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祖大寿是明朝与后金暗中议和的牵线人吗?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祖大寿是明朝与后金暗中议和的牵线人吗?
收藏 0 0
祖大寿是明朝与后金暗中议和的牵线人吗?

明朝关宁防线示意图 图片来自网络

崇祯皇帝的命运很是悲催!应该说,崇祯皇帝在明朝诸帝中还算是有作为的,就像李自成在檄文中所说的那样“君非甚暗”。那么,崇祯皇帝在内外交困之际,是否有过和后金(清)议和的想法呢?

明朝的统治到了崇祯一朝的时候,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经过了之前历代皇帝的瞎折腾之后,崇祯接手的大明朝已经是千疮百孔。外有后金不断侵扰,内有流贼四处横行,兼之天灾不断,百姓流离。对于继位的崇祯皇帝而言,他就是一位救火队长,拆东墙补西墙,摁下葫芦起了瓢,国势愈发不振。

此时的大明朝,最大的威胁并不是来自于雄踞北方的后金,而是遍地的流贼。明朝对于后金而言就像一头大象,他们是没有能力来击垮他的,所以采取了捞一把就跑的战术,以得实惠为主要目的,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明朝的建国基础。而流贼则不然,他们的流动严重摧毁了明朝赖以统治的国本,使得明朝无法聚集起有效的力量来与后金进行全面的战争。

在明末的历史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记载:每当明朝官军在剿灭流贼得手之际,北方的后金就侵扰关内,逼的官军只得放弃即将全胜的大好局面,抽调主力来抵御后金,使得频临灭亡的流贼死灰复燃;每当北方稍微安定,国内的流贼又起,官军又得南下剿灭流贼。南讨则虑北,北距则虑南,就这样反反复复,无休无止,庞大的大明朝就是这样被拖垮了!这也就是后世人所说的“明亡于流贼”。

祖大寿是明朝与后金暗中议和的牵线人吗?

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如果明朝政府采取北和后金,全力剿灭流贼的方略,能否奏效呢?在当时的条件下,完全是能够做到的。

无论是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明朝都曾经给予他们重创。如张献忠的“谷城之降”,熊文灿之所以肯于接受张献忠投降,并不简单的是因为张献忠送了厚礼,而是熊文灿这支军队要马上北上勤王。张献忠在投降之前虽然处于劣势,但是官军并无绝对把握一定能把他剿灭。如果不接受投降,又没有剿灭张献忠,却耽误了北上勤王,使京城受到威胁,那么,熊文灿有几个脑袋都不够崇祯皇帝砍得。

再如李自成,大败于潼关南原,被杀的只剩下28骑逃到商洛山中。以洪承畴、孙传庭为首的官军满可以将其一鼓荡平。可是,北方边患又起,洪承畴、孙传庭只得率军北上勤王,使得李自成得到了喘息的机会,死灰复燃,东山再起。

笔者仔细研究过明末官军和流贼之间的战争,发现了一个规律:那就是每当北方没有后金进犯的时候,就是关内剿灭流贼顺利的时候,因为明朝可以把精锐部队从北方调回南方剿灭流贼;每当北方后金进犯,关内流贼的势力就盛起,因为明朝把精锐部队从南方调到北方抵御后金。因此可以断言,明朝只要是集中全力,是完全有能力剿灭流贼的。

那么,明朝为什么不北和后金,待到聚集全力剿灭流贼后,再与后金一见高下呢?

祖大寿是明朝与后金暗中议和的牵线人吗?

皇太极像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现在经常会看到一些关于明朝“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说法,尤其是“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更是被伪造成为朱元璋的祖训,可这在《明史》中找不到任何记载。作为一个民族,有气节、有担当是值得肯定的,可是,事情有经有权,明朝在面临着后金和流贼的双重巨大压力下,如果采取北和后金,待到聚集全力剿灭流贼后,再与后金一见高下的策略为未尝不是上策。

作为明朝的最高统治者崇祯皇帝在此时有没有过这种想法呢?有的!

