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高原芒康城,澜沧江畔制盐忙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高原芒康城,澜沧江畔制盐忙
收藏 0 0

高原芒康城,澜沧江畔制盐忙

高原芒康城,澜沧江畔制盐忙

位于西藏东南部,与滇北高原毗邻的昌都市芒康县盐井千年古盐田,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保持最原始的手工晒盐方式的盐田。古盐田历史悠久,早在唐朝,西藏吐蕃王朝时期,就有先民开发盐田,传说在藏东朵康六岗当中,芒康岗是产食盐的岗,所以很出名。

在人类早期历史中,谁控制了盐,谁就拥有了财富、拥有了权力,盐与人类的进化和文明的进步息息相关。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盐和水、火是生命最原始、最神圣的构成要素。在藏区,盐的利用和开发历史较早,从西藏吐蕃王朝后期直到现在,古老原始的制盐、流通方式一直在延续着,也因为盐的重要性和盐利的丰厚,西藏盐区自古也是各民族的必争之地。传说中的格萨尔王和纳西王姜巴之间就发生过争夺盐井的“姜岭之战”。

芒康古盐田的历史传统

据史料记载,早在唐朝时期,芒康盐井古盐田就开始手工制晒盐,至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目前是世界上唯一保持完整的最原始手工晒盐方式的制盐地。

“盐井”晒盐之法由来以久,《盐井县考》云:“此间既无煤矿,又乏柴薪,蛮民摊晒之法,构木为架,平面以柴花密铺如台,上涂以泥,中间微凹,注水寸许,全仗风日,山势甚峭,其宽窄长短,依山之高下为之,重叠而上,栉比鳞次,仿佛町畦,呼为盐厢,又名盐田。”

高原芒康城,澜沧江畔制盐忙

依着山势修建的盐田。

芒康盐井古盐田位于“三江并流”中的澜沧江两岸,是地质断裂带。地下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在流动过程中,受到断层阻挡,便在断层线附近出露地表,形成盐泉(井)。这里的盐泉(井)沿澜沧江河谷出露。附近的地面也出现有盐华,当地群众称之为盐霜。盐泉都有较高的温度,大多在40℃左右,为氯化钠水,钾离子含量也不少,学者推测这种浓度很高的盐泉是深部地下热水在上升途中,溶解部分盐层,盐水沿断裂带涌出地表形成的。

当地盐工介绍:“我们的祖辈就曾经在这里经营盐田,过去交通不方便,他们把盐收完后,运到云南、芒康、巴塘、林芝等藏区换粮食。后来交通方便了,当时的商人就直接过来收了。”

一千多年了,老百姓制盐的生产方式几乎没有变化。他们在险峻的羊肠小道上背着装满卤水的木桶,沿着祖先们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来回穿梭,背水、晒盐、打盐、扫盐、收盐,以这样一种原始方式,延续着技艺。

高原芒康城,澜沧江畔制盐忙

盐水渗出形成结晶。

古老的制盐方式

目前芒康盐井古盐田仍在采用古老、传统的晒盐方式制盐。

生活在芒康县澜沧江河谷两岸的盐田人家,在平均海拔2300米的炎热河谷地带,借势当地雨雪少、日照强、风力大的特点,将横卧在澜沧江两岸10万平方米的盐田管理得井然有序。盐田的构造及制盐的工序其实不复杂。

盐田的制盐设施根据功能包括盐井、公共卤水池及晒盐作业区。盐井位于江边,用不规则的石块垒砌而成;公共卤水池位于江岸近盐井处;在晒台上铺以木柴,并涂上泥巴,用工具夯实,再用泥土隔成一块块的方框,盐田根据地形的变化依山而建,晒盐作业区位于陡坡或陡崖上,依山势层层修建,最多达10层。一层接一层,绵延1.5千米,气势宏伟,非常壮观。

智慧的人们根据季节和天气的不同制盐。每年的春夏(4-6月)之交为产盐旺季,这时风大、日照好,因此成盐快、盐质好,在澜沧江江东岸一天就可收一次盐,而澜沧江西岸要花费两天;秋、冬季时,要3~5天才可成盐。

每年5月至9月,如果雨季持续,澜沧江波涛汹涌,江水会暴涨近十米,江两岸的盐井几乎全被洪水淹没,这时只能靠储卤池里的卤水维持生产。后来,盐民们在筑堤以外还采取了“就井围墙”之法,在一些高产井的周围用石块筑起数米高的碉楼状围堤,以备洪水期间取卤水,即围栏。

