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楚汉之争: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楚汉之争: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收藏 0 0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史记 项羽本纪》

项羽的失败,确如他所言,“非战之罪”。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军事将领,项羽对自己的军事才能充满自信。他至死都想不明白,为什么勇冠天下的他,最终输掉了这场他曾占尽先机的角逐。

后世对项羽失败的原因有过很多总结,包括政治(分封诸侯,诛杀义帝);性格(刚愎自用,不听谏言);出身(旧贵族);民心(多次屠城,火烧秦宫);杀降(坑杀秦卒);人才(韩信、彭越);格局(衣锦还乡)等等方面。而从根本上来讲,项羽的失败,在他放弃形胜天下的关中平原,决意以东楚为根据地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因为从地缘潜力上来说,东楚之地根本无法支撑他的霸业。

楚汉之争: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示意图

楚汉之争: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示意图(图片来自维基)

项羽为自己选择的封地可以分为三部分:江东、泗上、梁地。从地理概念上来看占据了中原和东楚。中原乃天下至中,东楚是项羽的家乡。项羽有理由认为,以江东为依托,以中原为后盾,足以称霸天下。

然而如果项羽肯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的话,他应该会知道,他所选择的封地属于典型的四战之地,在后战国时代一直处于被动地位(魏、宋,以及被楚国吞并的吴)。东楚之地一马平川,没有山地为依托,仅仅依靠淮河及其支流的国土防御是十分困难的。

楚汉之争: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而被项羽放弃的关中之地正好相反,有秦岭、陇山、黄河大峡谷、陕北高原、鄂尔多斯高原拱卫;有潼关(楚汉战争时还未兴建)、函谷关、武关、大散关、萧关据守,属于四塞之地,易守难攻。古典时期,以雄关为依托,真正可以做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战国后期山东六国合纵攻秦,大都止步于函谷关前(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当然攻入关中的途径不仅仅只有函谷关,还可以从南阳盆地经武关(刘邦入关中路线),或者从山西跨过黄河(吴起取河西之地),但都十分困难。反过来秦国攻打六国就占尽了战略优势。同时,关中平原、四川盆地俱是富饶之地(以都江堰、郑国渠为代表的水利工程),拥有强大的战争潜力。

—————————

项羽回彭城后不久,刘邦就回师关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由散关入关中),攻灭三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在刘邦出函谷关后,河南王申阳、西魏王豹很快倒入刘邦阵营,韩王昌被灭。占据了四川盘地、关中平原、河东之地、洛阳盆地、南阳盆地的刘邦,基本上恢复了秦在战国后期的地缘格局。

虽然项羽可以在野战中以少胜多击溃刘邦(睢水之战),但他却无法攻破刘邦依地势布下的防线。在整个楚汉战争中,项羽甚至都没有能突破第一道防线(荥阳)。即使荥阳被突破,刘邦依然可以依托虎牢关、函谷关逐级抵抗。这些雄关的防御力要比突入中原的荥阳强得多。地缘上的优势使得刘邦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很讽刺的是,项羽分封给自己的土地其实是地缘潜力最差的一块。即使他不愿意留在关中,江汉平原(楚国)、山东半岛(齐国)、山西高原+河北平原(三晋)都是比东楚更好的选择。只能说项羽的眼光太局限了(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虽然项羽杰出的军事才能可以很大程度上弥补国土防御的不足,但地缘潜力终是不可逆转的。即使没有刘邦,也会有其他人站出来,以关中平原+四川盆地的地缘优势,终结项羽的霸业的。然而上天似乎厌倦了人世间的战争和杀戮,韩信的横空出世大大加速了楚汉战争的进程,使得历史很快回到了符合地缘规律的轨道上去了。

上一篇

袁绍集团的覆灭,真是因为一场官渡之战吗?

下一篇

俄国夺走外兴安岭后,为啥没有进行开发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