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三十三岁的曹丕兵不血刃,为何就能和平完成朝代的更替?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三十三岁的曹丕兵不血刃,为何就能和平完成朝代的更替?
收藏 0 0

本文系作者五月六月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本篇着重讲魏文帝曹丕代汉的故事。抛开历史上的正统之争,以今日立场就事论事来评价曹丕代汉,建立魏朝,确实展示了一个英主的作为。在三国开国君主中,曹丕不逊于孙权、刘备,他独特的政治手腕,堪称雄才大略的一位英雄人物。先说曹丕代汉。公元220年,吴蜀交恶,孙权偷袭荆州,擒杀关羽,给曹氏代汉带来了大好天时。天不佑曹操,恰在此时他病倒了,不久谢世,饮恨做了周文王。建立魏国大业的重担落在了曹丕的肩上。

三十三岁的曹丕兵不血刃,为何就能和平完成朝代的更替?

孙权剧照

曹操留下了一大批文臣武将,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曹丕争天下的资本。但当时曹丕年仅33岁,他能否驾驭这批老臣与功勋卓著的悍将,是他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曹操生前,曹操曾一度移情于曹植,要废太子曹丕。在这场争太子位的斗争中,曹丕赢得先机。他行为规矩,尊礼朝中大臣,素有威望的老臣程昱、贾诩、华歆、王朗等都支持曹丕。

三十三岁的曹丕兵不血刃,为何就能和平完成朝代的更替?

曹植剧照

亲族首席将领夏侯惇也全力支持曹丕。当曹操辞世时,曹氏集团的骨干之臣属于魏王太子曹丕,他登基魏王后,进一步调整中坚力量,安抚好元老重臣贾诩、华歆、王朗、夏侯惇等人,把他们安排为魏王国的三公及大将军,预演着新王朝的体制,实际上完全控制了汉朝的军政大权。曹丕安抚好内部后,接着以南征名义在魏国邺城调集重兵,开赴许都附近驻屯,以武力胁迫汉献帝退位。

三十三岁的曹丕兵不血刃,为何就能和平完成朝代的更替?

夏侯惇剧照

汉献帝是一个聪明绝顶的天子,他少小为陈留王时就表现了他的不凡胆识,可惜他从小就被军阀控制,无力施展。他曾多次授命董承、优完,以及刘备等人讨灭曹操,作了抗争。而曹氏父子更是道高一尺,不仅控制了朝廷军政大权,还控制了整个皇宫,禁军首领皆是曹氏死党,汉献帝一生处于囚笼之中。曹丕继位魏王,利用有利时机,马不停蹄逼宫,不给汉献帝一丝喘息时间,政治、军事双管齐下,汉献帝无奈顺水推舟,上演了一幕禅让的活剧。33岁的曹丕,兵不血刃,和平完成了朝代更替,表现了他的非凡才能。

三十三岁的曹丕兵不血刃,为何就能和平完成朝代的更替?

汉献帝剧照

汉献帝被废后,曹丕作了妥善安排,封山阳公一万户食邑,允许山阳公继续以天子礼仪祭天地祖宗,上表不称臣,以皇帝之尊平等待遇山阳公,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此大度量的皇帝是惟一的一位。其后宋、齐、梁、陈的禅代,退位之君都不得善终。宋太祖优待亡国之君,也赶不上曹丕的大度。一个李后主,最终还是被宋太宗害死了。第二,倡导教化,尊礼孔子。魏文帝修复了孔子的故居,在那里宣传和演示儒家文化,派了一百户士家为孔子守冢和保护故居,这是按诸侯王礼的高规格待遇。魏文帝尊孔,超过了独尊儒术的汉家制度。

三十三岁的曹丕兵不血刃,为何就能和平完成朝代的更替?

宋太宗剧照

孔子不语怪力乱神。魏文帝废除了日食责谴三公的不合理制度,认为天灾若真是谴责,应由国家元首皇帝负责,表现了他的自信。这一宽广胸怀,也是帝王少有的。第三,废除选士限制年龄的做法,给更广大的中老年士大夫提供了出仕的机会。选贤以中青年为优先,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魏文帝打破年龄限制,为中老年开绿灯,似乎有些倒退,但在当时,是为新朝廷扩展统治基础,是可以理解的。第四,和抚四夷。文帝时政治稳定,周边无事,开通了西域,是魏国的极盛时期。文帝虽然在位短暂,他却巩固了魏国的统治,给子孙留下了雄厚的基业,是三国时一位杰出的明君。

三十三岁的曹丕兵不血刃,为何就能和平完成朝代的更替?

曹丕剧照

魏文帝坐观吴蜀火并,想收渔翁之利,由于未能把握好火候,吴将陆逊及时收兵防守,丧失了统一的机会。客观原因,吴蜀人才济济,还未出现统一的形势。黄初七年,曹丕大兴兵伐吴,临江而叹:“彼有人焉,未可轻也”表现了他的冷静。天不假年,文帝很快病死了,未能造就辉煌的文治武功,这是不能苛责的。作为一个青年政治家,文帝是十分成熟的。和平禅代,建立魏国,完成在一个33岁的青年之手,这一业绩是伟大的。曹是可以与北魏孝文帝相比肩的人物。

上一篇

滋养古都文明的大河——洛河

下一篇

法国为何要倾尽全力建造马其诺防线?看看它与德国的差距就知道了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