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明朝文臣的日常:拉帮结派,党同伐异!置国家危亡于不顾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明朝文臣的日常:拉帮结派,党同伐异!置国家危亡于不顾
收藏 0 0

很多后世读史者常叹息明朝灭亡时一幕奇怪的现象:一边是各级高层官员们各种秀下限卖身卖国,人设几乎塌了个干净;另一边,却是多少身在民间的士大夫们,慷慨走上救国之路,战至悲情壮烈殉国。在这个王朝生命的最后年代里,大明朝依然不缺忠臣义士,但这些满腹才华理想的英雄们,却无一例外在明朝灭亡前夕被淘汰出权力层之外,最终只能以孤军奋战的方式,悲壮履行最后的职责。

造成这奇特现象的,就是明王朝越演越烈的逆淘汰。

明朝文臣的日常:拉帮结派,党同伐异!置国家危亡于不顾

在明朝中期时,虽然明朝社会的传统理学思想遭到了越发剧烈的冲击,但大明王朝的行政体系毕竟仍然保持健康运转的状态。所以高拱张居正们依然可以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如勇敢的手术般,给大明朝赢得新生。

但万历亲政后呢?长期的怠政懒政,明王朝连全国的知府知县,乃至中央六部尚书侍郎,都是大面积空缺。整个王朝正常的新陈代谢已经完全的紊乱。然后,参考一下基本健康知识就知道,明朝的政治生态,变成了病态的逆淘汰。

明朝文臣的日常:拉帮结派,党同伐异!置国家危亡于不顾

逆淘汰的出名方式,正是党争。万历的怠政,叫朝臣间的倾轧走上了失控状态。大臣们各自拉帮结派,正常的官员任免考核,完全成了过场。晋身的主要途径,就是跟对派别。会争名声秀出位,要比会实干更重要。

明朝文臣的日常:拉帮结派,党同伐异!置国家危亡于不顾

如此一来,万历晚期起,大明朝堂上就“好名”成风,越是国家水深火热,官员们越是精神抖擞骂得欢。

比如李自成农民军从陕西进入山西时,如此十万火急的局势,言官们却互相扣锅,朝中山西籍的官员破口大骂,指责陕西官员“纵贼”,陕西籍官员们哪肯吃亏?又大骂山西籍官员“通贼”。正常商议平叛剿贼的会议,就这么给带跑偏,变成了地域掐架。类似雷剧,崇祯在位十七年里,每年都有好多场。耽误正事?哪有官员们站队博名声重要。

甚至到了江南复社崛起时,复社的领军人物们,也凭着他们在明朝朝堂的强大人脉,把自己的成员们在科举路上捧上去。号称“清流”的他们,更通过在秦淮青楼的各种聚会,拼命收揽成员,创下南京秦淮青楼“家家夫婿是东林”的“壮观”场面。至于成员素质?《复社纪略》里就有无奈叹息:“而嗜名躁进,逐臭慕膻之徒,亦多窜于其中”——就是一帮这种玩意。

明朝文臣的日常:拉帮结派,党同伐异!置国家危亡于不顾

这样一个坑货扎堆的朝堂,最容不下的,自然是实干型的人物。比如崇祯年间时,山阳县武举陈启新悲愤上书言事,奏折直戳明王朝各大弊病。如获至宝的崇祯,欣然将陈启新提拔为给事中,不料这下捅了马蜂窝。接下来的时间里,各路官员们不顾国家危亡,接力似的大骂陈启新,终于罗织各种罪名,害得为官清廉的陈启新撤职走人。至于血战巨鹿的卢象升?经略陕西痛击李自成的孙传庭?哪个不是迎着骂声苦干,然后含恨而亡?

明朝文臣的日常:拉帮结派,党同伐异!置国家危亡于不顾

当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朝堂已然成了气候,真正的人才已有容身之地?崇祯临终都在说着“文臣皆可杀”,可真正造就满朝“可杀文臣”,叫明朝付出亡国代价的,正是这大明朝自己造成,更在历史演进里绝不罕见的逆淘汰。

上一篇

王阳明心学:如何唤醒内心的强大

下一篇

袁崇焕——自称是大明国的一个亡命徒,满腔热血,一往无前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