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王佐之才”荀彧,精准预判袁绍官渡之败,到底是巧合还是阴谋?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王佐之才”荀彧,精准预判袁绍官渡之败,到底是巧合还是阴谋?
收藏 0 0

直接切入正题,众所周知,官渡之战发生在公元200年,曹操两战把袁绍仰仗的两员战将颜良、文丑送上西天,接着是谋士许攸因家人贪污受贿触犯国法,被谋士审配告发,许攸一气之下,叛变归顺曹操,献上奇袭乌巢之计,而后曹操一战将袁军气势打掉,官渡之战成为了一边倒的形势,曹操顺利战胜袁绍!

“王佐之才”荀彧,精准预判袁绍官渡之败,到底是巧合还是阴谋?

官渡之战局势图

官渡之战前,公元198年,荀彧和北海相孔融抬杠的时候,谈到袁绍的问题,荀彧精准预测了这个结局,三国志记载原文如下:

孔融谓彧曰(说):”绍(袁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高参)也,为之谋(作战筹划);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大忠臣),任其事(都是实干家);颜良、文丑,勇冠三军(勇武第一),统其兵:殆难克乎(很难被打败啊)!”彧(荀彧)曰:”绍兵虽多而法不整(兵多,但是不听号令)。田丰刚而犯上(性格刚直,容易冒犯领导),许攸贪而不治(喜欢贪图小便宜,也不知道约束家人)。审配专而无谋(认真但没脑子),逢纪果而自用(果敢但是不听劝),此二人留知后事(这两个人就不收拾他们了),若(如果)攸(许攸)家(家人)犯其法(触犯国法),(审配)必不能纵也,不纵(不放纵),攸(许攸)必为变(肯定会叛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仅仅是两个莽夫),可一战而禽也(略施小计就可把他们抓获!)。

“王佐之才”荀彧,精准预判袁绍官渡之败,到底是巧合还是阴谋?

荀彧剧照

荀彧有什么才能?能够把2年后的事情,预测的如此清楚呢?不仅把事情交代的很清楚,人物是谁、可能发生的事件是什么,都安排得很妥当,而且已经把袁绍谋士集团、武将集团都设计好了,此时,袁绍正忙着跟公孙瓒战斗呢,正打的不亦乐乎,兴高采烈的时候!

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早有预谋的计划,曹操是在打一场有准备的大战,筹备时间提前了2年,不得不叹服曹操的成功,不是逞一时之勇,而是艰苦细致的工作!

谁策划了这个计划?

曹操的谋士中,有多人是从袁绍哪里跑到曹操手下的,第一个是荀彧,和袁绍有短暂的交集,据后汉书记载:

彧(荀彧)比至冀州,而袁绍已夺馥(韩馥)位,绍(袁绍)待彧(荀彧)以上宾之礼。……时曹操在东郡,彧(荀彧)闻操(曹操)有雄略(大才),而度(衡量)绍(袁绍)终不能定大业。初平二年,乃去(放弃)绍(袁绍)从操(跟从曹操)。

第二个是郭嘉,也是先侍奉袁绍,后经荀彧介绍来投靠曹操!后面还有荀攸,那么可以推测这个计划应该是诞生于荀彧、荀攸、郭嘉三人的谋划!天然条件具备,基本上做到了知己知彼,他们了解袁绍的谋士、武将状况,性格特点、以及为人处事方式,在计算袁绍谋士里,没有沮授、郭图两人,也证明了这个谋划是他们三人所为,原因是沮授、郭图他们二人投靠袁绍较晚,所以这个秘密筹划中不涉及他们!

“王佐之才”荀彧,精准预判袁绍官渡之败,到底是巧合还是阴谋?

