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一场决定明朝生死存亡的战争,此战之后,大明王朝再无翻身之力了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一场决定明朝生死存亡的战争,此战之后,大明王朝再无翻身之力了
收藏 0 0

在中国的历史上,曾有两个由少数名族建立起来的政权:一个是元朝,另一个便是清朝。

一场决定明朝生死存亡的战争,此战之后,大明王朝再无翻身之力了

元朝亡于明朝,而明朝亡于清朝。然而,对于清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却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明朝内政腐败;也有人认为:是农民起义过于频繁;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也是一种说法。但是,不管答案如何,谁也无法否定萨尔浒战役对于明亡清始的重大意义。

1618年正月,后金努尔哈赤趁明朝朝廷党争激烈、防务松弛的时机,决意对明用兵。农历二月,努尔哈赤召集诸臣讨论用兵方略,决定先打辽东明军,后并叶赫部,最后,再夺取辽东。在经过认真准备和精心筹划之后,努尔哈赤在农历四月十三日以“七大恨”誓师反明。

一场决定明朝生死存亡的战争,此战之后,大明王朝再无翻身之力了

萨尔浒战役发生于1619年,当时的明朝虽然已经在走下坡路了,但是,对于后金(清朝前身)来说,仍然是一个大国,实力不可小觑。明朝在本次战争中不论是军备、士兵还是军资都投入了不小,但是,结果却落了个惨败的结局。对于这场战争的失利,史学界也存在着许多说法,但是,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这里且随笔者往下看。

萨尔浒战役之前,明朝的实力早已大不如前,当时的明朝政局腐败,宦官弄政,整个朝廷一直笼罩在一股黑暗之中。再加上,当时农民起义频繁,战乱四起,明朝为了镇压他们,就已耗费了不少国力,无暇顾及辽东地区。这也导致驻守辽东守军荒废训练,军装武器陈旧,常常连着几月都发不出粮饷。辽东守军名义上有十余万,实际上却不过数万而已,大部分都只是虚额。

一场决定明朝生死存亡的战争,此战之后,大明王朝再无翻身之力了

杨镐作为这次战役的总指挥,计划以赫图阿拉城为目标,分兵四路,合而攻之。而后金军的计划则是集中兵力,逐个击破。很快,明军就节节败退,先是明军主力被歼灭,紧接着北路明军溃逃,之后,又传来了东路明军战败的消息。坐镇沈阳的杨镐,虽然掌握着一队机动兵,却没有对这三路的任何一路施以援手。

最终,只等到杜松和马林战败的消息传来之后,杨镐才慌忙命令带领着南路明军的李如柏赶紧撤退。然而,李如柏行动迟缓,在撤退的时候被后金的探子发现,后金探子在山上鸣锣击鼓,大造声势,让李如柏以为是后金主力发起总攻。于是,他惊恐不已,整个部队瞬间溃散,相互践踏,死伤者一千余人,这场战争,最后,以明朝大败告终。

一场决定明朝生死存亡的战争,此战之后,大明王朝再无翻身之力了

对于这场战争的失利,明朝各派相互推脱,早在杜松、马林战败,明军败局已定的时候,杨镐便在奏书中,将责任归咎于杜马两位主将的不听调度,书中大意如下:

“按照(杨镐)制定的计划,本来在二十一日便应该兵抵边关,二十五日先从宽甸一路出兵,初一日从沈阳、清河、开铁三路出兵,一起约定好在初二到达二道关,然后,集结军队,合力前进。然而,总兵杜松贪功冒进,不顾补给军,自己孤军深入,初一申时虽然活捉了贼寇,放火烧掉对方营寨,没想到,却中了敌方埋伏。

敌人将所有军队集结到一起,而杜松只是明军中的一支,加上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很快便兵败军倒,杜松自己也死在军中。杨镐作为本次战役的重要指挥,在得知杜松兵败之后,便认定自己的分兵合攻计划破灭,他埋怨天意阴差阳错,又责怪主将不听命令,各自为战,实际上,就是为了推卸责任而已,至于自己作为指挥的问题,却是只字不提。”

由此可见,当时的明军内部已有许多矛盾,这也为后面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一场决定明朝生死存亡的战争,此战之后,大明王朝再无翻身之力了

在此同时,巡按监察史陈王庭也认为杜松、马林是本次战败的罪魁祸首,他甚至还将两人的过失一一罗列出来,直言二人刚愎自用疏忽军务,行军时队伍错乱,被敌人偷袭时自己先乱了阵脚;擒贼烧寨之后却不放哨兵,以致被敌人埋伏;为将却不通兵法,临敌时背水而战;轻骑深入,不顾火器车兵。直斥二人智慧不足以御敌,其谋略又不足以统御三军。

陈王庭对二人的指责相比杨镐更尤甚之,其中原因,或许与他作战方案制定者的身份有关,其言论基调与杨镐大致相同。当然了,一个朝廷里面也不可能只有一个声音,很快,就有人站出来对杨镐表示质疑,试图在其指挥调度上寻找原因。

御史杨鹤就指出:对于这场战争的结果,从一开始就有了定局,杨镐作为作战指挥却不去了解对方地形;见到军队失利,却不立刻下令撤军;空有一支机动军队却不参与支援,这些都是本这次战争失利的重要原因。

一场决定明朝生死存亡的战争,此战之后,大明王朝再无翻身之力了

不仅如此,杨鹤还揭露了李如柏与努尔哈赤的香火关系,以此作为李如柏出兵缓慢,作战懈怠的原因。他甚至当面质问杨镐,为什么唯独限制李如柏的行进,却对杜松和刘綎不加管制。他认为:李如柏若能对刘綎进行支援,杀入重围与对方合兵,必定能够挽救败势,反败为胜。

著名的辽东经略熊廷弼对于此次战争表现得极为愤慨,甚至,直接斥责朝廷,将战争失利归功于朝廷的用人失误,将明军三路兵败当作是最大的教训。当时的户科给事中李奇珍则认为,这次的失败不止是李如柏个人的过错。

并且,还说道若追溯其原因,应该先问责于李如柏之父李成梁,再问责李如柏和杨镐。因为,当时李成梁爆发了蒙草堂等一系列丑闻,又在辽东地区大肆收刮,造成了辽东地区军备落后的局面,使得辽东防守渐渐荒废,这也是后来努尔哈赤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场决定明朝生死存亡的战争,此战之后,大明王朝再无翻身之力了

主帅杨镐兵败之后虽立即引咎辞职,但还是被拘押了,崇祯二年处决。杜松与刘綎已死于战场,马林也于3个月后在开原战死,明军四路主将四人已失其三,仅有李如柏始终未遇敌,但在战役之后数日即为言官弹劾。一年半后辽事更坏,此事再被提及,李如柏自杀以明志。

参考资料:

【《明史·卷二十一本纪第二十一》、《清史稿》】

上一篇

三国中的蔡阳武功到底有多厉害,为何追杀巅峰时期的关羽?

下一篇

左宗棠8万将士浴血奋斗,收复新疆后,被裁汰老兵为什么不回家?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