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孙权真的没有防备周瑜嘛?来,看细节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孙权真的没有防备周瑜嘛?来,看细节
收藏 0 0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可是无论美人、名将都有老去的一天,同样的就算再贤明有为的君王也总有老病而死的时候。因此,如何保证权力的顺利交接尤为重要。

托孤,是门学问。说到托孤,不得不提我们最熟悉的刘备托孤诸葛亮,那真的是千古传颂的托孤典范,但其实孙吴也有那么一次完美的托孤,那就是赫赫有名的“孙策托孤”。

孙权真的没有防备周瑜嘛?来,看细节

请张昭等谓曰:”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

当时孙策遇刺重伤将死,于是托孤张昭、周瑜辅助孙权。孙权之母吴氏念及孙权年幼,怕他不能服众,便让孙权“兄事周瑜”。

权母曰:“公瑾与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视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

按理说母亲兄长所说的话,孙权一定会照做吧?

事实证明,年幼的孙权是遵照孙策遗嘱“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行事的。

可随着他的年龄渐长,根基渐稳,亲信日多,局势日定,他还会对张昭、周两位功勋老臣信任有加嘛?就没有一点防备之心嘛?

要知道张昭领衔文臣还好说,周瑜可是总摄军事啊,手下将领更是大多对他崇拜信服!周瑜威望甚高啊!孙权、周瑜二人真如史书上“兄友弟恭”,君臣相得嘛?

别急着断定,我们来翻翻史书,摆事实讲道理,通过一些细节自然能得出真相。

我们先来看看早期的孙、周二人关系。

孙权真的没有防备周瑜嘛?来,看细节

周瑜随孙策南征北战创下东吴基业,孙策英年早逝留下张周二人辅助幼弟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孙亲继位时只有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数郡,其偏远险要之处尚未全附。天下英雄豪杰散在各个州郡,并未和孙氏建立起君臣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所以此时周瑜是孙权的依靠,此时可谓君臣和谐,孙权更是言听计从。

但等到局势稳定之后,孙权也逐渐长大,面对手握重兵,朝野俱称的周瑜,孙权心底肯定是不舒服的,历来功高盖主为大忌,还好周瑜情商高,推荐鲁肃分军权,诸葛瑾分行政权并且始终以行臣礼,所以君臣相得,传为美谈。

这时候开始孙已不甘心做一位臣子的小弟了!

他坐稳东吴一把手宝座后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到赤壁之战前,鲁肃、吕蒙等人已逐渐各自掌权,周瑜的影响逐渐降低,加上周瑜长期镇边,两人关系早已不复当初。

孙权真的没有防备周瑜嘛?来,看细节

赤壁一战,周瑜名传天下,天下只知周瑜而不知孙权!此时孙权内心阴影面积恐怕不小,周瑜建议软禁刘备,一向言听计从的孙权拒绝了,而且刘备从东吴娶亲回去之时还有一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

刘备之自京还也,权乘飞云大船,与张昭、秦松、鲁肃等十馀人共追送之,大宴会叙别。昭、肃等先出,权独与备留语,因言次,叹瑜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瑜之破魏军也,曹公曰:”孤不羞走。”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瑜威声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之。

孙权为什么向刘备询问如何评价周瑜?不知道两者敌对嘛?“久必不为人臣”何等诛心!

孙权信没信?无法深究,但请注意,从此刻开始,周瑜一直领兵在外,不在中枢,孙权开始加快培植自己的亲信,并将周瑜攻打益州的提议否决。

史书上多次记载孙权支持鲁肃借荆州给刘备而极力否定周瑜的伐刘、伐蜀之计,可孙权真的认同借荆州嘛?

孙权真的没有防备周瑜嘛?来,看细节

我们来看看孙权对鲁肃的评价,从中可以评价孙权的真正态度。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子敬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周公不求备於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

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那为什么反对周瑜而从周瑜死后孙权极力催促鲁肃讨要荆州到鲁肃死后与吕蒙秘密夺取荆州呢?

小编认为,慈禧有句话能很好的诠释孙权的态度那便是“令予友邦,不予家奴”!