郭嘉剧照

荀彧、郭嘉、荀攸三人都是颍川人士,在东汉末年颍川这个地方出“奇士”,并形成了风气!颍川谋士最大的特点是:知人、善于谋划,同时有严格的保密制度!这些佐证材料在三国志中多处可见。一群谋略高手,汇聚一堂,而且是以颍川为主,谋划一个针对袁绍的计划,那不是分分钟的事情吗?

计划的内容是什么?

具体计划是:瓦解袁绍集团,首先打掉他的谋士集团,其次是打掉他的两个大将颜良和文丑!这是总体步骤。

分项细节计划一:是打掉袁绍的谋士计划,运用袁绍集团谋士内部矛盾,重点攻克许攸,然后留下其他没有作为的谋士,大大降低袁绍的威力!

分项细节计划二:杀颜良、文丑,文中并没有给予具体操作,只给了一个数量词:一战可擒!文中给出了颜良文丑的下场,但是对于其他人的处置没有讲,是不是已经安排了拉拢计划呢?

“王佐之才”荀彧,精准预判袁绍官渡之败,到底是巧合还是阴谋?

袁绍猛将

此计划是砍掉袁绍的左膀右臂,让他的谋士集团覆灭、武将集团瓦解!从而在谋胜上,首先占据先天优势!

谁是计划实施的中间人呢?

这个暗战计划实施,要想成功,必须要有传递消息的人,尤其是时局随时在变化,即使郭嘉、荀彧、荀攸三人长着“千里眼”,也不能天天盯着袁绍的动向,尤其在古代传递消息非常慢,即使八百里加急也需要好久的才能得到消息!因此消息传递人必须忠诚可靠!

这个传递消息的人,在这个局中是一个关键人物,后汉书中一个记载给了一条重要信息,其原文是:

绍(袁绍)乃使外甥陈留高干(袁绍外甥)及颍川荀谌等(《魏志》云谌(荀谌),荀彧之弟。)

“王佐之才”荀彧,精准预判袁绍官渡之败,到底是巧合还是阴谋?

袁绍剧照

这个记载是袁绍准备收复韩馥的时候,派自己的外甥高干和荀谌去说服韩馥投降,从这里可以推断出荀彧的弟弟荀谌在给袁绍当谋士,并且在说服韩馥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确定无疑这个荀谌就是给曹操集团传递消息的人!许攸家人的犯罪证据,也是荀谌搜集并提供的。

官渡之战后,所有降将中没有他,所有战死的人中,也没有他,官渡之后他就消失了!

荀攸、郭嘉在这个计划中角色是什么?

官渡之战时,曹操把荀彧留在大本营许昌,坐中指挥,在三国志中记载:曹操当时没有了军粮,写信询问荀彧,是否可以退兵时,其实问的是:他们这个摧毁袁绍谋士和武将计划,推行的怎么样?曹操坚持不下去了,荀彧的回信:比较耐人寻味,“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说的便是这个计划,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这个东风便是曹操在战场上,打乱袁绍计划,让袁绍集团内容开始恐慌,才能确保执行此项计划,曹操才是发动计划的核心人物!

“王佐之才”荀彧,精准预判袁绍官渡之败,到底是巧合还是阴谋?

荀攸

计划开始执行时,荀攸第一战,轻飘飘的就把颜良收拾了,在三国志记载如下:

“后从救刘延於白马(白马之围),攸(许攸)画策(谋划)斩颜良”。

第二战斩文丑!三国志记载:

袁绍渡河追(追杀曹军),卒(最终)与太祖(曹操)遇。诸将皆恐,说(说服)太祖(曹操)还保营,攸曰(荀攸说):”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这是擒敌的好时候,为什么跑呢)”太祖目攸而笑(曹操看着荀攸笑了)。遂以辎重(军械兵马)饵贼(诱敌深入),贼竞奔之(袁军竞相追逐),陈乱(部队大乱)。乃(曹操)纵步骑击(放开骑兵追击文丑),大破之,斩其骑将文丑(杀了文丑)。

曹操看着荀攸笑了,这个笑,笑的很有深意,说明曹操知道计划全面开始实施了,而且都在计划荀攸初战告捷,似乎这个计划中,没有郭嘉什么事情,郭嘉其实在运行另一个计划(暗杀孙策,打掉曹操后方东吴来犯,导致曹操两面受敌!)。

“王佐之才”荀彧,精准预判袁绍官渡之败,到底是巧合还是阴谋?

