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百姓代言人墨子,对“义”是如何理解的?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百姓代言人墨子,对“义”是如何理解的?
收藏 0 0

墨子是“不堪命”的百姓代言人,他对“义”的理解是从民众的角度来阐述的。

百姓代言人墨子,对“义”是如何理解的?

在《非攻》中,墨子言曰:

“古者王公大人,为政於国家者,情欲誉之审,赏罚之当,刑政之不过失……”

如果什么事情都依靠战争来解决,民众又怎么能够承受?

他认为,发动战争,冬天太冷,夏天又太热,只好在春、秋进行。可是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荒废了这两个季节,则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进行战争,战死于战场的人又不可胜数。用于战争的牛马死伤不可胜数。运输粮草而疲于奔命的百姓不可胜数。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尽不可胜计,则是鬼神之丧其主后,亦不可胜数。

如此危害百姓的利益,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得到“伐胜”的名声?亦或是一点战利品?

墨子以为,这其实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为了得到“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却要死伤数万,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土地太多了而自己一方的百姓却大量减少,这种“弃所不足,而重所有馀”的做法是国家的要务吗?

百姓代言人墨子,对“义”是如何理解的?

墨子在驳斥了好战者的种种谬论之后说道:

“古者有语曰:君子不镜於水而镜於人。镜於水,见面之容,镜於人,则知吉与凶。”

他问那些好战分子,难道不应该从智伯(晋国分裂过程中的好战分子)的行为中得到教训吗?

墨子进而论曰,连傻瓜都知道奉天则承运。奉天就是奉行天下人认同的大义,即圣王之道。诸侯们把精力用于战伐兼并,而以为是义举,实在是盲人不知白黑的行为。

什么是圣王之道?

墨子论曰:

“古之知者之为天下度也,必顺虑其义,而後为之行。”

所谓圣王之道,就是所作所为都要服务于百姓的利益,对外则不以大国自居,与邻邦和睦共处,然后带领百姓奉祀山川鬼神、发展生产。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使大家都得到利益,自然功劳也就大了,于是四面八方都是拥护的声音,大家也就敬奉他。

“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名参乎天地,至今不废。”

这才是“先王之所以有天下者也。”

在《非攻》中,墨子阐述圣王之道,评论战争的危害,对于不识大义、妄动干戈的好战分子痛加批驳,激愤之语溢于言表。

百姓代言人墨子,对“义”是如何理解的?

“非攻”当然不是“非战”,墨子对于战争的理解是从民之利益、圣王之道的角度予以考虑的。有好战分子说:

“昔者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此皆立为圣王,是何故也?”

墨子反驳,禹征有苗不是攻,而是诛其元凶。三苗大乱之时,民不聊生,所以天命殛之。大禹奉天命征伐,得到天下的支持,所以很快成功了。特别是禹既克有三苗,不是烧杀掳掠,而是为他们建立了秩序,使他们有了安居乐业的环境。

至于汤之伐夏王桀,也是因为夏王桀倒行逆施,天下大乱,所以才有神来告曰:

“夏德大乱,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

汤遵从天命,通於四方,而天下诸侯,莫敢不宾服,这就是汤之诛桀也。

还有周文王伐商王纣,也是纣的“天不序其德,祀用失时”。德行败坏,天下大乱,才有“赤鸟衔珪,降周之岐社。”曰:“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国。”同样的,周文王伐纣之后,也是奉行仁德的天道。

百姓代言人墨子,对“义”是如何理解的?

“成帝之来,分主诸神,祀纣先王,通维四夷,而天下莫不宾。”

也就是说克服了种种乱象,使得天下安宁。

上一篇

墨家集团为何消失得无影无踪

下一篇

墨子的“选天子”思想,为封建君主所不容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