后金的皇太极在当时是没有一定要占领中原的想法的,或者是有这个想法没有这个能力,因为,明朝对于后金而言,确实是太大了。崇祯皇帝呢?是有着这个想法,却不敢表露出来,因为议和这种做法有损于自己皇帝的威严,而且事情一旦泄露,在明朝言官们那群乌鸦嘴的攻击下,自己只会颜面扫地,事情也会击飞蛋打。

在这期间,有个关键人物却一直被忽视,那就是明末著名将领祖大寿。

祖大寿作为明朝悍将、袁崇焕的得力助手,在明朝和后金之间屡次翻覆,不仅没有受到处罚,却反而很受重用,这不得不说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尤其是在大凌河之役后,祖大寿虽自称是假投降,可是其子侄辈都在为后金效力,这对于对大臣零容忍的崇祯皇帝而言,是决计不可接受的!那么,崇祯皇帝为什么不仅没有处罚祖大寿,却仍然对其委以重任呢?难道仅是祖大寿英勇善战吗?绝不是!

祖大寿是明朝与后金暗中议和的牵线人吗?

祖大寿故居 图片来自网络

笔者认为,祖大寿的假投降也好,真反正也罢,这里面是有着明朝、后金两位最高统治者深层次的考量。

一、皇太极的战略

大凌河之役,明军虽然大败,但是后金也是元气大伤,也需要恢复实力,以备再战。兼之后金自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虽然取得了汗位,但是其内部仍然有人在挑战他的权威,皇太极也需要有时间来弭平内部纷争。因此,在此时停战议和,对双方都是明智的选择。

二、崇祯的战略

明朝外困于后金,内困于流贼,两线作战,国势不支,使得崇祯急需停战来恢复国力,恢复被流贼严重破坏了国计民生,积蓄力量,以备再战。因此,在此时停战议和是崇祯的一根救命稻草。

三、祖大寿的角色

既然皇太极和崇祯的战略不谋而合,那就需要有一个中间人来替他们牵线。祖大寿在战败被俘后,皇太极应该是把想要议和的想法和祖大寿谈了,并且想要祖大寿做这个牵线人。之所以会选择他,是因为祖大寿在辽东军中地位很高,并具有很高的威望,同时在崇祯心目中也很有份量,具备成为牵线人的条件。

祖大寿回到锦州后,不仅没有受到崇祯皇帝的处罚,反而升官为左都督。明朝的统兵大臣在崇祯一朝,得到善终的不多,如熊廷弼、袁崇焕、毛文龙等。可是,崇祯皇帝对投降归来的祖大寿却给予了极大的宽容,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异数!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不得而知,史书中也没有记载,也不可能有记载。不过,从祖大寿归降后金的1631年(崇祯四年)到1638年(崇祯十一年)这七年间,明朝与后金在锦州地区虽小战不断,却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也是不争的事实,这就叫人不得不怀疑这其中有问题。

祖大寿是明朝与后金暗中议和的牵线人吗?

宁远古城 图片来自网络

笔者认为,这七年间之所以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的缘由就是明朝与后金在祖大寿的撮合下已经默认在锦州地区停战了。

从现有的史料记载来看,皇太极对祖大寿一直是比较信任的。崇祯皇帝呢?虽然也对祖大寿加官进爵,封赏不断,但祖大寿却对崇祯皇帝始终抱有极强的戒心。在1631年到1638年这七年间,崇祯三次下诏召祖大寿进京觐见,可都被祖大寿以各种理由推辞,这种事例在崇祯一朝是绝无仅有的,一向刚愎的崇祯皇帝居然也默认了这个事实。

祖大寿之所以敢于拒绝皇帝的召见,一是他知道自己在明朝与后金之间的重要性;二是他也害怕进京后,在明朝言官们的攻讦下被下狱治罪;三是害怕一向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反悔,以赴京觐见的名义把自己召到京城杀死。祖大寿知道只要是自己在锦州,在军营之中,就能保住锦州、山海关一路不受后金攻击,自己也就能保住性命。至于后金军队从其他地方攻击明朝,那就不是他应该负责的事情了。

祖大寿是明朝与后金暗中议和的牵线人吗?

松锦之战示意图 图片来自网络

上一篇

晋文公怎么起了重耳这么个怪名字?

下一篇

“军中有一曹,闯献为之心胆摇”—一代名将曹文诏陨落湫头镇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