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炮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来了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炮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来了
收藏 0 0

春节对小朋友来说是最快乐的节日,穿新衣、放鞭炮、走亲戚,还可以吃大餐领压岁钱;对于中青年人来说,无论身在何处,春节总希望回家团聚;对老年人来说,春节是一年当中仅有的几天,儿孙绕膝、其乐融融的日子。所以,春节首先是一个家庭的节日,它意味着骨肉亲情,合家团圆。

炮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来了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扫房屋,备年货,剪窗花,贴春联,在除夕之夜守岁,祈求来年福运。春节还意味着春天就要来临,万物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的播种和收获又将开始,所以,春节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总有着特殊的意义。

春节的起源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华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非常重大的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隔年正月十五之间的日子,其中,以除夕到正月初一为最高潮。

春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有之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

春节是农历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而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是在辛亥革命以后定下来的。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采用了国际的公历纪元,1911年12月31号发布的《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将公历1月1号定为“新年”,又称“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这样,“元旦”和“春节”就成了两个不同的节日。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通行的公历纪年法的决定,把公历元月1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并规定放假三天,让人们欢度农历新年,春节之名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并广为流传,沿用至今。2006年将春节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传说和典故

春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流传着很多典故,以及与节日有关的风俗习俗,如喝腊八粥。很多地方从腊月年味就开始浓烈起来,老百姓用小米、玉米碴、红豆、红枣、绿豆等熬成腊八粥,向天地、神灵、祖先展示这一年来的收获,庆贺今年的丰收。

在我国,每年的腊月三十除夕夜,都有熬年守岁的习惯。守岁既是对似水年华的惜别留恋,又有对崭新一年的美好希望。大诗人苏轼,在《守岁》一诗中,表达了他对年华的珍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年三十守岁,俗称“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言外之意,这年是不好过的。传说,远古时候森林中有一个叫“年”的怪兽,体貌狰狞,凶残异常,无所不食,而且一天换一个口味,弄得人心惶惶,谈“年”色变。后来人们发现了年的活动规律,每到除夕的夜晚,它就窜到村里吃人,等鸡鸣破晓,它就返回山里,所以人们就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其实过年实际上也就是在“熬年”。

炮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来了

渐渐的人们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人们提前做好晚饭,栓牢鸡圈牛栏,封住宅院大门,躲在屋里吃年夜饭。因为这顿饭吉凶未卜,所以就置办的特别丰盛。吃饭前还要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保佑他们平平安安的度过这一年。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用餐,既是表示和睦团圆,又是在给自己壮胆。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感谢天地祖宗的保佑,并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然后就燃放鞭炮,互相道喜。后来人们还发现“年”非常害怕炮竹的声音和红色的东西,所以每到年头岁尾,家家户户就贴红纸,挂红灯,穿红袍,敲锣打鼓,燃放鞭炮,这样“年”就不敢再来了。

还有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请门神,贴年画,备年货,破五吃元宝饺子,迎接财神等。一些地方的街市,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只有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意义的结束。这些仪式感很强的活动,让春节变得既快乐,又隆重。

春节的饮食

在北方,春节的时候都要吃饺子。春运大潮,澎湃汹涌,人们扶老携幼的奔波在旅途中,就盼着除夕夜,全家能坐在一起,吃顿团圆饺子。那饺子,为什么会在春节辞旧迎新中,是一道重要的食品呢?民间通俗的说法认为:吃饺子,首先要和面,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着团聚合欢。此外,饺子因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炮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来了

春节的饺子要在除夕晚上守岁时包好,到子时,也就是半夜十二点的时候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一时,也是除旧迎新的时刻,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更岁交于子时”中的“交”与“饺子”中的“饺”是谐音,故称这种美食为“饺子”。其中有喜庆吉祥,年年好运的意思。

在南方,很多地方用蒸年糕来迎接春节。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复杂多样的口味,几乎成为南方家庭春节期间必备的应景食品。其中,年糕的式样,以方块儿的黄、白年糕居多,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王安石有一首诗,是写春节的,题目是《元日》。

炮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来了

元日,就是现在我们说的春节,也就是大年初一。这首诗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春风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户户点燃爆竹,合家喝着屠苏酒,忙着摘下家门上的旧桃符,换上贴有门神的新桃符。作者选取了这些过年时最典型的喜气场景,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

春节,蕴涵着永恒不变的家的主题,春节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和美德,春节文化促进了现代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这就是春节的意义和价值。

上一篇

江湖法术大战之修炼魔剑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