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申时行如何清算张居正?不能得罪神宗,又要对得起恩公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申时行如何清算张居正?不能得罪神宗,又要对得起恩公
收藏 0 0

作者: 沐子

世人都评价申时行“首鼠两端”“左右逢源”,从他身上能够看出文人独特的儒雅气质。在他担任大明王朝的首辅期间,申时行的“不作为”是大多数人对他的看法,尤其是我们今天要谈到的“皇储问题”,但他的“不作为”这也正是申时行的高明所在。

申时行如何清算张居正?不能得罪神宗,又要对得起恩公

申时行(1535年-1614年),字汝默,号瑶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嘉靖四十一年殿试第一名,获状元。历任翰林院修撰、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首辅、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

为官折衷调济,不露锋芒

万历十年六月,明朝首辅大臣张居正病死,没过多久,张居正之前的许多做法便遭到反对派的诬陷。作为新任首辅申时行,他所面临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清算张居正。

说到申时行与张居正,我们不得不说一下两个人的关系:申时行之所以能个进入内阁,完全是张居正的关系,受其提拔而入阁。但现在,皇帝打算清算张居正的种种行为,申时行也只能执行,别无他选。

申时行从小家庭贫寒,受到养父良好的教育,张居正对他的知遇之恩并没有忘记。在皇帝与朝廷众大臣对张居正“审判”的时候,申时行想尽一切办法,减轻清算张居正给他家里人带来的伤害。在当时,满朝文武无一人敢替张居正说话的情况下,申时行的做法可谓是真君子。

申时行如何清算张居正?不能得罪神宗,又要对得起恩公

皇帝下令查抄张居正所有家产,张居正的二子张敬穆不堪忍受羞辱和酷刑,留下绝命书自缢而亡。申时行在给湖广巡抚的信中说道:“江陵籍没一事出自圣怒,势不能挽,而吾辈将命行事,审法求情要当于无可奈何之中而求有少宽之路。”

除此以外,申时行还写信请求手下留情,“江陵财产搜籍入官,天威已彰,国法已尽矣。至于奄奄待毙之母,茔茔无依之诸孤,行道之人皆为怜悯……仆非为江陵惜,为国体惜耳。”

申时行还向皇帝求情:“张居正已经籍没其家产,国典已正,众愤已泄,但他的八旬老母现在是吃不饱,穿不暖的状态,让老母亲眼看着子孙接连死亡,而又饱受这样的生活困苦,圣上可忍见到?”外加上潘季驯、刘尚志等人先后为居正求情,神宗乃诏“留空宅一所,田四十顷,瞻其母而尽肖居正官。”

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申时行并不像许多评论家所说的,“不作为”只会一味迎合上意。折衷调济、不锋芒毕露的中庸之道,让申时行在从政道路上既不得罪皇帝又能达到目的。

处事冷静机敏,不张扬

前文我们提到过,申时行在明嘉靖四十一高中状元,可见他的聪明才学。申时行又因性格柔和,对事情见解独到而受到张居正赏识推荐入阁。

作为首辅大臣,申时行上与皇帝直接交流做出决策,下与文武百官沟通传达旨意,人情练达皆学问,聪明的申时行将这门学问做的很透彻:“首辅最大限度在于使各种人才都能在政府中发挥长处。大才小才、庸才劣才全部如是。”

但是,申时行在任首辅期间处理最失败的事情就是“皇储问题—争国本”,这件事情让很多朝廷忠臣改变了对他的看法……

申时行如何清算张居正?不能得罪神宗,又要对得起恩公

在神宗的长子朱常洛4岁那年,神宗宠爱的郑贵妃生下了朱常洵,子以母贵,神宗意欲立朱常洵为皇储。但是废长立少,不合乎封建礼法,于是以内阁首辅申时行为首,联名上疏,请立朱常洛为皇储,而神宗却置之不理。

通过上疏失败,申时行明白了神宗就是想立朱常洵为皇储的心意。于是,申时行决定采取“首鼠两端”的策略,在神宗面前赞同废长立少;在群臣面前,则装作恪守礼法,反对废长立少。申时行希望通过这种做法,不至于使皇帝与文官集团尖锐对立起来,发生冲突,影响大的政治局势。

申时行因为罗大一再上疏批评他迎舍上意,因“不作为”而不得不辞官,在之后,整个“争国本”事件的事态便立刻紧张起来,不少内阁忠臣遭到皇帝的罢免。这个问题,直到二十年以后才真正得以解决。

反观,申时行在立储事件中的处理方式并不是失败,只是他温和低调的冷处理方式未被大多数人明白而已。经过这件事后,许多大臣似乎开始怀念这位善于调和关系的聪明首辅了。

王家屏说过:“在阁十四年,事上最久,受知最深。翼翼小心,孜孜为国,忠诚廉洁,周慎包容”的话。也正是在申的维持调护下,万历朝才平稳度过了艰难的后张居正时代。申时行“蕴藉不立崖异”的特点终于在他辞官归乡后被廷臣们认识到了。

申时行如何清算张居正?不能得罪神宗,又要对得起恩公

明万历朝是整个大明王朝的转折点,申时行就是在这个转折点上和衷调剂的人物。在他心中也有一个“万历之治”的理想,但是他有张居正的前车之鉴,在他看来,此时的大明帝国已经经不起他再次的折腾了。同时他的性格本身就具有中庸的特点,这个特点决定了申时行在首辅这个位置的很多决策需要具有调节作用。

上一篇

《万历十五年》:在欧美出版无望,却在中国畅销近40年

下一篇

丁汝昌战败殉国,光绪下旨将其棺木用铜箍捆绑,十年不准下葬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