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强国需有强兵,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大唐军制,盛唐之名他们维护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强国需有强兵,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大唐军制,盛唐之名他们维护
收藏 0 0

强国需有强兵,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大唐军制,盛唐之名他们维护

导语:

最近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受到网友追捧,在笔者的圈子里无论是历史爱好者还是军事爱好者看后都说这是一部良心剧。在剧中除了主人翁之外,各个人物都是个性鲜明、形象独特,绝对不会脸盲。作为太子和靖安司的护卫队旅贲军的灵魂人物——旅帅陇右崔器,终于热血燃烧了一把,在靖安司深陷险境的时候挺身而出,孤军杀敌,虽然最终热血领了盒饭,但却体现了一个军人的责任感!这让很多原本不喜欢他这个角色的朋友都路转粉。

强国需有强兵,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大唐军制,盛唐之名他们维护

按照道理说,狼卫是一直打野战的劲旅,而旅贲军则是长安城中的太平军,为什么狼卫打不过旅贲军呢?原因就在唐朝的军制上。

盛唐之所以强盛,与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分不开,连年对外战争的需要与沿袭了北朝游牧民族的传统,民间尚武,游侠成风不无干系,连士子都有要求通晓弓马骑射的基本功的传统。主要是为了守边防要的需要,因为五胡乱华给中原留下的教训实在是太惨了。

强国需有强兵,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大唐军制,盛唐之名他们维护

特别自从武则天开创武科举以来,国家号称天朝上国坐拥百万雄师不是夸口的,就算到了晚唐宪宗元和二年为例,光在籍军丁有八十三万,而且还不包括各地藩镇违制私募的兵员和地方豪强的家兵团练。

唐朝初期,沿用的是西魏宇文泰创立的府兵制。以班田制的农户为基础,于天下各道、州、县要冲设军府六百三十四所,总称折冲府。实行出为兵,入为民的耕战一体藏兵于民的制度,士兵是来自建立在班田制上自耕农、富裕农户,以定期的服役代替赋税,平时于家藏兵器铠甲,国家有需要则马上可以大量批挂上阵。

依编制规模大小分置上、中、下、三等,府长官为折冲都尉(正五品),副长官左、右果毅都尉,在府下设有团(又称营),官校尉,团下有队,设队正,队下为伙,设伙长。每营下辖五队,每队下领三伙,每伙领五位什长,各领十丁。以营为基本单位。

按军种的功能和配备还可分中垒、屯骑、射生、越骑、步伍、长水等。其部属官依次为:别驾、长史、六曹尉、参军。主管各地戊军及军户,军府依规模分上、中、下三等,兵役以一年五番轮流执役,约为800-1500人,最多时全国有六百多府,共计军卒七十余万。

常年保持三分之一在役。于中央设十六卫将军衙门专事天下军马,分别为: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金吾卫、左右领军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除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督京师兵马外其他各卫还兼领关中三百多府府兵。

最高上将军基本不设、以大将军总领诸卫、十六卫每卫长官为赐号将军、下设中郎、中郎将、左右郎将、以及录事参军、仓曹、兵曹、骑曹、胄曹参军等名目。

强国需有强兵,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大唐军制,盛唐之名他们维护

每卫维持卫军25000-40000人,所领为常备军。卫军基层营编制略高于府兵,习惯统称为鹰扬卫,营官上多一级旅帅,长官为鹰扬郎将,品级高于府兵果毅都尉。其中本部都驻于长安,约常备兵马二三十万左右。前身为长从宿卫又称纩骑。

长安内城皇城另有皇家禁卫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军为皇帝亲卫部队、合称北衙六军又称北军,最高长官统军、大将军、(后加殿中、前、后、左、右护军,左右中尉、同正、特进等职)各军领军将军及部属设置同卫军。在地方,中央下辖天下十六道(同最原始的省,规模要大的多,但没有常设官,以中央特派管理)及数个大都护府、十几个都督府。

在道一级设节度使. 都督、都护三种军区编制,以节度使权力最全面,同常设元帅,但辖地固定署理数州军政防务。于边境设大都督,都督,同样总领数州军政大权,管辖范围大小不固定。 藩部附国混杂的边庭地区都督上还设大都护府,都护府,除统辖边防外还兼处理边地各族事务,同卫军大将军皆为正三品。

