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此人是袁崇焕手下大将,明明在玩火,却能周旋于崇祯和皇太极之间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此人是袁崇焕手下大将,明明在玩火,却能周旋于崇祯和皇太极之间
收藏 0 0

说起祖大寿,此人曾是袁崇焕手下的得力干将。在松锦大战时,明朝战败,祖大寿在孤立无援的情况降了清朝。

此人是袁崇焕手下大将,明明在玩火,却能周旋于崇祯和皇太极之间

袁崇焕雕像

  实际上,这不是祖大寿第一次降清了。祖大寿之前曾经降过清朝,然后又回归了明朝。明崇祯四年,祖大寿在大凌河筑城,结果筑了一半,皇太极突然兵临城下,包围大凌河城。祖大寿在弹尽粮绝、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投降于皇太极。皇太极对他非常好,还送给他很多礼物,但祖大寿却趁机逃回锦州,在锦州布防。此举让皇太极很生气,皇太极抓了祖大寿的家人劝降祖大寿,祖大寿不为所动。

  对于祖大寿来讲,他先是假降皇太极,再重新回到明朝。实际上,祖大寿此举不异于玩火,稍不留意则粉身碎骨。

此人是袁崇焕手下大将,明明在玩火,却能周旋于崇祯和皇太极之间

明朝将领

  祖大寿在大凌河筑城时是突然被皇太极围住的,而明朝援兵迟迟未到,祖大寿投降实属无奈,但当时祖大寿的部下何可纲打算杀身成仁,不愿意投降。祖大寿杀死何可纲后才出城投降。实际上,当祖大寿杀死何可纲之时,已经属于背叛大明。后来祖大寿虽然重新回到大明,并在锦州认真布防,挡住皇太极整整十年,但以崇祯极度多疑的性格,祖大寿此举仍然不能消除崇祯对他的疑虑。

  理由有几点:

  1.祖大寿有过类似的叛逆行为。皇太极攻打北京之时,袁崇焕被杀,祖大寿心灰意冷,在战局不明朗的情况下想直接率军回辽东,好在袁崇焕在狱中给他写信,他才改变主意。但崇祯可不会这么想,关宁军毕竟不是祖大寿的私军,岂能说带走就带走呢?崇祯势必对祖大寿起猜忌之心。

此人是袁崇焕手下大将,明明在玩火,却能周旋于崇祯和皇太极之间

明朝将领

  2.祖大寿降清是事实,还杀死大将何可纲,已犯死罪。虽然重新回归大明,但罪过却不能免除。

  3.祖大寿的家人还在皇太极手中,而且皇太极对他的家人还挺好,并以此来劝降祖大寿。崇祯不能不担心,祖大寿会不会哪天真降了。

  所以以崇祯多疑的性格,肯定会对祖大寿有着很深的忌惮。但他不敢轻易动祖大寿,祖大寿是大将,正镇守锦州城,如果没在万全的计划就去动祖大寿,无异于逼迫祖大寿真的投靠大清。所以崇祯曾三次下诏要求祖大寿进京述职,祖大寿毕竟不傻,要是真的进京那他就死路一条,袁崇焕的悲剧就会在他身上重演。

此人是袁崇焕手下大将,明明在玩火,却能周旋于崇祯和皇太极之间

清兵入关

  祖大寿亲眼见到袁崇焕是怎么被崇祯杀死的,他不能不害怕,不能不对崇祯有怨恨。对他来讲,只有留在锦州城才是最安全的。祖大寿在明知他被崇祯如此猜忌的情况下,仍然坚守锦州,足见祖大寿是大明是非常忠诚的。虽然他知道明朝危在旦夕,但他是大明人,他仍然会为大明镇守锦州。

  皇太极是非常精明的人,他明白祖大寿是个猛将,才能非凡。在祖大寿镇守下的宁锦防线牢固不可攻破,所以只能激发明朝内部矛盾,才有可能瓦解宁锦防线。皇太极对祖大寿越是看重,对他的家人越好,祖大寿投降他的希望就越大,就算不投降,也会增加祖大寿对他的好感。同样的,皇太极与祖大寿之间的暧昧关系,也会引起明朝内部的不满,崇祯也会起疑心,祖大寿的处境也会越来越不妙。

此人是袁崇焕手下大将,明明在玩火,却能周旋于崇祯和皇太极之间

皇太极

  皇太极虽多次兵临宁锦防线,但很少真的去攻打宁锦防线,而是围而不攻,围点打援。皇太极把围点打援的战略战术用到极致。松锦大战,明朝战败,祖大寿肯定是心灰意冷。他明白他已经尽最大的努力了,大明真的是无力回天。大明已不值得期望,祖大寿或许也想过要杀身成仁,但毕竟放不下自己的家人。皇太极对他又如此礼遇,他的家人也安好,这个时候如果他还是不降的话,这火就玩得大了,皇太极也会失去耐心,可能会将他满门杀死。到了这个时候,祖大寿也只能降清了。

上一篇

孙坚与董卓有多大仇恨?以至于孙坚成为讨董联盟中最卖力的人

下一篇

刘备的身份地位不同凡人,入蜀后身为何要迎娶一寡妇呢?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