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司马昭灭蜀之后,为什么没有一鼓作气灭掉吴国?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司马昭灭蜀之后,为什么没有一鼓作气灭掉吴国?
收藏 0 0
司马昭灭蜀之后,为什么没有一鼓作气灭掉吴国?

公元263年,由司马昭实际掌握政权的魏国灭蜀,三国时代进入了尾声。这时,天下十二个州,魏国独占了十个,而吴国只占有两个,两国实力对比一目了然。魏军挟灭蜀之势,士气正旺。这时灭吴,必将成功。然而,直到蜀国灭亡十七年之后,早已代魏而立的晋朝,才悍然伐吴一统华夏。是什么原因让吴国得以苟延残喘十数年呢?

不是魏国实力不够,也不是司马昭不想灭吴。实际上,在伐蜀的规划之中,司马昭就已经做了灭吴的打算。他本想在蜀国灭亡之后,军队休整一段时间,便顺江而下,水陆并进消灭吴国。这和后来晋朝灭吴是一个套路,应该说胜算是很大的。可是伐蜀之战中发生了几件令司马昭没有想到的事情,打乱了他的既定部署。

首先令司马昭没有想到的事情是蜀国灭亡之快速。魏国军队三路大军,分别由钟会、邓艾、诸葛绪率领,其中钟会率领的军队是主力。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本来蜀军凭借地利,加上蜀军本身战斗力很强,要扛住魏军的进攻不是不可能的。如果进入相持战阶段,魏军的补给便成了问题,势必不得不退兵。实际上,战事的开始阶段,便是按照这个剧本进行的。

司马昭灭蜀之后,为什么没有一鼓作气灭掉吴国?

钟会率领的魏军与姜维率领的蜀军在剑阁相持。蜀国的大军基本完整;剑门关是西南雄关,一时半会也攻克不了;蜀道的艰难又给魏军的后勤补给带来了很大的麻烦。钟会召集将领们商量,大多数人觉得,蜀国看来一时灭不了,不如就此撤兵,从长计议吧。大伙儿都决定撤兵,在这关键时刻,老将邓艾站了出来。

邓艾提出:绕开剑阁,从阴平小路直赴蜀国后方。富贵险中求,这个冒险的建议得到采纳。邓艾帅军从阴平开到绵竹,在那里大败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之后,将大军开到了成都城下。龟缩在成都里的刘禅君臣,经过一番思量权衡,决定投降魏军。在前方的军士们听到了后主刘禅投降的消息,心中愤怒不已,纷纷拔出兵器在地上乱砍,以泄心中不平之气。但皇帝已降,这些心怀蜀国的忠贞将士也不得不降。蜀国正式灭亡。

后世史家评论说,“亡国之速未有如蜀国者。”投降的蜀国军队基本保持了完整的战斗力,而魏军也几乎没有什么损失。魏军几乎兵不血刃地拿下蜀国,这是司马昭没有想到的。这样迅速的和意想之外的成功,反而引发了乱子。

司马昭灭蜀之后,为什么没有一鼓作气灭掉吴国?

三军主帅钟会也没有想到战事如此顺利,但兵强马壮给了钟会无限的遐想。乱世的武人总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耳!”钟会炙热的眼神望着巍峨的蜀皇宫,心跳不觉得加速。

钟会很久没有这种心跳的感觉了。他不禁想起,小时候和哥哥钟毓一起觐见皇帝的往事。钟会还清晰地记得,哥哥紧张得汗水不停往外冒,而自己则镇定自若。皇帝看着他俩的模样,不觉逗弄着说:“你们兄弟怎么一个人出这么多汗,另一个一滴汗都没有呢?”好在这兄弟俩都有急智,钟毓说,“战战惶惶,汗出如浆。”钟会紧接着回答:“战战兢兢,汗不敢出。”这当然只是文字游戏,钟会当时只是充满了好奇,并没有“战战兢兢”的感觉。皇帝哈哈大笑,对两兄弟都大加赞赏。那是钟会第一次见到皇帝的宝座。

钟会抚摩着蜀汉皇帝宝座,似乎和好多年前看到的没什么两样。面对这个位子,钟会才清楚地明白自己心中的欲念。想到有机会身为九五之尊,想象着万人仰视的情景,钟会不由激动得全身打颤。他想起蜀国降将姜维的承诺:“如果大将军有意,蜀军必为大将军效死!”

蜀国怎么打下来的,钟会一清二楚。如果刘禅的才能比得上自己的一半,蜀国都不会亡。如此山河形胜,足以抵挡百万大军。钟会决意谋反,他对身边人说:“出奇兵袭击洛阳,天下就会落入我们的手中。再不济,守在益州当个蜀王也行!”

司马昭灭蜀之后,为什么没有一鼓作气灭掉吴国?

司马昭没料到钟会真会造反。身边很多人,包括司马昭的老婆王元姬都在事先警告:钟会见利忘义,靠不住!司马昭不以为意。司马昭想要灭蜀,满朝文武只有钟会与自己意见一致。就算钟会谋反,司马昭也预见到在蜀国灭亡之后,“蜀国上下惊惧,肯定不愿意随同谋反;而魏国的士兵在战后急切思归,也不肯盲从。”以钟会的聪明才智,是不会反的。这是司马昭的看法。可现实是,聪明人钟会真的就这样反了。好在司马昭处置得当,伐蜀的监军卫瓘又精明得力,叛乱才得以顺利平息。

经过钟会这样一叛乱,伐吴的事业便被耽搁了下来。又过了一年,司马昭病逝。统一中国的大任,交到了司马昭的儿子–西晋王朝的开创者司马炎手中。直到灭蜀的十七年之后,西晋大举伐吴。“王濬楼船下石头,金陵王气黯然收。”中国才再一次走向了一统。

下一篇

西晋历史上的一次“鸿门宴”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