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从“一”到“十”的中国汉字,祖先造的数字,真不一般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从“一”到“十”的中国汉字,祖先造的数字,真不一般
收藏 0 0

自古流传着“仓颉造字鬼神惊”的神话,因为仓颉造的字正好向世间万物诉说着天机的惊人秘密。当然,严肃地说,仓颉不论是长相还是造字的功劳,应该都是后人对他的崇敬给他的安排的一种神化。现在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造字这么庞大的工程,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

从“一”到“十”的中国汉字,祖先造的数字,真不一般

而目前看到的最早的汉字数字写法,是从商代开始的,殷墟甲骨文的出土,让我们了解到了当时的人们怎么写数字。而对于一至十是描述十个数字的汉字,无不反映了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古人高超的造字智慧。

从“一”到“十”的中国汉字,祖先造的数字,真不一般

“一”表示初始也表示混沌的整体

“一”的甲骨文(图1)是特殊指事字,抽象符号“一”既代表最为简单的起源,也代表最为丰富的浑沌整体。文字一至四横划表示数字一至四,是原始记数符号。“一”字本义是表示最小的正整数。《玉篇·一部》:“一,王弼曰:一者,数之始也。”又表示序数,指第一。《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金文(图2)、篆文(图7)承续甲骨文字形。春秋战国以后,“一”字又可写作“弌”(图9)或“弌”(图10),累增“弋”或“戈”旁,是一种繁化写法。后世这种繁化写法均被废弃。

从“一”到“十”的中国汉字,祖先造的数字,真不一般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道家思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一”也表示“全,满”。

从“一”到“十”的中国汉字,祖先造的数字,真不一般

“二”表示天地两极

“二”是一个指事字,它除了表示正整数“二”以外,还用以表示天地两极。

《说文解字注》里说: 地之数也。易曰:天一地二。惟初大始。道立于一。有一而后有二。元气初分。

此二横画历代写法无大异。战国时期产生两种新写法:一增繁从“戈”(图5);二增繁从“戈”从“肉”(于6)。古文字从“戈”从“弋”每无别,从“戈”者后代写作“弍”,作为“二”的异体字。(图6)的“肉”旁可能是临时赘加的符号,也可能是从“贝”的讹误。从“贝”者后代写作“贰(贰)”,作为“二”的大写。

从“一”到“十”的中国汉字,祖先造的数字,真不一般

“三”生万物

“三”,其本义为特殊指事字,指衍生万物的天、地、人,后引申为二,四之间的正整数、多多地、一再地等。古人认为“道立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混沌太初的存在整体是“一”;然后由太初混沌的“一”,分出天地“二”极;天地二极“二”之间,又生出人这第“三”部分;天地人三者,衍化出宇宙万物。三,上面的一横代表“天”,下面的一横代表“地”,中间的一横代表“人”。

“三”字本用三横表示数量,战国文字中或在原形上追加“戈”或“弋”为繁形,其中加“弋”之形一直沿袭至汉代。甲骨文“三”字作“三”,三横等长,“气”字作“三”,中间一横较上下两横短,二字是有严格区分的。

从“一”到“十”的中国汉字,祖先造的数字,真不一般

“四”为“泗”的本字,原意表示“鼻涕”

四,指事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以积划成数的方式表示数字四。其造字原理与“一”、“二”、“三”相同,隶定为“亖”。这种写法亦见于西周以至于汉代的金文中,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与写作“四”者并存。金文“图2”承续甲骨文“图1”字形。另一系列的字形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有繁、简两式写法,分别作“图6”和“图7”。将金文“图2”的横笔竖写,就成了“llll”;将“llll”与“二”合写,就成了“图7”。有的金文在“图7”的基础上再加“二”,强调“四”与“二”的倍数关系,写作“图9”。对于这种字形的分析,历来有不同的说法。《说文》认为是“象四分之形”,虽可验证构形为“图6”的一个,但却对其他更多的写法不能尽释。近代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认为“四”即“泗”的本字,是以象形的手法表示“鼻涕”的意思。如此则“四”用作数词是假借。

从“一”到“十”的中国汉字,祖先造的数字,真不一般

“五”寓意天、地万物的交汇

“五”也是特殊指事字,“五”的甲骨文字形用一个叉号寓意天、地万物的交汇,以表示大于“四”的正整数。有的甲骨文(图3)在字形“X”(万物交汇)基础上加“二”(天地之间),表示天地间交汇的万物。《说文解字》:“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林义光在《文源》里认为:“五,本义为交午,假借为数名。二象横平,“X”象相交,以二之平见“X”之交也。”古之圣人知有水火木金土五者,而后造此字也。

从“一”到“十”的中国汉字,祖先造的数字,真不一般

“六”为假借字

“六”的最初写法很像“四”大篆的写法,只是上面加了个头而已。现代学者流沙河认为,甲骨文六,像房屋形,就是廬(简作庐)的本字,也是假借字。《说文解字》:“六,《易》之数也,阴变于六,正于八。从入,从八。”《周易》中称阴爻为六。六个六为“坤”卦,上六爻,是大不顺的卦象。因为不顺,所以人们喜欢说六六大顺,来表达心中的期望。

从“一”到“十”的中国汉字,祖先造的数字,真不一般

“七”原来是“切”的本字

七”是“切”的本字。造字本义:动词,用刀分割物体。七,甲骨文是指事字,用一横、一纵

表示切分物体。当“七”的“切分”本义消失后,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十”写成“七”形,并再加“刀”另造“切”代替,强调用刀分割。

从“一”到“十”的中国汉字,祖先造的数字,真不一般

“八”是分的本字

“八”本义:相背分开。《说文解字》说: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从“八”的字多与分解、分散、相背有关。当“八”的“向背”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刀”另造“分”代替。古人认为“八”也是极限数,曰:“七乱八糟”。“八”像一分为二、向背分离的现状。但现代人仅关心”八”的读音与“发”很相近,于是带“八”的字都跟外受欢迎。

从“一”到“十”的中国汉字,祖先造的数字,真不一般

“九”原意是探究

九,造字本义:动词,伸手往洞里掏摸、试探,以求确定情况。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由“厷”(即“肱”,大臂)与“又”(抓、掏)混合组成,表示伸出手掏摸、探究,力求确定内部情况。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淡化了金文字形中的手形“又”。隶书承续篆文字形。当“九”的“探究”的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穴”(未知空间)另造“究”代替。《说文解字》说:九,阳之变也。象其屈曲究尽之形。

在中国古代,九为阳数的极数,即单数最大的数。《黄帝内经》说:天地之至数,始于以,终于九焉。于是多用九这一数字来附会帝王,与帝王有关的事物也多与九有关。帝王之位称“九五”。帝王称“九五之尊’”。与九有关的还有:青铜器有“九鼎”,皇帝周围要设“九卿”。朝廷命宫设“九品中正”,京师置九门。紫禁城的房屋九千九百九十间半。天安门城楼面阔九间,深九间。

从“一”到“十”的中国汉字,祖先造的数字,真不一般

“十”是打满了结的纪事绳子

“十”造字本义:名词,一根用来打结纪事的绳子,代表满数、全数。

《说文解字》说: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十,表示十进位所需数都已具备。“一”代表世界的东西,“丨”代表世界的南北,“一”和“|”相交成“十”,则表示东西南北中齐备。

从“一”到“十”的中国汉字,祖先造的数字,真不一般

汉字中的数,并不像我们想象的就是几个计数的数字。造字本身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集合了中国先人的察天识地的深邃智慧,它们深厚的含义融在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中,一直影响到现在。

下一篇

从失败的地方爬起来,你必将更加强大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