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原先在黑龙江的一个古国,被契丹人灭了,国民被迁到辽宁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原先在黑龙江的一个古国,被契丹人灭了,国民被迁到辽宁
收藏 0 0

原先在黑龙江的一个古国,被契丹人灭了,国民被迁到辽宁

渤海国

契丹皇位已经确定由耶律德光继承了,而耶律倍只能继续做他的东丹王。史书中记载的耶律倍是一个“性好读书,不喜射猎”的儒化契丹王子,这一点并不太符合契丹帝国初建时期的发展需要,大辽需要的是耶律德光那种进取型的君主。

当初阿保机选择耶律倍为东丹国王,或许就是废黜其储君地位的一个前奏,不过因为自己病逝于扶余城而未及实施。述律后对于契丹皇位继承的干预,或许正是符合了阿保机生前的愿望。儒化和汉化的耶律倍非常适合去统治原本就已经高度汉化的渤海国遗民,所以阿保机说“得汝治东土,吾复何忧。”

原先在黑龙江的一个古国,被契丹人灭了,国民被迁到辽宁

耶律倍

按照阿保机生前的规划,东丹国作为契丹的附属国,仅在外交上有一定的独立权。如遇战争,则要出兵协助契丹作战,“助军众寡,各从其便,无常额”,每年向辽供奉“布十五万端,马千匹”。在治理体制上,耶律倍比较尊重渤海旧传统,“因俗而治”且“一用汉法”。所以,金毓黼在其《渤海国志长编》中说东丹建国初期“仍用渤海之制,以治其土,臣其臣,子其民。是渤海虽灭,犹未灭也”。

随着耶律德光皇位的稳定,以及契丹南进国策的进一步实施,东丹国的命运也随之发生变化。辽天显三年(928年)十二月,东丹国的左大相耶律羽之上表太宗耶律德光:

渤海昔畏南朝,阻险自卫,居忽汗城。今去上京辽邈,既不为用,又不罢戍,果何为哉?先帝因彼离心,乘衅而动,故不战而克。天授人与,彼一时也。遗种浸以蕃息,今居远境,恐为后患。

原先在黑龙江的一个古国,被契丹人灭了,国民被迁到辽宁

阿保机

契丹与渤海,可谓世仇。当初阿保机能够一举灭掉渤海国,其实有很多偶然因素。拿下渤海上京龙泉府之后,为了在心理上彻底摧毁渤海人的反抗,耶律阿保机下令将渤海上京城焚毁。但事实证明,渤海国虽然被辽所灭,但是渤海遗民的反抗却始终没有停止。

面对渤海遗民的反抗活动,其实从阿保机结束渤海战事之后,契丹就已经开始将渤海人迁移到契丹统治区域,以削弱其反抗实力。耶律羽之作为契丹皇室在东丹国的代表,他对渤海旧人依然不放心,这孤悬于外的国中之国始终是大辽的隐忧。

耶律羽之的建议就是将东丹国整体迁移,以图彻底解决渤海遗民的隐患。耶律德光对这个意见非常赞同,除了防范渤海人反抗之外,还有一个深层次原因就是对于皇兄耶律倍的防范。耶律倍身为辽太祖的长子,虽然未能继承皇位,但其在辽内部和东丹国的影响力依旧很大。渤海国相对契丹有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领先优势。

原先在黑龙江的一个古国,被契丹人灭了,国民被迁到辽宁

耶律德光

东丹国建立于渤海故地,对渤海国的优势几乎全盘继承,耶律倍身为皇长子,本应继承大统,最终却仅为东丹国国王。而东丹国自身的势力不仅得以保存,而且相对契丹自身又有着明显的优势,这是耶律德光不得不忌惮的。

为了巩固自身皇权,耶律德光采取了将耶律倍和东丹国“分而治之”的办法,一方面着手将东丹国整体南迁至辽东,另一方面将耶律倍留在上京临潢府加以监视,直至东丹国迁徙彻底完成。

根据《渤海国志长编》中记载,“甘露二年(927年),王留契丹上京,太宗德光即位,右次相耶律羽之表请迁渤海民于辽阳。甘露三年(928年)十二月,耶律羽之迁东丹国于辽阳,并徙其民,王寻归国。”“甘露”是东丹的纪年,东丹国有独立纪年的权力,这也是当初阿保机的定制。

原先在黑龙江的一个古国,被契丹人灭了,国民被迁到辽宁

《渤海国志长编》

结合《辽史·地理志·东京道辽阳府》记载,“天显三年(928年),迁东丹国民居之,升为南京”,可知东丹国的迁徙从辽天显三年(928年)十二月开始。契丹在这一年将其控制下的东平郡(今辽宁辽阳白塔区一带)升为南京,迁徙渤海移民充实东平郡并兴建都城。次年,东丹国的全体州县开始南迁,天显五年(930年)四月,迁徙完成,整个东丹南迁共进展一年零五个月。

东丹迁国完成之后,“人皇王归国”,耶律倍才从上京返回东丹国,当然已经不是当年的东丹国了,而是大辽南京东平府。东丹国迁徙辽东之后,形成一个以辽阳为中心,东北至黄龙府、东南至鸭绿江上游、南至辽东半岛北部的新统治区域。有辽一代共向契丹全境迁徙了原渤海国六府及其属州、县的渤海遗民,规模达几十万人。

原先那个半独立的东丹国消失了,新的东丹国被牢牢控制在契丹人手中,耶律倍名为国王,实际不过是困在辽阳城中的囚徒而已。会同元年(938年),辽朝又改南京为东京,置辽阳府。

上一篇

前朝大臣被判斩首,行刑后却还能行走,刽子手当场跪地求饶

下一篇

大清咸丰皇帝喝鹿血暴毙之谜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