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王阳明的破绽——如何戒烟与如何触发“知行合一”?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王阳明的破绽——如何戒烟与如何触发“知行合一”?
收藏 0 0

戒烟是个大问题

今天我们来谈谈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这句话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人的“知识与行为”要互相统一,这是我们大众普世的理解,也是受到西学思想东进后衍生出来的理论,在王阳明时期他则认为:什么是理论?什么是实践?他们为什么要结合?一个人做不到“知行合一”,就是没有“真知”,“真知”必能行。

如果按照王阳明的这个思路,我们接下来看一个困扰普罗大众的严峻问题:如何戒烟?“吸烟有害健康”这句话好像是一个至理名言,但是作为烟民的我们,是“真知”吗?显然不是,如果是“真知”这个世界上早就没有人吸烟了。

王阳明的破绽——如何戒烟与如何触发“知行合一”?

戒烟

为什么不是“真知”?

感受与认知脱节,从而迸发出强烈的欲望。按照《道德经》中的说法就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假设一个人因为吸烟得了非常严重的肺病,那么他的感受和认知就完美的契合在一起,达到了“真知”的境界,自然而然的就把烟戒掉;又或者国家鼓励戒烟,凡是戒烟成功的人统统奖励一千万,这个办法至少对于我来说,是个非常不错的方法。

单纯的提戒烟,实在是没有多大意义。因为作为烟民真的感受不到“吸烟有害健康”的至理名言,哪怕他认可这句话是对的,也不能算是“真知”,最多只能是知道,单纯的只是知道是无法触发“知行合一”体制的。

王阳明的破绽——如何戒烟与如何触发“知行合一”?

那戒毒又怎么说?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知行合一”的破绽就在这里,意志力。戒烟和戒毒完全是两种概念,吸烟者在很大程度上确实不是“真知”,吸毒者却不一样,他们经过反复的折磨,无论是电击,还是禁闭,还是各种家庭人伦惨案,他们都深深的感受到“吸毒有害健康”,但是怎么却也无法戒断。

最根本的还是,戒毒已经突破了人类意志力的极限。就算回归到明朝,“知行合一”同样面临着类似于戒毒这样无法自圆其说的问题,所以王阳明才会说:“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这种解释非常符合儒家“和稀泥”式的处事原则,举个列子来说:我手拿着香烟,吞云吐雾,陶醉在香烟带给我快感的的时候,我眼角一瞟看到了烟盒上“吸烟有害健康”的字样于是,决定戒烟,之后又再次深深的吸了口香烟。

王阳明的破绽——如何戒烟与如何触发“知行合一”?

王阳明故居

我算是戒烟了吗?如果按照“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那么至少在我有戒烟念头的那一刻,我是戒烟了,但是又有什么用呢?

再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来说,一个温良敦厚的老实人,一天站在银行门口抽烟,突然看到一个人畜无害的熊孩子,拿着棒棒糖从自己面前走过。顿时激发了他内心丑恶的贪念,打算去抢夺小朋友的棒棒糖,但是又转念一想,这么做不道德,还是不去了。

如果你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王阳明,他会深吸一口香烟,语重声长的告诉你:“不道德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因为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你动了抢劫的念头,就是做出了抢劫的行为

王阳明的破绽——如何戒烟与如何触发“知行合一”?

王阳明家书

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王阳明这套奇葩的理论,其实是从《大学》“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发挥而来,这八个字很好理解,大意是说:“人见到美色就会自然而然的喜欢,人闻到恶臭就会自然而然的厌恶”,这很符合我们生活中的日常观察,但是如果将这个理论与王阳明“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结合起来,就显得牵强附会,根本经不起推敲。

一个男人见到一个美女,自然发生“爱慕之心”,这种“爱慕之心”确实也是一念之间产生的。但是这种“爱慕之心”与“行”到底有何联系?我实在是找不到可以帮王阳明自圆其说的理论基础。

我们一般的常识是这样,在路边见到美女,心动一阵也就算了,真正敢将这种念头付诸行动,上去“搭讪”的人少之又少,如果遇到了,心里除了万分钦佩之外,还多少抱有一点看笑话的心态。

王阳明的破绽——如何戒烟与如何触发“知行合一”?

心学宗师——王阳明

再反过来看恶臭的事情也是一样,一个人在接受领导训话的时候,见他一口大金牙,满嘴喷着臭气,大部分人都会马上生出厌恶感,恨不得一巴掌甩过去,打他个人仰马翻,虽然有了这个”念头“,但是还是会装作谦卑虚心的样子,摆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姿态,最终”行“同样不会发生。

“心动”是“念”,“搭讪”才是行;”厌恶“是”念“,甩过去一巴掌才是”行“。这样看来“知行合一”并不是放眼天下皆准,因为它的底层逻辑“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经不起推敲,很有牵强附会的嫌疑,各位读者还需甄别。

王阳明的破绽——如何戒烟与如何触发“知行合一”?

小结

好了,今天的内容到此结束,我们主要从戒烟的问题出发讨论了“知行合一”触发的基础,又从简单的生活常识中破除了“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的观点。今天的内容您只需记住两点:第一、无法戒烟是因为不是“真知”;第二、突破人类意志力极限的事情,是无法触发“知行合一”的;第三、“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作为“知行合一”的底层逻辑,经不起推敲。

谢谢赏阅,您的关注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上一篇

“甲骨文”的创造者是出于何种目的,建立了“甲骨文”文字系统?

下一篇

“元旦”一词的来源及含义——2020不要气馁、妥协、骄傲、自满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