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北洋水师经远舰的前世今生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北洋水师经远舰的前世今生
收藏 0 0

清朝北洋海军经远舰,长82米左右,宽约12米, 于1887年在德国伏尔铿造船厂下水时,被归类为装甲巡洋舰,清朝政府则译称为“穹甲快船”,其装甲比铁甲舰薄弱,但航速十分轻盈,造价又比铁甲舰节省,故被清朝认为兼有防护和速度两样长处,是能倚重的海上干城。然而最初经远舰的购买和成军,却在清朝内部、和英国与德国之间经历了一番角力,凸显洋务运动的局限和清朝体制的腐朽。

北洋水师经远舰的前世今生

原本早在牡丹社事件(1874年)结束后不久,清朝便有感于海军的薄弱,特意于翌年下令沈葆桢和李鸿章分别办理南洋、北洋海防,向外国购买铁甲舰。但李鸿章为巩固自身派系力量,加诸缺乏专业海军知识,竟竭力阻止南洋水师添购铁甲舰,声称“南北洋面万余里,一旦有警,仅得一二艘,恐不足以往来扼剿,或有失利,该船不能进口,必先为敌人所攫,转贻笑于天下”,不愿当时舰只较多的南洋水师更壮大。反而听信同样不懂海军却自居军事专家、甚至妄图垄断中国海军的英籍海关总税务司赫德,鼓吹各省买进多艘当时尚未验证实战效果的“蚊子船”,以壮自己声威。

沈葆桢对李鸿章的举动非常失望,但又无力抗争,直至1879年临死前还不忘叮嘱“臣所每饭不忘者,在购买铁甲舰一事,至今无及矣。而恳恳之愚,总以为铁甲舰不可不办,倭人万不可轻视”。而李鸿章随着自身权位的牢固,以及俄国和日本的步步进逼,加上发现“蚊子船”炮大船小不易稳定的缺陷后,才决心赶紧外购两艘铁甲舰和一艘穹甲快船。在预算不足的窘境下,李鸿章和李凤苞等人选定造价较便宜、但在海军领域初出茅庐的德国伏尔铿造船厂下单,而非技术较先进但索价高昂的英国。而这两艘铁甲舰也就是日后鼎鼎大名、并令日本忌惮不已的镇远舰和定远舰,穹甲快船则是济远舰。

北洋水师经远舰的前世今生

当1884年接舰回国时,验收的清朝使臣许景澄发现济远舰有装甲过低的缺陷,没得到清朝订单的英国人也心有不甘,刻意诋毁德造战舰,指称没敷设装甲的水线以下船身若遭击中,即使装甲未损坏也会导致沉没。因此清朝命许景澄要求伏尔铿造船厂再修改济远舰,接着再命李鸿章按照济远舰式样再购买四舰,企图在有限的财力下尽速成立新式海军。为了摆平互相抢单的英国与德国,李鸿章干脆下令正在德国的许景澄和驻英公使曾纪泽,分别向英德各买两艘,并表示“海军甫设,不妨并存其式,他日驶行日久,利病自见,再专责其一推广仿造”。而经远舰便是这四舰之一,其与来远舰俱属德造,英造战舰则分别是致远和靖远,最后于1887年一道启航归国。

北洋水师经远舰的前世今生

尽管英国与德国攻讦彼此设计的问题,并尽力投入当时的军事理念和最新技术,想以最好的质量独占往后中国的订单,时任德国首相俾斯麦甚至亲自过问伏尔铿造船厂相关事宜。英德之间的争辩有助于提升军舰的质量。但这仍无法掩盖清朝主事者完全不懂新式军事知识、徒以弭平派系争端为优先的心理,根本没顾虑不同国家所造武器的后勤与风险问题。而李鸿章日后举荐不懂海军的丁汝昌担任北洋海军提督,更凸显其挟北洋海军自重的私心,忽视军事专业的重要性,也种下甲午战争惨败的恶果。

上一篇

中国第一支现代化陆军,不听清政府只听他

下一篇

那个曾经两次将中国熊猫盗回美国的女人,最终结局如何?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