曹操剧照

荀攸是官渡战场上计划主要执行人,因此对待计划中出现的一些特殊情况,处置的非常的游刃有余。如:在张郃来投降这件事上,似乎是早有预谋,曹洪出于谨慎不敢接受张郃、高览的投降,但是荀攸显得无比的自信,似乎来自于总体计划的设计之中!

郃(张郃)之来,洪(曹洪)疑不敢受,攸(荀攸)谓洪(曹洪)曰:”郃(张郃)计不用,怒而来,君何疑(你有什么好疑问的呢?)?”乃受之。

显然,对于张郃的投降,是有所预估的,也有可能曾经做过拉拢的工作,要不然一个陌生人猛然来投降,不怕诈降吗?

曹操攻陷邺城后,搜出了一大堆自己人与袁绍的书信,曹操为什么要烧了它?原因是其中有很多可能是关于这场暗战的书信,如果公布天下,那么荀彧、荀攸牵涉其中,如何处置呢?因此曹操最明智的抉择是:烧掉!保护所有人,记载在三国志中:

公(曹公)收绍(袁绍)书中,得许下(许昌)及军中人书(军队中人的书信),皆焚之(全烧了)。魏氏春秋曰:公云:”当绍(袁绍)之强(强大的时候),孤(我都想着自保)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何况其他人呢?)”

曹操的这个借口说的很恰当,也很完满!

官渡之战的成功,是一切巧合因素的集合,既有表面上曹军的士兵精悍,武力强劲战场上的奋勇杀敌,也有曹操未雨绸缪的准备,同时还有曹操暗战部队的操作,这一切因素全面促成了官渡之战的成功,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认真梳理和总结曹操的胜利:

一是勤快这一条,就占的战场的先机。

按照这个计划,谋划了2年,曹操准备对付袁绍的时间应该早于这个时间,按照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两年时间来研究对手,制定对手的应对策略,老天不帮曹操都说不过去,天道酬勤,总是要曹操有所斩获吧!

二是计划的针对性非常强。

曹操集团拟定的两个作战计划,一个针对谋士集团、一个针对武将集团,两个策略效果都非常明显!把颜良和文丑算计进去了,张郃、高览也算进去了;基本上一举摧毁袁绍的全部武将,以前的武将麴义是不是曹操集团搞死的,不得而知,因为袁绍杀他很蹊跷,就说了一句他翘尾巴了,就弄死了!谋士集团的更准确,在袁绍激动又慌乱的时候,直接将许攸的犯罪证据给了忠正不二审配,加上两个人本身就政见不和!直接将许攸逼向绝路,这个时机选择非常恰当!将袁绍的谋士集团打的七零八落!

三是曹操的信息收集系统非常厉害。

曹操集团,从一开始就进行了针对性研究,并及时掌握对手行动,对战场感知非常敏感,袁绍的行动全部在监视之下,这份精细工作,让曹操在任何事情上都占的主动!

综上所述,官渡之战,袁绍从一开始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在曹操精心准备的时候,袁绍还在忙于其它事务,根本没有把曹操作为敌人,等到回过神来打曹操的时候,曹操已经布局完毕,等待的只是开战,虽然表面上看,曹操兵粮都是问题,但是其它的工作已经弥补了这两个事情的不足!因此,官渡看起来是一场生死之战,但真实的结果却是曹操必赢!

上一篇

天皇、地皇、人皇:他们是谁,有何关系

下一篇

历史上最会打仗的5位战神,中国2人上榜,你认为谁最厉害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