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其高大若山。其树之若林”——史话古代墓葬封土与厚葬制度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其高大若山。其树之若林”——史话古代墓葬封土与厚葬制度
收藏 0 0

封土或”坟”、”冢”,即坟丘,是古代墓葬地面上的主要标志性设施。

《礼记・檀弓上》:”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

作为墓地的标记,封土常与植树一起出现,《吕氏春秋・安死篇》:”世之为邱垄也,其高大若山。其树之若林。””封”、”树”是古代丧葬礼制的重要组成。根据考古发现,中国古代最早的墓葬封土出现在商周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墩墓极有可能是封土的最早形态。

秦汉崇尚厚葬,封土成为必不可少的地面设施,以始皇陵为代表的秦汉帝陵多采取了方形截尖顶(覆斗形)的封土形制,”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三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始皇陵封土现存高度51米多,底面南北长350米,宽345米,封土斜面能看出分三阶段版筑的迹象,可能即文献所称的上崇三坟”。

"其高大若山。其树之若林"——史话古代墓葬封土与厚葬制度

秦始皇陵封土堆

此类夯筑的方形封土需耗费大量人力,应为一种最尊崇的封土方式,西汉帝后陵、诸侯王陵等大型墓葬大多采取了这种形式的封土,无论是”黄肠题凑”墓(如长沙马王堆软侯家族墓),还是凿山为藏的崖墓(如徐州楚王陵、永城梁王陵),地面皆有分段版筑的高大方形封土,后者虽然在天然山体内开凿墓室,但也将大量黄土运到山顶,在山峰上建造版筑的方形封土。

东汉帝陵位于洛阳市郊,有南北二个陵区,通过对陵区内封土的踏查和考古钻探,可以确认东汉帝陵的封土皆为圆形,西汉流行的覆斗形封土已经不复存在,此为汉代葬制的重大变化之ー。

事实上,两汉封土的差异不仅仅出现在帝王陵墓上,而且被各等级墓葬所普遍采用。从西汉至东汉,封土由方变圆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有学者解释为封土的象征意义发生了变化,如认为覆斗形的封土是对宫殿”堂”的建筑形式的模仿,而圆形的封土则象征明堂辟雍,意在宣政教化;东汉对方形封土的革除可能还因为光武帝刘秀出于政治家族意识而对西汉传统的刻意背叛。

也有学者认为西汉覆斗形封土象征着汉代新型社会秩序的确立和稳定,有些分段版筑的封土可能与汉代流行的昆仑仙山传说有关,而圆形封土反映了秦汉”天圆地方”宇宙观之下以”圆”代表宇宙天体的思想,此与地下墓室穹隆顶的结构在象征意义上完全一致。

其实西汉覆斗形封土和东汉圆形封土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外观差异,在建造工程量上也非常悬殊,前者一般体量庞大,最大的封土底边边长229米,高达46.5米,最小的边长也有150米,高26米,后者规模小得多,东汉帝陵封土的直径一般只有70米至130米左右,高度不足20米;在建筑难度上,前者需要以大量土方进行分段、分层版筑,较后者的建筑难度要大得多。封土外观的变化可能是丧葬行为由奢变简的重要体现。

"其高大若山。其树之若林"——史话古代墓葬封土与厚葬制度

清昭陵“宝顶”封土

在盛行覆斗形封土的西汉时期,文帝的霸陵是唯一的例外,没有夯筑封土,而是利用自然山体。文帝是最早提出”薄葬”的一位帝王,从封土至地下设施皆有明确的简省规定,大大地减少了陵墓建造上的耗费,因此,对方形夯筑封土的革除可能正是薄葬思想的反映。东汉光武帝刘秀遗诏”今所制地不过二三顷,无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即指对西汉耗费巨大的覆斗形封土的革除,封土的形状利于排水足矣。从刘秀陵墓开始,东汉普遍采用模拟自然山形、耗费较少的圆形封土,逐渐开启了一个薄葬的年代。

曹魏和西晋继承了东汉的薄葬制度而表现更为严苛,从曹操开始的历代统治者皆规定”不树不封”,东汉的圆形封土也被革除,此已为今天的考古发现所证实。曹魏和西晋对封土的革除固然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但消除墓地的标记性设施无疑也是一个重要考量,如前所述,这正是魏晋薄葬模式的重要内容。

南方地区考古发现的东吴墓一般规模不大,地面设施被破坏较严重,封土的情况不太清楚,不过从等级较高的马鞍山朱然墓来看,地面曾有封土,封土之上可能还建有”享堂”式的建筑。东吴末帝孙皓曾为宠夫人张氏在禁苑中大起坟家表明当时的高等级墓葬可能还是有封土的,此与中原地区的曹魏墓葬有所不同。不过,建康附近的东晋诸陵大多继承了洛阳西晋帝陵”不树不封”的传统,只有幕府山下的穆帝永平陵例外,是平地起坟,”周四十步,高一丈六尺”。

南北朝时期的墓葬规模虽然已不及汉代,但似乎已抛弃了曹魏西晋的薄葬传统,开始重新配置地面的标记性和祭祀性设施,地下空间也渐趋奢华。从平城、洛阳、邺域、建康发现的各代高等级墓葬来看,封土又成了南北方不可缺少的地面设施,皆采取了东汉的圆丘形。

考古工作者在调査北魏前期的金陵遗存时,在山西省右玉县境内发现大批与冯太后方山永固陵相似的封土,即带有方形基座的圆丘式封土。方山永固陵的封土可能是北魏前期規模最大的,方形基座11米×124米,圆形封土高23米。此规模超过了大多数东汉帝陵的封土规模。

"其高大若山。其树之若林"——史话古代墓葬封土与厚葬制度

末代皇后墓封土

长安和原州(今宁夏固原)一带的西魏北周高等级墓葬与东魏北齐同等级墓葬有着明显的差异,大部分都较为简朴,尤其周武帝宇文邕和武帝之弟谯王宇文俭墓皆未发现封土等标记性设施,这与他们生前倡导的”墓而不坟”、”不树不封”有关。不过,经考古发掘的其他高等级墓葬大多有圆形封土,如1986-1990年在咸阳机场工程中发现的建德三年(574年)票骑大将军叱罗协墓,封土高约20余米,固原南郊发现的建德四年(575年)柱国大将军田弘夫妇墓的封土已损毁,残高4米左右,但根据发掘情况推测其原始直径不超过25米,保定五年(565年)大将军大都督宇文猛墓的封土残高4.6米,直径12米。南朝帝王陵墓大多有高大的圆形或椭圆形封土,此已为文献和考古发掘所证实,如丹阳胡桥吴家村大墓封土高达8米,直径28-30米,南京油坊村大墓封土高约10米,周长141米,都远超过文献所载的封土规模。

综上所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推行薄葬制度的曹魏、西晋时期,以及个別帝王(如北周武帝)的特例外,无论南北方基本沿袭了东汉以来的圆形封土之制。圆形封土在东汉产生之时,即具备了”拟天”的象征意义,这种理念在流行隆顶单室砖墓的洛阳和邺城北朝墓葬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不过在流行土洞式墓葬的西魏北周和流行长方形砖室墓的南朝,可能只是沿用了圆形封土这一形式,并无太多的”拟天”意义。

上一篇

从明代与蒙古的对峙入手,来看白莲教对明蒙封贡和议的阻碍

下一篇

官渡之战后,袁绍的实力仍是天下第一,为何最终还是败给了曹操?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