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读《巴蜀史》感言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读《巴蜀史》感言
收藏 0 0
  • 前读常璩的《华阳国志》,对李特李雄家族建立的成汉政权有专章记述,今读《巴蜀史》亦然。从《益州记》《蜀鉴》里,也有零星记载。对于渠县人,对这个由宕渠人创建的长达近半世纪(41年)割据政权,|
读《巴蜀史》感言

  • |分外关注。查《历史年表》,这个政权,建立于306年(李雄称帝,改元晏平,国号”大成”),灭亡于347年(李势降晋)。如果从李雄称王303年算起,这个政权存在了44年。我感兴趣的是有七点。第一点,西晋的第二位皇帝竟是一个白痴,由杨太后(杨艳)选定的贾后(南风),不仅杀了杨艳之父杨骏,并灭其族,还将杨太后废为庶人,并迫害致死。不知杨艳可曾流下悔恨之泪,一个错误的决定,导致了灭族的惨剧,更为惨烈的是导致了”八王之乱”,短暂的统一(265年,司马炎逼魏帝曹奂退位称帝,290年,司马炎死,其太子司马衷立。291年,贾后淫虐专政),因“八王之乱”又举国动荡。这是成汉政权建立的历史背景。而297年的雍秦大早,米价飞涨,民不聊生,导致巴氐首领李特率流民入蜀就食,这是成汉政权建立的直接诱因。天灾与人祸并行,对于尊奉”天道说”的统治者或士大夫来说,难道没有警醒吗?继”八王之乱“而起的”五胡乱华”,群雄逐鹿,导致天下大乱,成汉政权成为第一个地方割据政权,而且在南方,也是唯一的。原说“五胡十六国”,第一国是成汉政权,是由宕渠人为首建立的。第二点,成汉灭亡于永和三年,记住这个年号,不因为当时的皇帝,而因为书法家王羲之《滕王阁序|》,开篇即为”永和九年”。这是东晋王谢两大家族南迁后的一次文士雅集。这说明,文化的力量不可低估,文化才能传之久远。记得刘禹锡曾有《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怀古之余,也反衬了当时王谢两家的鼎盛。的确,王谢两大士大夫家族,是东晋的柱石,文武兼备,王羲之本身就是将军,所以称王右军。第三点,成汉政权跟道教很有联系,先是张鲁居汉中,以鬼道教百姓,賨人敬信巫觋,多往奉之。及至李雄占据成都,又想迎范贤(长生)为君,而范贤为相。这个范长生,也就是青城山道教首领。所以后来说“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指的是青城山是道教圣地。后来,范长生归天,李雄又以其子范贲为相。可以推测,李雄应把道教作为国教,其治政特点,虽然也儒道夹杂,但仍以道教为主,其官场无序也说明了这一点。第四点,成汉政权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在咸和八年(334年),李雄因头部溃疡而死,死时六十一岁,在位三十年。父死子继是一般规律,然而因李雄正妻任氏无子,虽有庶子十余人,而李雄偏立其兄李荡的儿子李班为太子,埋下了祸根。李班继位,开启了权力争夺,内部残杀的序幕。李班还在李雄灵前哭孝,即被李雄的儿子李越刺杀,后推李期为帝。再后李期又被李班废为邛都公,囚禁别宫,自缢身亡。李寿即位,改了年号,还改了国号,称“汉”,与李雄的“大成”一起被后人合称”成汉”。咸康八年(343年),李寿卒,太子李势立,成为末代皇帝,在位仅3年多,其国被东晋桓温所灭。第五点,关于”蜀本无僚”的问题,史书多载”李寿引僚入蜀”而不详其因,《巴蜀史》载:永和二年,汉太保李奕在晋寿(剑阁东北)举兵反,蜀人多从之,众至数万。后李奕战死,余众溃散。《蜀鉴》也曾有记“成汉民众十余万,奔入荊州,导致成汉地广人稀”,再从《巴蜀史》载”淫雨百日,饥疫流行”分析,成汉民众奔赴荊州,跟李特率众入蜀就食如出一辙。这或许是因为“成汉人口空虚”,才导致李寿从牂牁郡”引僚入蜀”。既有正面意义,也有”引狼入室”的隐忧,我们的宕渠城就毁于僚,而且导致賨人的逃亡或族种的灭绝。作为賨人的李寿,万万没有想到,他亲手引入的僚人,会快速毁了賨人的都城,几乎灭绝了賨人这个族群。第六点:青衣之士龚壮,在《巴蜀史》上多次出现,其言论也多有记载,其劝帝王归附晋朝,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史家多说”龚壮的父兄皆被李特杀害”,而龚壮除了“拒不出仕”外,又多次上书,不知他意欲何为。史书载”龚壮报了仇”,又不详其事,难道李雄不立儿子立侄子,导致李氏内部互相残杀,是龚壮的主意吗?还有一点,《巴蜀史》多脱胎于常璩的《华阳國志》,而本书未出现常璩这个散骑常侍,不知何故[愉快][愉快][愉快]
上一篇

晚清四大名臣的传世名言,句句振聋发聩

下一篇

汉武帝手下13个丞相,12个不得善终,为何战神卫青却能得以善终?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