学典礼后,百感交集地对李济深说:“任潮,军校能够开学与第一师的大力支持分不开,你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都做了支持,谢谢你!”

除此之外,李济深还力排众议,培植广西新兴力量,并强调说:“黄绍竑、李宗仁拥护革命政府、是难以找到的武装同志,应该团结他们,支持他们,以加速两广的统一,早日出师北伐,平定中原,以完成总理多年来的愿望。”在李济深的帮助下,新桂系迅速强大起来。1925年1月,新桂系与沈鸿英部进行决战,李济深派粤军第一师主力陈济棠旅、黄镇球团和蔡廷锴营开赴前线,支援新桂系将沈军全部消灭。随后,李济深又派范石生部协同新桂系打垮了进犯广西的滇军唐继尧部。

广西的统一,结束了桂省十余年来军阀混战的动乱局面,使广西的政治逐步走上正轨。李济深所扶植的新桂系所领导的3万多武装力量全部加入了国民革命军,成为北伐战争中重要的作战力量。广西、广东在政治、经济上的统一,为孙中山的革命政权提供了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根据地。这是李济深在大革命时期对民主革命作出的重要贡献。

孙中山逝世后,李济深始终高举孙中山旗帜。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他迅速认清时局,认清蒋介石的真实面目,逐步成为反蒋抗日的民主派领袖,并最终领导国民党民主派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创建了民革,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上一篇

古代日本最厉害的天皇,灭了幕府将军,还开创盛世,不是明治天皇

下一篇

杜甫的儿子 唐代诗人杜甫的儿子为何会被饿死?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