当时作为主要兵源的府兵执役分征防两种,征即临时调派,防则固定上防,除亲身上番外,还可以输资代番(花钱请人),依军职大小和距离缴纳一定的绢或钱,执役的都是永业田的农户,一年五番,一般最长不得超过三年,否则容易造成士兵逃亡,军府按性质又有内府外府之分,内府就是京师地区戍军五府,同京师宿卫军三卫,以及太子三府三卫合称南军(也称南衙宿卫、纩骑),与之相应的就是天子亲检的北衙禁卫六军又称北军,前者多为宰相领下十六卫之金吾卫将官所辖,驻地太极宫前朱雀门内。

强国需有强兵,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大唐军制,盛唐之名他们维护

后者一般为亲王或内庭中官领,军衔属十六卫监门卫,居御苑中。而所谓五府即京畿五州所出的府兵,三卫即勋、翎、策等内城卫,分左右两部,多为大臣世官子弟出任,为一般士大夫世家子弟进身之阶,其中又属策卫是诸卫府中最为皇家亲信,可以宿卫内庭,列于内仗,凡朝会出行,还和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骁卫的署兵一起交错立仗,或在京城诸门,交错担任“助捕”“巡警”等任务。以上统称宿卫军,和北军交错共当京师防务,太子三府三卫即太子卫队仪仗,军职官衔同上但,规模要小的多,一般由八辅中太师,太保、太傅等三孤三少名义上挂领。

强国需有强兵,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大唐军制,盛唐之名是靠他们维护,才能在世界长存。

禁兵最初是羽林屯兵,又称北门屯军,屯所玄武门,可以远溯到唐高祖自太原起兵时追随后自愿留宿的亲军,每军编制约二万,年代久远,皆以其子承父职,又称世袭父子兵,龙武军起源于唐太宗贞观时,择善射精骑者设飞骑七营,经历代累计扩编至万骑,后为因助当今玄宗皇帝有功,增补扩编为左右龙武军,各15000人,为京师各军中唯一的骑兵部队,神武军系出自边军轮换时选拔的精锐,数量最少,(后经重置该为神策军兵势最重)皇帝用不同系统的兵源相互擎制,避免了将领同出一门下,防止个人专权,并借以此保持军队的战斗力。

强国需有强兵,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大唐军制,盛唐之名他们维护

当时南北衙轮流宿值,不但驻屯和值宿交错,连将领也相互渗透交错管辖,皇帝就是通过这种“相互检侍”的方法,以达到互相节制的避免某将领的权力过大的目的,由于驻地交错要想进入对方营防就必须执赦书,经引驾仗官和监门官奏复方可入。但后来的太监专政打破了这种制衡,总领禁卫大权,肆意废立更替甚至谋杀天子。领天下兵马主力的各卫大将军一职多为虚衔,由权臣或亲王充任,由将军主持实务,而大都督、大都护也是由外藩亲王或部族首领充任名义,平时各卫有兵却无权调动,兵部有权调兵却无兵可管,相互节制,只有皇帝诏旨才能令两者合一,大军出动。

而边军系统采取的是世袭军户制,有些是府兵演变而来,类似羽林军中的父子兵,即由最初由朝廷招募的义勇为边军基础,就地安置,建立军户,军户可以免除相当的税赋徭役,作为条件,每户必须世代出丁进补上代边军的缺额。

强国需有强兵,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大唐军制,盛唐之名他们维护

卫军是朝廷从府兵中选拔善战者组成的野战部队,边军则相当于现代的世袭边防军,府兵为各地守备部队和卫军的后备兵源,都属常备军。

在府兵制时代,兵是有两面性的,打仗的时候是兵,不打仗了就是民。为了保证兵民之间的有效转变,唐朝是允许民间持有兵器的,但是对于大威力的制式兵器却是不允许拥有的。

上一篇

战争中需要讲礼仪吗?高挂免战牌真的能免战吗?挂亲爹也不能免战

下一篇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古代建筑工艺,老祖宗的工程,处处是学问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