为什么这么说?我认为孙权一直对周瑜又爱又恨所以一直用之防之,所以无形中周瑜支持的孙权要么坚决反对,要么就是与心腹等人达成一致再实行比如赤壁之战根本就是鲁肃先提出“联刘抗曹”然后孙权才同意的。注意了,孙权没有第一时间问周瑜的意见!说好的“外事不决问周瑜”呢?为什么到最后只问周瑜有没有打赢的胜算?意味深长啊。

至于伐蜀,孙权则是采取了“拖”字诀,一直不赞同,也不明确反对,直到210年,刘备站稳脚跟,孙权才批准!

此时,补给线拉长又有刘备虎视眈眈,周瑜最终病死巴丘!

孙权真的没有防备周瑜嘛?来,看细节

那么,周瑜有啥遗言呢?

江表传载:初瑜疾困,与权笺曰:”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傥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周瑜的遗言满是乞求啊!“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多么心酸!

终于拖死了周瑜!孙权此刻内心心情想必是又惋惜又庆幸吧。

再来看看周瑜二子一女结局,这更能说明态度。按理说周瑜有大功于孙吴,孙权应该善待周瑜子孙吧,可惜,并没有!

周瑜长子周循高攀娶了公主之后,颇得孙权赏识,年纪轻轻就当上大官。周循颇有周瑜风范,帅气而且精通音律,儒雅又颇有勇略。周循什么都像他的父亲周瑜,连短命也是一样一样的。

孙权真的没有防备周瑜嘛?来,看细节

周循本来有大好前程,只可惜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女儿也是早早离世。

周循去世之后,孙权又对周瑜的次子周胤关怀备至。孙权先是从孙氏皇族中挑选了一个女人嫁给周胤,然后又封了周胤一个官职,让他带兵镇守公安。周胤这个人,跟他的大哥不同,这家伙完全没有继承周瑜的才干,是个东吴版扶不起的阿斗。最后更是被削为平民忧惧而死。

可是,周胤为何会忧惧而死?周瑜的袍泽好友不帮忙说话?孙权不该“爱屋及乌”嘛?

看史书记载吧。

诸葛瑾、步骘等人曾替他求情,那么孙权怎么回答的?

“腹心旧勋,与孤协事,公瑾有之,诚所不忘。昔胤年少,初无功劳,横受精兵,爵以侯将,盖念公瑾以及於胤也。而胤恃此,酗淫自恣,前后告喻,曾无悛改。孤於公瑾,义犹二君,乐胤成就,岂有已哉?迫胤罪恶,未宜便还,且欲苦之,使自知耳。今二君勤勤援引汉高河山之誓,孤用恧然。虽德非其畴,犹欲庶几,事亦如尔,故未顺旨。以公瑾之子,而二君在中间,苟使能改,亦何患乎!”瑾、骘表比上,朱然及全琮亦俱陈乞,权乃许之。会胤病死。

孙权真的没有防备周瑜嘛?来,看细节

孙权说得倒是大义凛然,一副大公无私的样子,但对比对吕蒙后人的态度,就可以看出差距多大。

蒙子霸袭爵,与守冢三百家,复田五十抨。霸卒,兄琮袭侯。琮卒,弟睦嗣。

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吕蒙爵位一直未断是事实,反观周瑜后代,厚此薄彼啊!如果抛除周家家族遗传的影响,周家命运值得深思。

看完这些细节你还认为孙权真的对周瑜没有防备嘛?

历来帝王心思最难猜,狡兔死,走狗烹,共患难不能共富贵者,帝王也。上位者,谁也不能免俗。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还算和平,更多的是挥起屠刀吧,周瑜才智颇高,政治才能也很强,但终究位高权重难以扼制孙权的猜忌之心,但孙权还算克制,因此孙周二人还是如同刘备、诸葛亮一般留下“君臣相得”的佳话。

可怜才华如周瑜者都不能尽展报复!

孙权真的没有防备周瑜嘛?来,看细节

一家之言,不喜勿喷。

作者声明:本文为君主日记原创首发,禁止抄袭搬运。

上一篇

他是发丘中郎将,曾借阴兵,后不得善终

下一篇

读了史才明白,给杨广谥号定“炀”并不公正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