制盐的基本环节:从盐井中取出卤水—储卤池中浓卤—盐田中晒盐—刮盐—分装。盐工们用刀状的工具把盐田中发白的结晶盐粒刮出,倒入一个竹筐中,此时盐粒中仍有一定的水分,需要在竹筐中逐渐沥干水。这里由于是直接在红泥土铺成的盐田上晒制成盐,所以先刮的盐较洁白,质量好,供人食用;后刮的盐不免带入大量泥土,色红盐劣,一般用于喂牲口,所以又有白盐、红盐之分,芒康盐田的这种制盐方法和附近云南、四川等地的煎煮法制盐不同。

高原芒康城,澜沧江畔制盐忙

这里的晒盐作业几乎都由妇女完成。

这里的晒盐作业几乎由妇女完成。妇女们每天从盐井中背水到储卤池,再把储卤池中的盐水背到盐田里,每天要跑几百趟。澜沧江江东岸由于山势陡峭,盐民们只能采取用背桶背的方式,而江西岸由于地势稍缓,目前盐民们已改用铁皮桶挑运盐水了。

原始的制盐技艺被传承

芒康盐井古盐田出产的盐叫“藏巴盐”,用它打的酥油茶不仅色泽好,而且味道特别香;用“藏巴盐”洗浴、洁肤,还有杀菌、治疗一些皮肤疾患的功效。用“藏巴盐”喂食的牲畜,肉质特别细嫩清香,所以“藏巴盐”在当地有相当大的市场。过去,运盐靠马帮运输,沿滇藏和川藏“茶马古道”跋山涉水,“藏巴盐”不仅在藏区销售,还销往云南、四川、青海等地。如今,在盐井村的道路上,仍可见从外地来驮盐的马帮。

谈及“茶马古道”,在山高谷深的横断山区,路与桥是最让人期待的。当年的马锅头、马脚子、藏客,拉着骡马,载着茶叶、盐巴、药材、香料,踏出了“茶马古道”。今天在这条古道上穿行,依然能感受到“茶马古道”的雄悍、壮美、苍凉。

高原芒康城,澜沧江畔制盐忙

盐民向外背扛盐袋。

据统计,芒康县纳西乡现有98户盐业户。每户年产盐1万斤左右,收入5000余元,加上其他打工等收入,年均收入8000余元。古老的制盐方式已成为当地独特的人文风景,而沉淀千年的“盐”的价值,被旅游开发进一步挖掘。今年,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正在申报藏东第一个国家5A级景区,整个景区以芒康千年古盐田为核心。

但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愿从事古老的制盐业,制盐技术目前仅存于部分家庭,大有面临失传的危机。

芒康县为了挽救这一独有的制盐业,已于2003年成立了盐井古盐田芒康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对其进行保护。盐业加工户对立柱和晒盐场地进行了加固,并搬迁到了不易被洪水淹没的地方进行晒盐,由芒康县纳西乡乡政府成立了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盐业加工户自身也成立了相应的安全保卫组织。

高原芒康城,澜沧江畔制盐忙

芒康盐田产的盐分红白两色。

经过芒康县的努力,现在制盐成为当地居民生活的主要副业。盐井盐田是世界上少有的景观,独一无二的原始晒盐方式和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一处自然和人文融为一体的特色景致。

鸟瞰盐田,盐民在险峻的羊肠小道上背着木桶运着盐卤水而过,她们长年累月无数次在这条险峻的小道上背着木桶踏着澜沧江湍急的流水,沿着祖先的足迹,在狂风怒吼的恶劣环境中,勇敢地无畏地追求着生活,延续着生命。

她们生活朴素、勤劳、纯朴、善良,生产方式独特、原始,盐田所处的地形险峻,气象雄伟,是世界上独有的风景。进入盐田看到房顶的洁白盐晶,房内的钟乳晶盐,犹如水晶宫的世界,穿入于密密的立柱之间,又是一种扑朔迷离,给人以无法想象的惊奇感受。

芒康藏族、纳西族同胞,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当地的自然资源,创造了一整套独特的制盐工艺,使其成为井盐生产科技发展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中国盐业科技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芒康千年古盐田必将因其高超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高原芒康城,澜沧江畔制盐忙

高原芒康城,澜沧江畔制盐忙

文章选自《凤凰品城市》2019年7-8月刊

上一篇

历史故事:欧阳修脱鞋追苏轼

下一篇

《中国通史》 西周 12 国人暴动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